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的意义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a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中的场景是在画家的精神主导之下,通过对人物和环境关系的综合表现,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和情景空间特征的、与观者在情感和视觉上具有现实相融性的画面氛围。其突出的特征是人物、空间、情感、形式要素和构成关系的整合。场景作为现代水墨人物画特定的视觉特征和形式要素,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填充式说明性背景描绘的物理空间意义和传统绘画以空白表现空间的写意性特征。对于绘画作品的深度解读,都离不开对场景的精神内涵和构成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分析。
  
  一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重要的表现手法和价值取向。在传统中国画人物画中,场景的空间存在是通过具有写意功能的空白来实现的。“虚而万景入”、“空”是“实”之所藏,蕴藏着一切和无限。这种虚实藏露的艺术观,正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画家对空白的处理和空间的创造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具有假定性和虚拟性的艺术特质。在规定着艺术空间与现实场景的距离的同时,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途径,使中国画能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绘画装饰特色的空间写意风格。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传统空间场景表现的经典之作。场景以人物活动的情节为基本依据,以道具表现人物动态特征和场景特征,突出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全画用屏风作为情景转换的道具,形成五段不同的情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作品的空间场景感。而大面积的空白处理则是传统空间表现的典型写意手法。近代蒋兆和的《流民图》融西画写实技巧、构图方式与中国画传统笔墨于一体,从技法上体现了蒋兆和对中国水墨人物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探索和推动。与《韩熙载夜宴图》空间情景处理方法类似,《流民图》的空间场景感仍然是以人物环境的局部特征和道具为基础,逐步延展到“空白”而形成的,是传统的空间写意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
  然而,传统人物画场景表现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1.排序的等级性。突出对主要人物形态和神态的集中表现,其他人物和道具按与他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依次排序,其分量逐次递减,直至空白。《韩熙载夜宴图》中画面因素的运用是以人为先并按身份等级确定其分量和位置,韩熙载始终处在突出的位置,环境处在次要地位,甚至可有可无。对场景空间的表现是间接的。2.说明性环境交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作为情景转换的关联物,象征性的交代了环境的空间特征。环境的表现是以人物表现的情节为依据的,还没有将其纳入画面空间和形式关系的表现之中。3.情景的距离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场景的表现具有开放性特征。然而,由于视点和视角的关系,宏大的场面造成与观者的距离感,观者所能体验到的和能融入其中的场景感随之减弱。4.形式的装饰性。单一的二维空间思维形成的扁平的意象形态成为形成画面场景感的不利因素。
  这些观念和思维特征所形成的艺术表现程式化的图式方式,在创造了传统人物画辉煌的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二
  
  就传统中国画而言,艺术形态的完满和艺术传统的悠久,必然对新的空间观念的融入具有排斥性。虽然以蒋兆和、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家,解决了水墨人物画的人物形体结构的问题,使水墨人物画表现风格迈出写实主义的步伐。然而,传统绘画的“红花绿叶白背景”空间写意方式仍然长期存在于中国画家的意识深处和艺术创作的思维习惯之中。以人为先的排序方式和封建等级观念,导致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表现上没有较大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文化心理结构与传统审美观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缺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出世哲学和“空纳万景”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的空间表现方式,从观念认识到创作实践都受到包括电影、戏剧、油画、装置等艺术门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用空白来表现空间的程式化手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中国水墨人物画接受和欣赏的心理需求,也制约着绘画空间多样性和个性化开拓。现代画家已不再是旧时的士大夫阶层和落魄文人,他们在继承传统文明的同时,更多地承受着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撞击。追求效率和感官愉悦,求新,求变,厌恶僵化刻板重复之作,追求具有心灵震撼力的艺术表现。不论是写意还是抒情,更多的都是通过画面的视觉效果来实现。克服了空间表现简单化和程式化的图式处理方式,空间和场景的实在感得以增强,人物与场景的关系更为明确和精致,充分体现了画家多元化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
  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从空白的空间写意表达,到填充式的背景描绘,再到场景式的空间写意表现的发展历程,反映出现代中国画家绘画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
  
