新闻采写要追求最大值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ntain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记者挖掘新闻最大值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所在媒体美誉度和公信力的高低。笔者试就此话题谈点拙见,权当是引玉之砖。
  
  一、为何提出最大值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新闻作品魅力之所系,更是新闻记者苦苦追寻的东西。然而,不少新闻从业人员采写新闻时往往只是盯住表象的、浅层次的信息做文章,对一些本质的、深层次的信息视而不见,因而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其新闻价值达到最大值的凤毛麟角。
  新闻人人会写,优劣大不相同。有的能抓到新闻的最大值,有的选取的却是最小值,一大一小之间,新闻传播效果落差极大。令人忧虑的是,记者抓到新闻就写的现象仍然突出,不管不挖不抓新闻最大值的事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既有考核不科学之制度诟病,优稿与次稿差别不大,造成谁也不愿意出好稿;也有记者重数量轻质量之偏见,以多发稿就是“好猫”为追求目标;当然,也有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不足之问题。然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出不出好稿一个样的情境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也就成了记者的第一选择。
  如果听任这种现象长久维持下去,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新闻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媒体的竞争力大为削弱,报纸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广告、发行也会随之“水浅船难行”,媒体陷入生存困境就为时不远了,这绝非是危言耸听。
  追求新闻最大值,是因为具备最大值含量的新闻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巨大。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详细记叙了当年2月3日下午5时到深夜,7个小时内发生的一件从死亡线上夺回修路民工生命的故事:山西平陆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特效药。消息立即传到北京,医药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紧急动员,以最快速度,由空军把药品投送到目的地,民工化险为夷。
  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这篇通讯《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转载,并加了很长的编者按。接着,中央和各省市的主要报刊大都转载,创造了一篇文章被转载次数之多空前绝后的纪录。这篇通讯还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30多年,并不断被选刊在各种作品集,如《中国新文学大系》《50年新闻通讯名作100篇》《中国报告文学精品库》,原文现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据当时的采访记者王石介绍,这条线索是他们在《北京晚报》上读到的一条短讯,新闻不过几百字,却使他们激动不已。尽管已经有媒体报道过了,但他们仍然决定炒这盆“冷饭”,而且决不添加任何“佐料”,把它原有的“好滋味”全给“炒”了出来。
  如今再回过头来读这篇通讯,一种穿透时空的张力和魅力依然劲射。相比而言,《北京晚报》传递给人的仅仅是一个表层信息,新闻价值极小;而《中国青年报》传递给人的却是深层次的信息,新闻价值最大值得到了最佳开掘,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也达到了辉煌顶点。由此可见,千方百计地挖掘新闻最大值,应当是每一个新闻人的刻意追求。
  
  二、如何判定新闻价值大小?怎样对其进行划分
  
  美国学者布赖恩·布鲁克斯等人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指出,对于记者来说,判断新闻价值最重要的标准是:读者,影响,接近性,及时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著名报人王文彬以为,至于审定新闻价值之标准,可依下列尺度:(1)果为最新颖适切的消息么?(2)确与社会人类有利害关系?(3)足以引起多数人的兴味么?(4)适合本报特殊旨趣么?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则认为,在分析和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关系。稿件的内容牵动的读者层愈广泛,读者人数愈多,新闻价值也就愈高;稿件对读者的影响越是重大,新闻价值也就愈大。二是要注意新闻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要认真分析新闻作品是否抓住了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说,决定新闻价值的,应当是由对读者、对实际工作、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的程度来决定。
  判定一件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是大还是小,各媒体各名家虽各有独到眼光,但大体上还是“异曲同工”。综合各家观点,求同存异,笔者将其概述为:主题重大,深刻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回答读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新闻性强,在第一时间内抢先传播;精心写作结构佳,简练生动文风实;社会效果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
  新闻价值有大也有小,这一点在业界毫无争议。比如,新华社在评选优秀新闻作品的过程中,除对新闻作品进行定性分析之外,还要对新闻作品进行定量分析。他们按照《新闻价值量表》,把新闻作品题材蕴含的新闻价值分为“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五个等级,“新闻价值很大”的新闻作品可得五分,“新闻价值比较大”的新闻作品可得四分,其余三个等级依次递减。可以说,这个划分法既科学合理,也符合新闻规律,值得借鉴。
  对新闻价值进行合理界定,虽然只有极少数像新华社这样的媒体提出了具体的评判标准。但现实却是不少新闻单位对记者采写的稿件实行分级打分制。如《安徽日报》改进新闻考核制度,鼓励记者多采写好稿。该报稿件分值向重要稿件、精品稿件倾斜,其中,把A类好稿与C类稿件分值差距拉大到5倍。记者采写重大主题报道,有一篇上头版头条并被评为A类好稿者,即可完成当月任务。
  重奖好稿,以一当十,记者写好稿、出精品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令人欣喜的是,全国已有不少新闻单位在这方面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
  
