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功果桥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滔滔的大江和曾经的功果桥,我曾在今年又一次造访功果桥的时候赋《重过功果桥》二首,以志感怀:
  (一)
  高炮曾此遏倭寇,战壕依稀布高丘。
  当年英雄今何在,满眼草木信难书。
  江流浩浩达天外,青瓦鳞鳞入夏初。
  偶听老翁夸先父,守桥军里一马夫!
  (二)
  深谷木棉花万朵,雄雄犹自护山河。
  危峰稳托碉堡旧,雄鹰高飞战壕闲。
  昔日战场成电站,今临江水忆当年。
  硝烟散后多遗爱,依旧江流绕故园。
  从1921年在澜沧江与沘江的交汇处出现澜沧江上的第一座人马吊桥“青云桥”至今。功果桥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沧桑变迁的历史。功果桥承载着滇西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历史记忆。
  功果桥。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滇缅公路咽喉和前线物质补给的生命线而驰名中外。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一条国际公路。是国际援华的一条大通道。它是维系着整个抗战的生命线,是确保抗战全面胜利的最为重要的战略通道。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南京国民政府退缩于西南,沿海港口已逐个被日军占领。唯滇越铁路尚可通行。日军占领越南后,中国对外交通几乎全部中断,滇缅公路的修筑成为了抗战的生命线工程,而打通滇缅公路,需跨越澜沧江天险。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通令滇西28县和设治局。征集20多万各族民工抢修滇缅公路。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车辆的吊桥,为给施工带来便利和快捷。桥址就选择在青云桥上方8米处,利用青云桥作护岸。功果桥与青云桥并驾齐驱,一桥通车,一桥通人。该桥由省公路局派夏国光为主任,会同交通部来滇协助工作的徐以枋、郭增望工程师,筹建柔型钢索吊桥。工程于1938年3月1日开工,5月26日竣工,6月9日正式通车。命名为“功果桥”。功果桥是云南境内横跨澜沧江的第一座公路桥。这座以石砌桥塔构成的柔性钢索吊桥跨度为90米、净宽3米,能通过7.5吨的货车。有意思的是,不仅功果桥的设计是在缅甸仰光完成的,材料和加工构件也是在仰光采购的。主要技师也是从缅甸请来的印度人。建桥没有机具,就用土办法解决,自制木绞车解决了大问题。桥塔采用砌石拱型门式。主索φ35毫米麻心钢索8根,上下游各4根,设φ38毫米圆钢吊杆55对,杆距1.53米,纵横梁全用木材,行车道净宽3米。建桥时普通工人就地征雇,石工来自腾冲。并由缅甸聘来一名印度籍技工负责吊装工作。当时所用建材购自缅甸,滇缅路尚未通车。器材进入国境后全靠人背马驮转运。钢索既重又长,不能切断分运,只好将钢索成盘展开,每隔4米绕成直径约1米的圆圈。用铅索扎紧,在圆圈内穿入抬杠,由两个人前后抬一圈。一根数百米的钢索就是用这种“一条龙”的方法。从国界起沿着崎岖山路运至江边。其艰难险阻难于言表,其运钢索之智慧令人叹服。
  老功果桥承重小。通过能力低,建成不久就难以适应抗战物资运输,加上日机轰炸日益频繁。急需备用桥梁。1940年11月,在沘江入口上游几百米的地方,一座公路悬索桥悄然矗立,这就是被当地人们称为“新功果桥”的昌淦桥。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的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功果桥被称为滇缅公路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期间,功果桥建成,滇缅公路打通,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进中国,被日寇视为眼中钉。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越南河内设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集100多架飞机,对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进行狂轰滥炸。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出动飞机400余架次,重点轰炸两座关键性的桥梁,即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功果桥遭到16次轰炸,惠通桥被炸6次。因两桥建筑隐蔽巧妙,虽被多次轰炸,却命中率不高。但是在1940年10月28日和1941年1月6日,惠通桥、功果桥先后被炸中。然而,我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置生死于不顾,群策群力,顽强奋战,随炸随修,因而,虽然两桥被炸20多次。但直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滇西时为止。除英国曾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以外。该路阻碍通车的时间,总共只有13天10小时又15分钟,功果桥在日军的空袭中屡毁屡修,始终保持畅通无阻,故而,这条公路被誉为“炸不断的滇缅公路”。