  三
  
  空间观念决定着艺术家空间思维的方法和对物象存在关系的认识态度。场景式水墨人物画的思维重心在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它不同于单一的人物肖像描绘和填充式背景表现的人物画,人物的形态关系是融入特定的场景之中的,是场景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作品中,空间包含了物理空间和情景空间。物理空间反映着人物存在的现实基础,具有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情境空间则是意象思维的结果,体现着作品的情感和境界的特定氛围。场景是物理空间与情景空间的综合反映。现代画家在对现实空间形态的感悟和理解的前提下,从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审美观念两方面的结合入手,将审美的价值取向,体现于画面形式所构造出的各种关系之中。现实空间的自然关系被整理、打散、变形、重组,画家主观性写意表达得以凸显,绘画语言和技法材料的表现功能得以充分的个性化发挥。从而营造出既蕴含传统艺术审美意蕴,又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的画面场景,从宏观上构成了作品的写意特征。
  由于对场景所具有的写意性的肯定和重视,场景式水墨人物画在场景的运用上,将浅层的空间表达,转化成物理空间和情景空间和谐统一的空间表现。场景表现有三种类型:1.由空间营造出的传统文化氛围。保留了传统绘画基本的表现手法和文人审美意趣。并从整体上把握画面诸因素的组合关系,努力使这种关系与传统文化意趣相契合。同时在造型、构图和色彩方面融入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新文人画属于这种类型。2.由空间表现纪实性和现实性情境。以现实生活作为空间处理蓝本,融入画家的主观创造和艺术加工。多数作品运用了西画空间处理手法。周思聪、施大畏、李伯安、史国良、袁汝波等画家的作品属于这种类型。3.空间处理主观化和多样化。突破现实空间的约束,使空间处理更自由,更多地运用了现代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强调整体构成关系的和谐和趣味。梁占岩、张江舟、邹建平等画家的作品属于这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一个共同点,就是更加注重以空间来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即以情境来写意。相对传统绘画更加注重画面空间的构成和分割关系,更加注重情感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绘画语言与空间关系的一致性。情境空间的写意观,使中国画创作摆脱传统时空观念的制约,去追求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
  