  三、怎样追求新闻的最大值
  
  邹韬奋说过,我每得到一个题目,先尽心思索,紧紧抓着这个题目的要点所在。古人说:“读书得间”,这也许可以说是要“看题得间”,你只要抓住了这个“间”,便好像拿着了舵,任着你的笔锋奔放驰骋,都能够“搔到痒处”。
  名报人马达则言,不要就事论事地看问题,不要抓到一点就动手写新闻,而要用心想一想:我采访到的事实,我要写的新闻,是想向读者说明什么,是针对什么社会现象和群众思想来说的,它会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怎样才能使我采写的新闻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是不是“用心想一想”,情况大不一样。
  “你若敲打你的脑袋,奇异的才智就会涌来。”其实,好的新闻作品,大多数时候是“想”出来的。“‘用心想一想,情况大不一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当大量的新闻事实摆在你面前且已反复做过报道,而其中的新闻价值并未掘尽时,这时的新闻你就得去“想”出来,这个过程比采访的“跑”更辛苦、难度也更大。挖掘新闻的深层意义,追求新闻的最大值,就是需要记者思考,思考,再思考。毫无疑问,一个优秀的记者往往更要善于思考,其思想投入也更多于并重于躯体投入。正如诗人郭小川所说:“生活真像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啊,就不会这样可口。”记者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既然新闻价值分为“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五个层次,那么在同源信息中如何寻找非同质化的亮点、最终寻觅得到新闻的最大值呢?笔者认为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活用背景,二是巧取角度,三是精心写作。
  先说活用背景。任何新闻事实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历史条件,以及变动的过程与产生的原因。这些环境、历史条件、原因和变动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背景。一篇新闻报道,如果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它的新闻价值及社会意义,也就很难让读者理解它的实质内容。
  宋代诗人叶绍翁用“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满园春色”,他着墨的是最具特点的“一枝”,可谓是“动人春色不须多”。新闻中活用背景也应做到这一点。新闻背景在新闻中只是配角,一般是用来烘托、说明或显示报道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因此,使用背景材料应力求以一斑见全豹。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文中提及:“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由于活用了这些历史背景,文章的深度和厚度跃然而出。这样的例子在媒体的新闻实践中十分普遍,这里就无需多列举了。需要提醒的是,活用背景,因文而异,宜用则用,画蛇添足不可,锦上添花才行。
  再说巧取角度。苏东坡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采写新闻时,选材、立意、表达,以及取事着墨、叙事状物,都需要选准角度。当然,在角度的选择上也是有章可循:
  可从贴近读者的需要选取角度。面对采访得来的一大堆材料,要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最能说明问题的着眼点来进行报道,使读者感觉到你提供的信息有不同凡响的见解。
  可从事实本质的最佳侧面选取角度。正如一个多棱镜,可以闪射出不同的折光来。在选取报道角度时,要广开思路,在事物的各个侧面中,选取最能直接反映本质最佳角度铺陈成文。
  可从报道对象最新变动中选取角度。变动出新闻、变动出角度,特别是遇到报道对象是熟人熟事时,要在通常报道角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补充,力求老中求新、异中求新、新中求特。
  事实上,许多荣获大奖的新闻作品表明:选准角度,精品易出。
  比如,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当地四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
  第一家媒体从《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视角切入;第二家媒体从《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视角着手;第三家媒体从《省长三祝袁隆平》视角聚焦;第四家媒体从《袁院士,请您坐中间》视角突破。
  谁抓取的新闻事实最新,显然是第四家媒体。第一家与第二家强调的是“50万元的奖励”。重奖科学家当然可以作为报道的价值依据,但这样的报道已很多,无新鲜感。第三家和第四家的报道并没有在标题中将这一元素写入,前者突出的是“省长三祝”,仍无大的新意;后者突出的是“省长让座”,倒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在“省长三祝”和“省长让座”之间比较,“省长让座”更胜一筹。
  一个优秀记者最可贵的素质是善于或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具有最大值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刚刚“浮出水面”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重要意义。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独到性的一个最好标志就是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无数获得新闻大奖的作品表明,在诸多记者采访同源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在现场中寻找非同质信息,在材料中捕捉非同质信息,在整合中发现非同质信息,惟其如此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至于精心写作,则是常识性问题,展开来讲就不必了。简单来说,精心写作,关键是要制好标题、写好导语、顺畅结构,简练文字,把事说清楚,把话说清楚,只要把握好这些要领,一篇好稿也就呼之而出了。
  有人说,新闻往易处写,易在重复,千稿一面;新闻往难处写,难在创新,一稿一面。其实,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是每天要处理一个“新”字。哪怕与“新”字沾上一点点边,那也是一种对旧的惯性思维的突破。守旧易,创新难,道理即是如此。
  新闻记者永远是一个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常干常新的职业,前所未有和与众不同应当是永恒渴望。植根于感性和理性混合土壤中的美,才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在采写新闻时,每一个记者都要抓最大值,即抓“很大”、“较大”值,切忌抓“一般”值,至于“较小”、“很小”值就更不用白费功夫了。
  新闻价值的有无或大小,是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包括新闻报道的事实)自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记者采访时强加上去的,也不是编辑处理稿件时赋予的。如把新闻价值比喻为矿石的话,记者只能“挖掘”,编辑只能“提炼”。由此可见,除了记者的“挖掘”之外,编辑的“提炼”也不可或缺。
  “言而无实,罪也。”如果不把新闻的最大值挖掘出来,那就是记者大大的罪过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你难道真的想时常犯这样的错误么?
  
