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国50年来,我国对内科疾病的病因、防治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从本期刊出的各系统回顾中可以了解其梗概。然而,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告诉我们,某些内科疾病的患病率依然很高,防治工作仍存在困难,它们的致病原因和诊疗尚有待研究解决。
【机 构】
: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50年来,我国对内科疾病的病因、防治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从本期刊出的各系统回顾中可以了解其梗概。然而,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告诉我们,某些内科疾病的患病率依然很高,防治工作仍存在困难,它们的致病原因和诊疗尚有待研究解决。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DPB)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6例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十四、十五元环大环内酯新型抗生素治疗,随访3~24个月,观察症状、X线及肺功能和血气等改变。结果 经治疗后,全部患者在最初2周内症状好转,肺功能改善;胸部X线改善在数月后出现。结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DPB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长期服用耐受性好,其作用机制及最佳药物、剂量、疗程等尚待进一步阐明。
结果(1)171例发病时SLE病程为(2.21±1.87)年,163例(95.3%)伴狼疮活动;(2)151例行脑脊液检查,异常138例(91.4%)。其中蛋白、压力及白细胞增高者分别为113、69及51例,糖降低仅6例;(3)对有CNS的SLE,头颅CT及核磁共振检查(MRI)异常者分别为77.4%及81.4%(P>0.50);(4)弥漫型CNS的SLE中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阳性率显著
载脂蛋白E(ApoE)是一种多态性蛋白质,有三种异构体E2、E3、E4,分别由一个基因位点的三个等位基因所编码。三种异构体的受体结合活性及自身代谢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可导致个体间血脂水平的差异,与高脂血症的个体易感性有关,也和冠心病易感性有关。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20多年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使恶性血液病根治率提高到50%以上,使某些恶性肿瘤疗效大为提高,现介绍我们近年来所进行的151例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浆内皮素浓度在倾斜试验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作用。
我国尚无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sis,VTB)流行病学资料,但资料表明,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48/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且随着对肺栓塞在我国临床意义的深入认识,多数致命性肺栓塞多起源于VTB,临床已认为VTB是肺栓塞的标识(marker),VTB已引起高度重视。
患者男性,27岁,职员。因反复上腹疼痛伴解黑便2个月于1997年12月25日入院。
冠心病介入治疗自1977年第1例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一种技术能经受如此漫长岁月的考验而始终显露它引人瞩目的威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已不容置疑。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长盛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入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扩展,从PTCA开始到发展为包括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冠脉内膜旋切和旋磨术、激光冠脉成形术、超声冠脉血管成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在过去数年有很重要的变化,因而改善了病人的近期和远期预后。60年代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建立,能早期检出致死性心律失常,并立即给予电除颤,挽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使AMI的病死率从原来的30%下降到15%。溶栓治疗的开展,明显改变了AMI的病程,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的溶解,缩小了梗死范围,甚至有些病例临床上检不出AMI。梗死相关的冠脉再通,已被证实减少了短期和远期的病死率和病
由国际杰出心脏病学教授E.J.Topol教授为主编及7名享有盛名的心脏病学教授:R.M.Califf, J.L.Swain, E.W.Prystowsky, J.D.Thomas等为副主编,以及心脏血管病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各方面有特长的154名权威性教授编写的《心脏血管病学教科书》(“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已于1998年底由Lippin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