  四
  
  将空间存在和人物特征置入于特定的水墨意象的表现之中,并实现其相关性融合,是场景式水墨人物画的重要特征。
  水墨场景由人物的形态元素、空间的构成元素与水墨的形式元素所组成,具有人物存在的空间意义和水墨语言的形式价值。整体的空间结构和水墨形态带来了构图和水墨的形式实质性变化,凸显了场景与人物、笔墨形态和画面结构的关系的整合与互动,为水墨形式与人物空间形态的强化表达和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形式实验性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场景是人物形态要素在空间构成形式上的扩展和延伸。从空间特性的角度看,人物的生态性特征使其在表现中缺少形体和空间的纵、横、深三个方向的延展。场景表现的引入,弥补了由于人物形态缺少与画面边角的联系而造成的画面的空间扩展的不足和构成关系的单一,为建立画面空间构成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的要素,也为画家进入空间“经营”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加强人物形态和画面结构的内在联系,形成人物空间存在的现实感和空间表现的丰富性。其次,场景表明人物存在与活动的空间特征。具体直接的环境表现,肯定了人物在特定空间关系中的存在状态,特定的空间氛围对人物特征和情绪表达有着重要强化作用。
  场景中的物象形态多样性和空间、结构、层次、色彩、肌理等的丰富变化,有利于营造灵动、自然、鲜活的画面气氛,形成画家敏锐的形式感觉力。对于触发艺术灵感、捕捉形式意味,孕育表现动机、调整场景结构和物态关系有着重要作用;构成场景的物体在色彩、质地、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弥补了人物构成元素的单一性,为表现技法和表现语言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条件;场景中点、线、面、体的结构性元素与水墨形式的符号性元素的组合,是组成画面构图的基本形式要素,它们与人物的形态所形成的构成关系,对于形成整体关系上的视觉张力,有着重要价值。
  水墨形态的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趣味特征,是画家从形式内涵上把握作品的情感性、观念性特征的基础。从场景表现的水墨状态中传递出的精神和情感的信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审美取向有着重要的强化和暗示作用。将水墨形式的写意性与人物塑造的写实性有机融合,在造型不拘、空间开放、构图自由、自然灵动的场景与人物的互动式表现和相得益彰的激活状态中,判断和把握水墨形式的节奏变化和形式趣味,运用相应的笔墨技巧,营造出生动自然、笔墨酣畅的画面氛围,实现主体精神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场景式水墨人物画的空间形态,反映着画家对现代水墨人物画形式内涵的思考和阐释,体现着画家自觉的空间意识和对水墨空间形式的创造能力。对于把握特定的形式意义和精神内涵,创造出具有画家精神和情感个性特质的水墨人物画空间表现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湖南电视台2007年的开年大戏《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下简称《大明王朝》)备受注目,电视台强势宣传的“四大看点”引发观众的观看热情,争议也随之而起,正如其它“正说剧”一样,争议的焦点多集中于历史事实的出入,特别是“改稻为桑”作为最重要的戏剧冲突却是虚拟的情节,编剧以明朝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矛盾尖锐,“改稻为桑”符合历史逻辑辩护。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本体与
期刊
在文坛湘军中,谭谈始终以其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丰硕的创作成果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981年他以其中篇小说《山道弯弯》“一鸣惊人”,此后接二连三地创作出《风雨山中路》、《山野情》、《美仙湾》、《桥》等长篇小说,《山雾散去》、《山女》、《山影》、《月亮溪》等若干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其创作成绩的仍然是他的中长篇小说。谭谈的作品自觉而且真实地纪录了我们这个在传统与现
期刊
一    谭谈写小说也写散文,但他主要以小说家名于世。这位矿工出身、没有上过几年学的作家,视文学创作如生命,在历尽艰辛终于闯上文学创作之路后,他把此生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小说创作。与其说他是一种对文学的痴迷追求和热爱,不如说这是对生活、对新时代怀有浓浓感恩情结的谭谈,选择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作为他对生活、对新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回报。他不止一次深情地说:“我在人生体验中寻得小说。我在小说中咀嚼人生。”他还
期刊
成长,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是指心理上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在经过一系列生活的磨砺之后,迈向人生的成熟的阶段。作为人类个体重要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成长必然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这首先是因为成长本身就意味着童年与成年交界的空白地带,意味着困惑与渴望相伴、恐慌与顿悟并行的心路历程,这一充满悖论与张力的人生阶段为创作开拓了意味深长的审美空间;其次,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失乐园”的文化象喻,
期刊
谭谈,湖南涟源人,1944年生,著名作家。有五百余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中篇小说《山道弯弯》等多种著作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曾主持修建毛泽东文学院、创建作家爱心书屋、主编大型丛书《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创办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候补委员、委员、中共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现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7年新春,
期刊
谭谈的《山道弯弯》发表在1981年第1期的《芙蓉》杂志上,第二年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十多年过去了,《山道弯弯》通向何方了呢?二十多年后再来读这篇小说,又是什么感受呢?这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阅读。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这二十多年来社会对《山道弯弯》的反应,便专门到网上搜索了有关信息。结果却是耐人寻味的。我在“google”网上键入“谭谈山道弯弯”的关键词,除了大量有关谭谈的新闻报道
期刊
作家表现对孩子的怜爱、理解与尊重,很多是通过儿童形象的描写流露出来的。  在《永远的蓓蕾》中作家一开始就申明她是“为一位极普通的中学生作文纪念她”,可“一日不写出这篇文字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是什么使作家对这位中学生如此牵挂呢?是因为这位中学生李迅才十四岁,正是青春年少,花朵年华,而且聪明过人,成绩出类拔萃,又能歌善舞,就这样一个有着鲜活生命、有着长长的未来、有着美好发展前途的孩子,却一下子得了绝
期刊
鲁之洛和我是同乡,其为人为文品性,我知之颇深。言其为“真”人,即真人不说假话,忌虚情假意,奉真性、真情、真实为圭臬之谓也。  “谁不说俺家乡好”,热爱、怀念故土之情,人皆有之。但有如鲁之洛那般,以满腔真性、真情,全身心地拥抱、守护故园优秀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及其古老文明灵魂者,实属罕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推出的长篇回忆性散文《小城旧韵》,就是鲁之洛对家乡爱恋至深的最具体、最真切、最刻骨铭心的写照
期刊
张炜长篇小说在面对苦难和灵魂救赎的时候,为主人公设计了三重救赎母题:《古船》《丑行或浪漫》宗教受难救赎;《我的田园》《九月寓言》大地存在救赎;《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怀念与追记》《你在高原·西郊》《远河远山》《刺猬歌》道家退隐救赎。具体表现为道德、爱情、自然、劳动、流浪、艺术等救赎途径。本文将以救赎母题为经,救赎途径为纬展开论述。     一、宗教受难下的道德与爱情    20世
期刊
洞庭湖畔、长江之滨的临湘某小镇上,有个叫沈建华的农民,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弄出一部洋洋洒洒五十多万言的长篇小说来。书名叫《话时代》,这名字很直观,一个农民,要讲一讲他眼中的时代。  沈建华在1968年的“文革”时期便辍学回乡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在附近的小镇上做点小生意,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故乡。终日枕着长江,伴着洞庭,他眼中所看到的时代,便是他家乡那块邮票大的地方的时代。那么他又是以怎样的眼光来看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