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体验,走进文本深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常遇到这样的苦恼:文本内容实际与生活距离太大,学生又没有真切体验,因此不会深入文本,细细品味,感悟只停留于文本表面。确实,许多文本的内容(如战争题材、旧社会题材等等)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恰恰成为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层对话的障碍。鉴于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多种途径,激活学生体验。
  
  一、模拟动作,实践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动作模拟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和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有更真切、更深入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次执教公开课《燕子过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但由于教学方法不一样,试教与正式开课的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试教时,我按照惯用的找重点词句品析的方法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燕子过海时的辛苦、艰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结果学生把所有能表现燕子过海艰辛的词句都找了出来,而且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体会,但他们的感悟是通过字面来进行的,就事论事,比较肤浅、理性,不能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苦恼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因为学生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又怎能走进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呢?于是调整教学策略,在交流时我让学生学作小燕子在风雨中飞一飞,一边飞一边还不断地创设情景:“不好!起风了,‘呼——呼——’,风越刮越猛。啊,糟糕!打雷了,下雨了,小燕子们,我们赶紧飞吧!”“哎呀呀,前面有个大浪,小燕子们,坚持住噢,来,用尽力气飞过去吧!”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声中,起先“小燕子们”扇动的翅膀一次比一次迅速,一次比一次有力。一分钟以后,他们的双臂再也不听大脑的使唤,两臂不断地下垂,越飞越无劲。听到“上船休息”的口令,教室内齐刷刷地发出“乒、乓”两声,学生累得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瘫倒在椅子上,还有的耷拉着脑袋蹲在了地上。这时,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交流:“小燕子们,你们才飞了两分钟呀,就成了这样子,你们有什么感受?”辛苦、艰难,燕子过海真艰辛!这是全班学生尝试飞行后的真切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教师传授出来的,而是学生动作模拟实践后的真情告白。在无声无息中,学生走进了燕子,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置换角色,情境中体验
  
  小学生的情感是粗线条的,他们常常不容易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引导学生灵活扮演各种角色,对文本中的人、事、物、景进行移情体验,可促使学生站在他们立场、角度去听、去看、去思、去悟,从而获得真切感受,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
  
  1.充当文本作者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忽然闻到一股浓厚的棉花焦味,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教学这一段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学生望着逐渐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神情凝重。见火候已到,我用动情的语言创设情景:“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作者——李元兴,看着亲爱的战友被熊熊烈火团团围住,伸手就可救他,但又不能救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大火活活烧死,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入情入境,说得非常精彩。在与作者的换位思考体验中,学生体味着“我”紧张、担心、矛盾、痛苦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2.扮演文中角色
  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演一演。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文情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与作者、文中人物想法相近,感受相同。在教学《手捧空花瓶的孩子》一课的高潮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演一演,一人演雄日,一人演国王,三位同学演手捧美丽鲜花的孩子,其他同学则做观众和小评委。在表演——评价——再表演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角色体验不但能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去感知语言文字,而且能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理解。
  
  三、链接生活,感悟中体验
  
  生活是文本中的原形和资源,文本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文本,将黯然换色;文本离开生活,将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文本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文本内容逐渐内化为内心的真切感受,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文本的内蕴,理解语言的意义。
  
  1.联系生活经验
  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还要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感悟文本。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中“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与文中小女孩产生情感的共鸣,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坦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平时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最坦然?”以此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寻求生活与语言的“共同处”。接着又问:“文中小女孩的‘坦然’与我们的‘坦然’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轻松与小女孩死里逃生后的坦然作对比,使得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了一炉。
  
  2.活现生活场景
  小学教材所选的文本,有许多和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所以,我们在文本学习中可以让生活画面再现,让生活场景活现,变文本学习为感受生活,变文本解读为经历生活。在《自选商场》一文教学时,我把教室模拟成了一个自选商场,用塑料鞋架当作货架,并准备了一大堆商品,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摆商品、接待顾客。这样,巧妙地把生活场景引进了课堂,把学生引进了生活,学生在类似生活的实践中认字、学文。这样,学生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验、真情地感悟。
  
  四、激活语言,想象中体验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表象。
  
  1.品析文本细节
  文本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抓住细节进行想象、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时,我锁定了文中的一个时间的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不厌其烦地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思考,学生感受到这位父亲挖的时间之漫长,然后我再让学生算一算这36小时到底有多漫长?最后让学生感受这整整的两天一夜,这位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他唯一所做的就是不停地挖,他挖得的是什么;在瓦砾堆里,在钢筋沙土中挖掘了36小时的手会是怎样的。通过逐层深入地探究,父亲的形象伴随着学生的想象越来越鲜活,越来越丰满。学生对文中几个时间数字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数字的表面,更是透过数字,看到数字背后的人。一个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伟大父亲已深深烙在了学生的心上。
  
  2.填补文本“空白”
  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位高明的画家来说,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文本中的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有利于激活文本灵性,感悟人物品质,体会作者感情。我在《掌声》一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文本出现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掌声”所包蕴的内涵,走进英子同学的内心。“……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我们想用掌声告诉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掌声中,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我们想用掌声对英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其中,点燃了学生们的想象,丰富了掌声的内涵。
  总之,教师要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在有序、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灵活选择体验方法,架设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以最便捷的途径走进文本,心灵和着作者的思想脉搏一起跳动。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STK录相分析系统对无负荷下人体四肢各主要关节在静态与动态时最大运动幅度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静态与动态时关节最大运动幅度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动态时各关节最大
Zhou X X, female, 17 years old, a student. Her first visit was on June 16, 1998.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
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的特点,工艺流程及详细的施工方法,为今后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提高地面测报质量,把好报表预审关尤为重要。地面测报质量关系着全站业务人员的业绩与成果,要取得好的地面测报质量,预审员严格把关测报月报表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预审数
Abundant nerve ending distribution in the acupoint: Anatomists from 10 medical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as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etc observed that ther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