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面我简单谈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点滴看法。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1、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轉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不仅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新课标的领域目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相吻合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为实现体育课目的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项任务,即: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为完成这三项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心血与汗水付出多多,汇报与收益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都学了些什么?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学模式上的遗憾。而新课标推陈出新,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这五项领域目标较之于三项任务,更加完善、具体。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
  
  二、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1、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象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其次,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要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2、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3、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
其他文献
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是2004年底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作出的一项重大科学决策。近年来,省院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全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省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院的法律监督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检察权的不断强化,新的形势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院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将是检察机关永恒不变的
期刊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检察技术部门处理人身伤亡突发事件中的突发事件是指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件,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在抓捕、审讯过程中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亡及对监管场所在押人死亡原因有争议或非正常死亡的案件。  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
期刊
摘 要:职高学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低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授课进度、作业布置、资料采用、考试试卷等,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本文试图探讨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方法    一、职高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高中学生是未能升入重点和普通高中而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学生,以下简称职高生。多数职高生是初中升高中的成绩居于中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是为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岗位,而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结合《检察纪律必读》的要求和司法警察工作的特点,试就对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由于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关系,
期刊
任何法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必须直面所处的时代,任何法治路径的探索和延展都必须立意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
期刊
随着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三级检察专线网络为依托,各级检察机关普遍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绩效考核和网上事务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项业务工作实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检察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检察机关的容灾体系还不健全,信息系统的运行保障还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容灾的概念    容灾,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指对灾难的容忍,从计算
期刊
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功能发挥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变得更加稀缺。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决策,通过集中储备土地,严把用地供应闸门,控制供地总量,充分发挥经营性用地对房地产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在出让经营性用地使用权过程中
期刊
摘 要: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初中化学绪言课基本不涉及化学知识点,对提高学生化学考试成绩或化学能力水平毫无关系,因而对这堂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初中化学绪言课,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课的成功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好化学的关键一环。因此,化学绪言课对初中生学好化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知识点;提高;重视程度;第一课;兴趣;关键    上好绪言课,就是要激发学
期刊
摘 要:生态补偿作为一个恢复、维持、发展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已成为法学界的研究热潮。但是生态补偿仍然没有在我国形成完善的制度,甚至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观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文章从不同学科对生态补偿的不同概念入手,着重分析环境法学界对生态补偿概念观点的异同,对环境法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论基础、含义及补偿范围的界定作了试探性的分析。  关键字:生态;生态补偿;生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一个久争不下的问题—死刑的存废,直到今天,死刑保留论者与死刑废除论者仍然是各执一词,谁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服对方。本文作者站在死刑废除论的立场,通过对死刑的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分析,并研究了死刑的历史演变过程,得出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死刑废除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死刑;存废;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刑罚    一、引言    1764年,贝卡里亚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