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有哪位导演像郑晓龙这样,在从业近三十年里,每部作品都能引发观剧狂潮和焦点争议。从上世纪90年代《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新千年的《金婚》、《甄嬛传》,他的名字连接了太多足以载入中国电视剧史的“现象级大片”,以至于当他带着新作《芈月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时,万众瞩目几乎是理所当然,伴随而来的争议和喧嚣也不可避免。
在首播发布会当天,《芈月传》小说作者在微博上就编剧署名权问题发出质疑,虽然官方微博很快做出回应澄清事实,制片人曹平女士也透过媒体发声,但网络上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面对质疑,郑晓龙十分坦然,“原作者提交的剧本第一稿完全不符合我的要求,(她的剧本)我们几乎一点儿都没用,拍摄用的剧本全部都是由另一位编剧重写的。现在她已经出版了原作小说,等到电视剧播出之后,大家看了、对比了自然就能得出结论了。至于署名权,合同里有明确规定,我们没有违约。”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更希望集中于创作本身,而不是被这些无聊的事占去时间。“有人说你真倒霉,片子快播了遇到这种事。但我觉得就是因为还没播,她(原作者)才能这么说。其实有些人应该比我更怕片子播出,因为片子播出后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
从来不怕这部戏会重复自己
《芈月传》宣传时打的是“重聚《甄嬛传》原班人马”的旗号,因此总是被人拿来与《甄嬛传》对比。郑晓龙对此已习以为常,主动提起了两者的不同。“《甄嬛传》是纯正的后宫戏,是封闭的,所有人都在那里,斗来斗去都是争宠。《芈月传》虽然也有宫斗的戏份,但是秦惠文王后宫里的妃子们每个都有母国背景,每个妃子、皇子都是母国的棋子,都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这时候争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而且我们是一个从后宫走到前朝的戏,有更多的戏份是在朝堂上。所以《芈月传》的格局更大,写的不是后宫琐事,是家国大义。”
郑晓龙从来没想过要再做一部《甄嬛传》,也从来不怕这部戏会重复自己,“我在做的时候就知道不一样,如果一样我根本不会去做,因为太没劲了。”在创作过程中他主动“去甄嬛化”,不但服化道美这些方面照着战国时期的史实还原,“台词像《甄嬛传》的一律不用,剧情像《甄嬛传》的一律改。”
就连孙俪和蒋欣这两个演过《甄嬛传》的演员,到了《芈月传》剧组里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孙俪从一个“假小子”一路演到了霸气太后,蒋欣则收敛起标志性的白眼和飞扬个性,演了一回泪水涟涟、苦情隐忍的楚富妃子。“在《芈月传》里这两个人没见过面也没对手戏,孙俪出现的时候,蒋欣的角色已经死了。”
郑晓龙笑称曾有人拿酷似《甄嬛传》的故事请他导演,也听某些剧组说过“就照《甄嬛传》那样来拍”,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能重复自己。“艺术贵在创新,否则说不好听的,人家会骂你,你看这家伙不行,江郎才尽了,又是一个《甄嬛传》……我至少不愿意让人说我这话,怪丢人的!”