  参考文献:
  ⑴南振中:《优秀新闻作品的“遗憾”》,见《记者的战略眼光》一书,2001年出版
  ⑵彭朝丞:《获奖消息赏析》,2001年1月出版
  ⑶汪家驷:《创新:党报改革的永恒主题》,见《新闻战线》,2007年第12期
  ⑷张学阶:《试论新闻报道的创新突破》,见《城市党报研究》2007年5期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日报社)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内蒙古三个项目县的儿童健康状况和保健水平并探索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入户面对面调查并测量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血红蛋白水平。结
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邮电局,所辖十六个支局多数在偏僻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个别职工不安心支局工作。为此,沂南县局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采取“四优先”政策,切实
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而言,学生能否在数学思维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能力与积极性是决定其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的重要内因,而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采用怎
邮政储蓄恢复开办四年后,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改为自办。自办后,邮储面临哪些优势,是否还有利可图?本人就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一、自办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邮政储蓄自
2006年对于新媒体而言是一个变革之年。这一年,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与消融;技术冲动仍然主宰着整个新媒体领域,新技术的每一次出发,都是新媒体的新一轮征程;政策方对
2010年9月27日,陕西省“万名医生培训项目”正式启动。长期以来,陕西省基层医院很难吸引到优秀医疗人员,特别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疗从业人员年龄新档,学历、医疗技术水平偏低的现
言论写作应重在分析,“分析好、大有益”,是至理名言。分析要重在运用两分法,即辩证法,能使人明白事物表象之外看不到的某些哲理与深意。  比如10月20日《解放日报》刊发凌河撰写《一记耳光的两面观》,写得真好,单就前不久“学者明星”阎崇年售书时受人“掌掴”一事发表了看法。“打人”是属暴力、武力,用在学术争论上是绝对不对的,是错的,估计这是人们的共识。但凌河又能抓住此事,用两分法、两点论来看,于是得出“
本文对当前流行的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标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展望。
对于重大宣传战役的报道需要新闻策划,估计现在没有人会否定,但对某些具体报道(指单篇)是否需要提前策划,做到未雨绸缪,我认为同样也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
新闻情感信息对于新闻传播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的取得均有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微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