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授业与传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an905254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遵循这一原则,通过祖国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道”,结合“授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
   那么,究竟如何在语文的授业中进行传道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一条“渗透”的路子,即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线索的“三步教学法”(或称“情感教学法”),用箭头表示为:以“读”生“趣”→以“趣”激“情”→以“情”导“思”,最后达到以“思”求“知”的目的。
  
   一.以“读”生“趣”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前提,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常采用以“读”生“趣”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在朗读过程中,我注重了讲究声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停顿的处理以及语速的控制。这样朗读起来,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而小弦切切如私语,“让字字句句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点燃心灵的火花,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达到以“读”生“趣”之目的。
   其次,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重讲究方式的多样性。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朗读方式是不一样的,像《敕勒川》《梅岭三章》这样一类节奏整齐的短诗或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我常常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齐读中获得美的感受。对于一些记叙性较强的文章,如《我的老师》等,往往是教师范读或指名读。至于分角色朗读,则多半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进入“角色”的乐趣。
   总之,朗读,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其目的不只是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传神达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内容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
  
   二.以“趣”激“情”
  
   众所周知,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一定思想观点的反映,它无不倾注着作者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或悲、或喜、或爱、或憎,或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追求,或对崇高品质、坚贞节操的敬佩仰慕……教师应仔细体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地将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最终达到“寓思想教育于情理之中”的目的。因此,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欲望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我所采取的教法也有所不同,有时正面激情,有时侧面指点。例如,讲授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关于祥子在暴雨中拼命挣扎的那场景,我采取了正面激情法,要求学生找出直接描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苦况的语句:“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就这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雨又迷住了他的眼。”“他已经顾不过命来。”在这里,作者把暴雨的凶猛和无情及祥子的痛苦和不幸,描写得惊心动魄,令人胆寒,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地体会到祥子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所受的煎熬之苦,从而正面激发了学生同情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又如《老山界》一文中关于星星、山峰、山谷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上闪烁的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山峰比作矗立在面前的巨人,把被包围的山谷比作一口井,这样把山谷的夜景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从侧面体现出红军战士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革命情趣。
  
   三.以“情”导“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之爱憎分明,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要启发、引导他们究其根源,解决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这究其根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导思”的过程。这里的“导”,无疑是指启发引导、因势利导。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导思”。
   1.紧扣文意,标题上“导”。
   例如教《变色龙》,在分析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分明是写“人”的,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变色龙即蜥蜴,其肤色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常用以比喻趋炎附势、欺下瞒上,看风使舵的市侩小人。以“变色龙”为题,对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等等。
   又如教《天上的街市》,在指导学生以“读”生“趣”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天上本是缥缈的,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却“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呢?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题上来,引起他们的思索,教师再联系时代背景稍加“点拨”,变成答案。
   2.明确要求,提示中“导”。
   一般来说,课文的“自读提示”部分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时代背景、写作特色、段落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教师应充分领会“提示”的内容,明确要求,指导学生,“顺藤摸瓜”。
   例如教《海滨仲夏夜》,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提示,要求他们提出疑问。部分学生很快领悟了教师的用意,将“提示”中的陈述句转变成疑问的形式,向老师发问道:①作者抓住色彩和光线的哪些变化,描绘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②景色的迷人、劳动者的欢愉和作者的赞美之情表现在哪里?它们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③全文共描绘了几幅画面?为什么说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很显然,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抓住了,“思想教育”也必寓于其中。
   3.剖析内涵,形象上“导”。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进行“导思”,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更有助于学生明确作品的主题(中心)思想,从而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若干年前,我教《制台见洋人》一文,在学生归纳出文制台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导”出文制台的形象特征。明确:
   (1)对藩台:给钉子碰——不看(手折),不听(汇报),不理(人)
   (2)对知府:找岔子、斥责、讽刺……
   (3)对巡捕:“有理三巴掌,无理巴掌三”,又打又骂。
   (4)对百姓:恨。骂他们聚众滋事,挟制官长。责成知府弹压。
   (5)对学生:骂他们不安分。要弹压住。
   (6)对义和团:称为拳匪,要杀。
   (7)对领事:怕,讨好。
   (8)对洋人:怕,替他们百般辩护……
   由此可见,文制台是一个反动、腐败的官僚。他对人民咬牙切齿,极端仇恨;对属下骄横恣戾,飞扬跋扈;对洋人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典型人物。
   以上分别阐述了“三步教学法”的各个组成部分。
   当然,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三步教学法”符合下列依据:
  
   一.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12—15岁的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三步教学法”从具体的情感入手,逐渐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论。
  