粗写战争宫斗细写人物情感
2008年一部关于秦俑的纪录片里提到兵马俑可能不是给秦始皇、而是给秦宣太后芈八子的。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引起了郑晓龙的兴趣。“她一个楚国的公主嫁到秦国,又被流放到燕国,然后又回到秦国并且当上了摄政太后,垂帘听政41年,到她死的时候秦国已经统一了六国一半的疆土。40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因为她中国第一次有了‘太后’这个称谓。”
然而如此贡献巨大的人物,历史上的记载却非常少,“从《史记》到《战国策》一共只有几百字,《战国策》还是戏说性质的。更让郑晓龙不满的是,在寥寥的记载中,最多的内容竟然是描写秦宣太后“荡妇”的一面。“史书上说她靠女色来骗取政治利益,说她工于心计,但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当政41年,在她当政这些年坚持商鞅变法、坚持统一六国,把秦国变得那么强大,她肯定有她的人格魅力、尊严自我。”史书的不公评价令郑晓龙产生了用电视剧重讲芈八子传奇的念头。对于剧本,他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正向”。“她是一个女政治家,首先是一个心怀家国大义的正直的人。你把她写成一个靠女色骗取国家的人,把她和男性的关系都写成互相利用,我是不能接受的。”
郑晓龙始终坚持艺术作品的核心是正确的价值观,“你要带给观众什么?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写‘甄嬛’我们的主题是批判,写‘芈月’时,她和她那一代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带给观众的东西一定是正向的、积极的、励志的。我们总得照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塑造人物啊。”
郑晓龙总结了《芈月传》剧本创作的三大难点:格局大、人物多、时间跨度长。“虽然剧中主讲秦、楚、燕和义渠四个地方,背后却有七国的身影,修鱼之战、函谷关之战、合纵连横,都是七个国家联动。因此剧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建立在背后的政治关系上,比如秦王去楚国偶遇了芈月和芈姝,互相产生好感,这是表面的故事;但秦王还有一个深层的目的就是娶楚国嫡公主回去,完成秦楚联盟——所有的表面故事就是这样跟大格局联系在一起。”
芈月从楚国到秦国,从秦国到燕国,再到义渠,又杀回秦国,每一段都有许多新增人物,彼此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每个人物还有成长和变化,这些成长和变化又要互相影响。这些或实或虚的人物还必须跟诸多史实无缝连接,如何抉择、哪儿详哪儿略哪儿是重点,着实让郑晓龙伤脑筋。“最后决定一个原则,史实、戰争方面我们可以粗线条,没有芈月亲自参与的战争我们可以虚写,但涉及到情感和人物关系推进的戏必须细腻。比如芈月跟三个男人的不同情感,芈月和姐姐芈姝从小长大到反目为敌的过程,都写得细。”
影视是一门讲究创新的艺术
郑晓龙用“浓墨重彩”四个字评价芈月在剧中的情感线。“女孩子都会羡慕她的三段经典爱情。”芈月与黄歇的情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人像亲人一样,她最开始做一切都是为了跟黄歇在一起,但因为秦王,她成长了。秦王对芈月有知遇之恩、如父如兄,他让芈月从一个只知私人爱恨的小女子成长为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女人,而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她和黄歇的感情——她有了统一国家的理想,而黄歇还只局限于楚国,结果两个人就因为政治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了。而跟义渠王之间是纯粹的男女之间的野性吸引。”郑晓龙认为孙俪把三段感情处理得非常细腻,“秦王死时她完全就是一个女儿在哭父亲;跟义渠王分别的时候是两个男女之间撕心裂肺的离别;而与黄歇分别时,她却没有爆发,而是静静地流泪来表达内心说不出的伤痛,表演的层次特别好。”
郑晓龙认为,姐妹俩曾经一起长大却分道扬镳,想回到过去而不得那种内心的痛苦,点到即止已足够震撼。借机他也又夸了孙俪一次,“本以为是表演难点的地方,孙俪都处理得很好,看甄嬛时还能看出她演戏的痕迹,看芈月时,已觉得她真的变成了芈月。”
《甄嬛传》当年远销海外,还在美国剪辑播出,获得了不俗的评价。谈及《芈月传》的海外版权销售情况,郑晓龙透露:“海外销售大大超过了《甄嬛传》,当年《甄嬛传》播过的地方都要播,中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还有美国,Nedlix(《纸牌屋》)还跟我们谈想要《芈月传》全球和国内同期播出,但我们还在审查,英文字幕也没做,我就说等播出以后再说吧。”他认为海外版权卖得好环与否并不能说明什么,但能受到Nedlix这种美国主流收费电视台的认可还是挺开心的。