  如今,一座全长243米,桥面宽14.25米的新功果大桥。飞架在浩浩荡荡的澜沧江上,将延续人们对功果桥的这种深切绵长的记忆。
  功果桥被当时回国参战的南洋机工们称为“滇缅公路上最惊险的路段”,当时。为了防止日机空袭,功果桥旁边高杆上挂着“三盏灯笼”:挂一盏灯笼,表示敌机将至;挂两盏灯笼。表示敌机已经到上空:挂三盏灯笼则警示敌机正在空袭,非常危险。夜里行车的机工们一看见三盏红灯,就得马上隐蔽。
  当时负责维护功果桥和澜沧江两岸公路的第四工程段。专设有83人组成的“功果桥工队”,还有保山民工5000名,永平、云龙、昌宁石工1200名。就是这些血肉之躯,冒着敌人的轰炸,昼夜抢修桥梁、公路,维护着血线的通畅。确保反侵略战争的军火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日前线。
  面对日军的狂轰烂炸,功果桥英勇的养护工、技术人员和护桥武装人员同心协力,抢修路桥,架设浮桥和便桥,组织对空防御,保障畅通。每次轰炸之后。驻守在桥边的工程抢修队就及时对大桥进行抢修。这些负责抢修桥梁的人很多都是当年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炸弹仍然在爆炸、空袭还没有结束,他们就开始抢修工作。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并把大桥彻底炸断。为此东京的电台洋洋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接着就收到了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滇缅公路上的车队已经再一次成功地越过了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整个公路全线保持着畅通。
  1940年10月20日12时许。日机17架首次轰炸功果桥,投弹数十枚,老桥炸毁,新桥有损坏,房屋炸坏4间,人员伤亡7人。在现场指挥的云龙县县长沈啸霞被弹片击中,身受重伤(据省档案馆11—7—167—90案卷记载)。日机首次空袭后,功果桥护桥员工迅速组成功果桥抢修队。由黄渭清工程师担任队长,共有83人(其中,起重工5人,木工4人,机工2人,圬工2人,普通工70人),任务除随时抢修被炸坏的桥梁外。并同时建成各种应急设施维持交通。
  原来早在两个月以前,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到大桥有可能被日军日益频繁的空袭彻底炸断。他们找到了一些空汽油桶,每70个空汽油桶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建成了一艘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一来一去重复,直到大桥修复。
  自1940年冬至1941年春,功果桥抢修队职工偕民工不畏艰险,昼夜赶工,各项应急工程都能得以在短期内次第完成,保证了在当时我军防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澜沧江两岸的交通在频繁的空袭下维持不断。被历史学家们誉为“炸不断的滇缅路”。
  在修路和保卫功果两桥的战斗中。修桥技工和民工体现了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抗日战争中修路造桥的奇迹。在日机轰炸中,多有民工死伤,在修滇缅公路中,有成千的民工倒毙在工地上。但凶恶的日寇和险恶的环境吓不倒中国人民。9个月修好滇缅公路。半个月修复两座大桥的业绩令世人震惊,也让我们云南的公路人值得怀念和自豪。
  回顾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功果桥护桥员工出生入死。夙夜劳作的战斗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抗外侮的光辉史册。
  现在。经历了近百年沧桑的功果桥已经被新的功果大桥所取代。我站在功果桥遗址旁,脚下是澜沧江亘古的激流。功果桥电站的大坝截断江流形成的湖泊波光潋滟,一片迷人的新景。但我眼前展现的似乎依然是当年那在血与火的燃烧中的功果桥的雄姿:巨大的钢缆绞接在两岸大山脚下,在峡谷灿烂的蓝天中闪出铁黑色的光芒。几十道钢索中,有许多处都另外用密匝的细钢丝缠绕着。还打了钢夹板。这钢缆上这么多伤痕,全是日机轰炸的弹片所致。旁边石基上还有一个炸弹直接命中的弹坑,所幸离缆锚有几米之遥,未撼动大桥的根基。黑黑的硝烟痕迹,至今清晰。桥的两端都是大山,沿着江边挖出仅容大约两辆汽车对行的公路。桥头的山上还留下了地堡等永备工事。如今,这些遗迹已经沉入了江底,但是,曾经的功果桥,那一座座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矗立不倒的建筑物,将永远历史留存在的光照里。
  当年因为抗战,滇湎公路上的功果桥曾驰名中外。一座传奇的桥梁,一座沧桑的桥梁,一座吉祥的桥梁,值得人们珍藏一份永久的记忆。
其他文献
给我曾经的安可  草堆遮住了月亮  星星落在了草梢  安可啊第一次牵手  甜蜜的时光如此静谧  圆圆的时光从此  被思念拉得好长  细望来路  恨不见你飘来的红伞  在那没有手机、QQ的年代  邮差总是我心中的期盼  传递问候送来撒娇  透明的时光带着芬芳镀着金屑  我们在明天的树上筑着爱巢  我们在未来的田野播种梦想  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海枯石烂  因为我们相信爱情的力量  一场阴雨令种子霉变  
期刊