   二.符合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谈形式,有诗、散文、小说、戏剧等;论内容,有的描绘了祖国美丽的山川风物,有的赞美了英雄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有的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剥削制度的残酷,有的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这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作品,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应充分运用“激情”、“导思”的手段,让“思想”的露珠悄然地“潜”入学生的脑海,润泽他们的心田。
   依照上述特点和规律,我以为,“三步教学法”中,以“读”生“趣”是基础,以“趣”激“情”是关键,以“情”导“思”是重点,三者之间既可理解为并列的关系,也可理解为递进的关系。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有时,在一篇课文的分析中,“三步教学法”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例如:《故乡》一课中,作者运用彩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异”的图画,关于那段文字,我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轻声地齐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获得美的感受:你看,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还有那英俊的少年,手持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多美的意境!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学习本文的兴趣。至此,完成了以“读”生“趣”第一步。接着,引导学生以“趣”激“情”。通过少年润土与中年润土在外貌、神情、语言等诸方面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多知、能干、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和同情呆滞、衰老、自卑、麻木的“木偶人”——中年闰土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地“导思”:中年闰土与少年时代相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后,不难找到答案: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盘剥、军阀的统治,“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文章分析到此处,其主题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时,我欣喜地发现,那“思想”的露珠又在悄无声息地沁入学生的心田:憎恨旧社会的黑暗和剥削制度的残酷,无比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薛雅文,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秦 蕾
其他文献
荆山之南,沮漳之滨,坐落着美丽的省级示范学校——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它植根于荆楚文化的肥沃土壤,三楚名山玉泉寺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长坂坡、关陵庙等遗迹昭示的三国文化,孙膑寨、鬼谷子洞等遗迹昭示的荆楚文化,以其神奇的魅力濡养了当阳市一中的教育,铸造了它的辉煌业绩:从1993年连续18年高考成绩居宜昌市同类学校前列,连续5年600分以上高分居宜昌市第一名,连续3年RSR值5项
《泪珠与珍珠》一文虽篇幅短小,但是,琦君老人却用她简约秀美的文字和细腻温婉的文笔为我们昭示了人生至性的情与至真的理,那使双眼日益清明的泪是人生中悲欢的代言,我们的内心也因泪水的洗涤苦难的淘沥而愈益温厚,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从泪光中撅取着珍珠的华彩。欣赏泪水的珍珠般的光泽,正如我们来欣赏我们遇到的苦难。  琦君是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传统型作家,她周身涌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她的
陈建宪,男,汉族,1954年6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民俗学专业硕士点指导组组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主要论著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玉皇大帝信仰》《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
孙犁的《荷花淀》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所以成功,主要归功于它的精巧的设计。    一、创意之巧    作者写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斗争仍然十分艰苦,甚至是残酷的。表现如此重大的题材,一般的作家往往着意于表现战争的残酷性的一面:硝烟弥漫,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而孙犁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去表现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从而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
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口语交际教学经历了上个世纪的起伏跌宕,终于在21世纪来临之际又赢得了自己在语文学科的独立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各阶段目标又对口语交际目标分别作了阐述。这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为语文口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社会已进入合作化时代,交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极度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处境的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的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能给世人深刻的启示,这一形象也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
问者:您以前是著名诗人,是文学新时期新诗奖获得者。现在是著名小说家,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中间涉及两个问题:一,诗歌繁荣的时候,您的诗获大奖,小说繁荣的时候,您的小说获大奖,请您谈谈文学和时代,时尚,以及社会风气的关系;二,人们的通常认识里,诗是精神高蹈的,小说是置根现实的,请您谈谈这两个重要文体问的区别和界限。  答者:几年前,有人问我,如何评介自己的文学创作。我笑道:如果排一个座次,我的
涵养性灵、陶冶情操、铸就灵魂应当是整个教育塑造人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从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开始,一直到推崇“播撒爱心、扶危济困”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今天,试问哪里抑或何时曾经湮没过语文的身影?但是有学者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空洞说教、机械灌输,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涤荡着学生的思想、濡染着学生的品性,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以一篇篇饱含情感或充满哲思的贤士智者的美文熏陶着学生精神
2009年全国中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当我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又是一年风起时》——济南市2009年中考作文题目时,不禁思潮涌动,于是精心收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共75套中考作文题目,经过反复进行形式归类、数据统计,并与上两届中考作文题目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研究和深入的思考,现将研究思考所得陈述如下,以期给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以及2010年的作文备考应试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命题的表现形式上看,全命题
教材中的文章是作家作品的一个“特写”,它不能将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细致全面地展现出来。这种片断式的“特写”对学生把握作家流派风格、思想内容和时代潮流造成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的阅读积累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它就像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掌握方法,登堂入室,尽情浏览欣赏知识长廊中的珍品瑰宝。    1、左右逢源,连类引申,为学生解读作家作品营造一个“全景式”的环境    教学中,我经常借助自己阅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