相较于电视剧作品的黄金履历,郑晓龙的电影履历只有一部《刮痧》。这部作品是当年的话题之作,却遭遇偷票房事件,令郑晓龙十分反感,一度表示不想再进电影圈。但现在他似乎迈过了心结,愉快地透露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筹拍电影版《图兰朵》,正在做剧本。问及旧事他爽朗而笑,“当时觉得偷票房太烂了,不想搭理他们,现在好像好了,那我也可以与时俱进了。”谈及现今影视圈中大IP盛行的做法,郑晓龙说自己不关注,也不会去追求热门IP,“想通过大IP一举做成什么事,最后却不成功的事儿太多了。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够自己创作出新的IP。毕竟影视是一门讲究创新的艺术。”
本报记者张琳
在首播发布会当天,《芈月传》小说作者在微博上就编剧署名权问题发出质疑,虽然官方微博很快做出回应澄清事实,制片人曹平女士也透过媒体发声,但网络上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面对质疑,郑晓龙十分坦然,“原作者提交的剧本第一稿完全不符合我的要求,(她的剧本)我们几乎一点儿都没用,拍摄用的剧本全部都是由另一位编剧重写的。现在她已经出版了原作小说,等到电视剧播出之后,大家看了、对比了自然就能得出结论了。至于署名权,合同里有明确规定,我们没有违约。”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更希望集中于创作本身,而不是被这些无聊的事占去时间。“有人说你真倒霉,片子快播了遇到这种事。但我觉得就是因为还没播,她(原作者)才能这么说。其实有些人应该比我更怕片子播出,因为片子播出后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
从来不怕这部戏会重复自己
《芈月传》宣传时打的是“重聚《甄嬛传》原班人马”的旗号,因此总是被人拿来与《甄嬛传》对比。郑晓龙对此已习以为常,主动提起了两者的不同。“《甄嬛传》是纯正的后宫戏,是封闭的,所有人都在那里,斗来斗去都是争宠。《芈月传》虽然也有宫斗的戏份,但是秦惠文王后宫里的妃子们每个都有母国背景,每个妃子、皇子都是母国的棋子,都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这时候争宠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而且我们是一个从后宫走到前朝的戏,有更多的戏份是在朝堂上。所以《芈月传》的格局更大,写的不是后宫琐事,是家国大义。”
郑晓龙从来没想过要再做一部《甄嬛传》,也从来不怕这部戏会重复自己,“我在做的时候就知道不一样,如果一样我根本不会去做,因为太没劲了。”在创作过程中他主动“去甄嬛化”,不但服化道美这些方面照着战国时期的史实还原,“台词像《甄嬛传》的一律不用,剧情像《甄嬛传》的一律改。”
就连孙俪和蒋欣这两个演过《甄嬛传》的演员,到了《芈月传》剧组里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孙俪从一个“假小子”一路演到了霸气太后,蒋欣则收敛起标志性的白眼和飞扬个性,演了一回泪水涟涟、苦情隐忍的楚富妃子。“在《芈月传》里这两个人没见过面也没对手戏,孙俪出现的时候,蒋欣的角色已经死了。”
郑晓龙笑称曾有人拿酷似《甄嬛传》的故事请他导演,也听某些剧组说过“就照《甄嬛传》那样来拍”,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不能重复自己。“艺术贵在创新,否则说不好听的,人家会骂你,你看这家伙不行,江郎才尽了,又是一个《甄嬛传》……我至少不愿意让人说我这话,怪丢人的!”
粗写战争宫斗细写人物情感
2008年一部关于秦俑的纪录片里提到兵马俑可能不是给秦始皇、而是给秦宣太后芈八子的。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引起了郑晓龙的兴趣。“她一个楚国的公主嫁到秦国,又被流放到燕国,然后又回到秦国并且当上了摄政太后,垂帘听政41年,到她死的时候秦国已经统一了六国一半的疆土。40多年后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因为她中国第一次有了‘太后’这个称谓。”
然而如此贡献巨大的人物,历史上的记载却非常少,“从《史记》到《战国策》一共只有几百字,《战国策》还是戏说性质的。更让郑晓龙不满的是,在寥寥的记载中,最多的内容竟然是描写秦宣太后“荡妇”的一面。“史书上说她靠女色来骗取政治利益,说她工于心计,但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当政41年,在她当政这些年坚持商鞅变法、坚持统一六国,把秦国变得那么强大,她肯定有她的人格魅力、尊严自我。”史书的不公评价令郑晓龙产生了用电视剧重讲芈八子传奇的念头。对于剧本,他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正向”。“她是一个女政治家,首先是一个心怀家国大义的正直的人。你把她写成一个靠女色骗取国家的人,把她和男性的关系都写成互相利用,我是不能接受的。”