一个人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冷冷清清的客运站,坐上客车,漠然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让我本就糟糕的心情,更添了几分低沉的情绪。窗外,车站背后不远处,就是我的家。当然啦,我是留恋家的。可我却不得不经常离开,因为这是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的生活,好像生来就在远方,生来就在路上。  我不想再过这种漂泊的生活。然而,我只能这样匆匆地回家待上两三天,又匆匆地坐上远行的客车,一路颠簸着继续出发。这种四处游荡
期刊
生产队解散已有三十年之久的今天。作为曾经在生产队劳动和生活过的人,当时的青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当时的中年人如今已经成为耄耋老人,而且其中有一些人已经逝去。  生产队,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是影响我一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曾经让我希望离开的地方,一个离开后又让我时常想起的地方!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乡亲们在计划经济的桎梏中顽强生存、希望改善生产生活现状的种种努力,也亲
期刊
晚清的中国,一直是中外史家们反复研究和玩味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究其原因,不外乎它是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未来走向的直接参照。从中国国内历史进程而言,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沿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积弱积贫,固弊山积,百孔千疮,病入膏肓,曾经引领全球文明风骚的东方封建社会不思进取,即将寿终正寝。就世界史视角来看。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掠夺殖
期刊
云南、大理、云南驿,先有云南驿,后有“云南”。谁也不会在这样的文字里猎奇,《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现于南中,遣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晓不得起步,见不着尽头,“彩云南现”是云南最初的定调。  穿过蒙昧,源流交汇,浇铸的岁月重器;或者,只是路过,雨水打着铓锣,不偏不倚,过时不候。踩双麻草鞋,顺着典籍的山脊走,走拢了,祥云坝子的手板心里捏着云南驿。一小窠镇子生在坡地上,天低。云是裂了的口,不
期刊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不是李清照笔下的江南,是高原江南,大理西湖湿地。  梦一样的水乡,高原上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清波荡漾里放歌。  秋风起,秋水盈、秋草黄,越冬的水鸟在大理诗意栖居。  白鹭是不必说的,它们早已将洱海流域视为自己的家园,在洱海的滩涂地,在大青树的枝桠间,在苍山与洱海间的平畴沃野中,在洱海畔的稻田埂上,在弥苴河堤的合欢树尖,在西湖的水柳里,在村庄上空,白鹭优雅的
期刊
郁东把新出版的又一本诗集《追赶春天的花朵》送给我,一看,一百多首诗近三百个页码,算是泱泱诗文了。这是近年来,他在云南这片隐密的土地上生活的诗的又一次喜人收获,也是祥云诗群的又一次证明。而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一生写了二百来首诗。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一比较。是赞扬郁东在诗歌创作上的勤奋,以及祥云诗群在大理的活跃。  《追赶春天的花朵》里的作品,涉及了各种生活画面,生活的、乡土的、山水的,可以说是一
期刊
我在这里  子在这里,在草坪一隅  混凝土浇铸。砖块搭成  楼梯在这里。回旋。回旋  花朵般的裙子,钢铁的心  我在这里,向下,从五楼到一楼  向上。从一楼到五楼  对面那幢楼是同时修建的  房子是房子的亲兄弟  相同的血肉迂回的楼梯穿插其中  楼梯是一个厂生产的  楼梯是楼梯的亲兄弟  侧面是移动公司大楼  那是它们离得最近的表哥  它们是它的表弟  我在这里。在这幢楼里  不在另一幢楼里  也
期刊
儿时的菊园  我打算在菊花园安家  让晨之菊香暮之紫云  阻止我流浪的脚步  我记得小时候清源山后面  有一大片菊园  仲夏的黄昏是一片虫唱鸟鸣  菊花瓣上的露珠儿晶莹剔透  我们含一叶在嘴里就有甜甜的味道  记得我们用一朵一朵的菊  搭成一个小花轿  里面坐着我的新娘  她穿着翠绿的印着小菊花的短袖衫  一脸的百依百顺一脸的幸福模样  多少年以后当她得知我已娶妻  她就一直躲在菊的后面  泪眼汪
期刊
分界  一朵玫瑰是分界线  左边是爱人右边是亲人  把差异分开  弯弯的月亮把差异固定下来  短信把孤独分成雨水  悲伤的记忆渐渐低下来  时间缝在石卡山顶  天空阴暗着  天上的桃花朵朵争先绽放  仰望天空柔软的桃花纷纷落下  每一片都带着污垢  让我看清天上的白桃花  地上的红桃花  高山杜鹃  局山杜鹃  鸟一鸣  神话中的杜鹃开成一片  松软的音乐缓缓飘逸  光脚的驿站诗一般的干净  瘦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