郑晓龙始终坚持艺术作品的核心是正确的价值观,“你要带给观众什么?这个问题特别重要。写‘甄嬛’我们的主题是批判,写‘芈月’时,她和她那一代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带给观众的东西一定是正向的、积极的、励志的。我们总得照着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塑造人物啊。”
郑晓龙总结了《芈月传》剧本创作的三大难点:格局大、人物多、时间跨度长。“虽然剧中主讲秦、楚、燕和义渠四个地方,背后却有七国的身影,修鱼之战、函谷关之战、合纵连横,都是七个国家联动。因此剧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建立在背后的政治关系上,比如秦王去楚国偶遇了芈月和芈姝,互相产生好感,这是表面的故事;但秦王还有一个深层的目的就是娶楚国嫡公主回去,完成秦楚联盟——所有的表面故事就是这样跟大格局联系在一起。”
芈月从楚国到秦国,从秦国到燕国,再到义渠,又杀回秦国,每一段都有许多新增人物,彼此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每个人物还有成长和变化,这些成长和变化又要互相影响。这些或实或虚的人物还必须跟诸多史实无缝连接,如何抉择、哪儿详哪儿略哪儿是重点,着实让郑晓龙伤脑筋。“最后决定一个原则,史实、戰争方面我们可以粗线条,没有芈月亲自参与的战争我们可以虚写,但涉及到情感和人物关系推进的戏必须细腻。比如芈月跟三个男人的不同情感,芈月和姐姐芈姝从小长大到反目为敌的过程,都写得细。”
影视是一门讲究创新的艺术
郑晓龙用“浓墨重彩”四个字评价芈月在剧中的情感线。“女孩子都会羡慕她的三段经典爱情。”芈月与黄歇的情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人像亲人一样,她最开始做一切都是为了跟黄歇在一起,但因为秦王,她成长了。秦王对芈月有知遇之恩、如父如兄,他让芈月从一个只知私人爱恨的小女子成长为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女人,而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她和黄歇的感情——她有了统一国家的理想,而黄歇还只局限于楚国,结果两个人就因为政治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了。而跟义渠王之间是纯粹的男女之间的野性吸引。”郑晓龙认为孙俪把三段感情处理得非常细腻,“秦王死时她完全就是一个女儿在哭父亲;跟义渠王分别的时候是两个男女之间撕心裂肺的离别;而与黄歇分别时,她却没有爆发,而是静静地流泪来表达内心说不出的伤痛,表演的层次特别好。”
郑晓龙认为,姐妹俩曾经一起长大却分道扬镳,想回到过去而不得那种内心的痛苦,点到即止已足够震撼。借机他也又夸了孙俪一次,“本以为是表演难点的地方,孙俪都处理得很好,看甄嬛时还能看出她演戏的痕迹,看芈月时,已觉得她真的变成了芈月。”
《甄嬛传》当年远销海外,还在美国剪辑播出,获得了不俗的评价。谈及《芈月传》的海外版权销售情况,郑晓龙透露:“海外销售大大超过了《甄嬛传》,当年《甄嬛传》播过的地方都要播,中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还有美国,Nedlix(《纸牌屋》)还跟我们谈想要《芈月传》全球和国内同期播出,但我们还在审查,英文字幕也没做,我就说等播出以后再说吧。”他认为海外版权卖得好环与否并不能说明什么,但能受到Nedlix这种美国主流收费电视台的认可还是挺开心的。
相较于电视剧作品的黄金履历,郑晓龙的电影履历只有一部《刮痧》。这部作品是当年的话题之作,却遭遇偷票房事件,令郑晓龙十分反感,一度表示不想再进电影圈。但现在他似乎迈过了心结,愉快地透露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筹拍电影版《图兰朵》,正在做剧本。问及旧事他爽朗而笑,“当时觉得偷票房太烂了,不想搭理他们,现在好像好了,那我也可以与时俱进了。”谈及现今影视圈中大IP盛行的做法,郑晓龙说自己不关注,也不会去追求热门IP,“想通过大IP一举做成什么事,最后却不成功的事儿太多了。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希望能够自己创作出新的IP。毕竟影视是一门讲究创新的艺术。”
本报记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