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之前,我们一直在探寻,什么样的课程不仅能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还能促进他们心灵与智慧的成长?经过几番讨论,我们将课程改革方向锁定在了“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上。我们想完成一套涵盖儿童真正发展需要、能最大限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能帮助家长学习提高的课程体系。
  5年过去了,我们一边思考、一边实践,生活化课程的体系日臻完善,我们也见证了其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情绪更加积极、饱满,更愿意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对事物探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在的秩序感也越来越稳定。重要的是,这套“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课程不仅带给了他们很多愉快的体验与思考,还让他们对幼儿园里的人、事、物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他们变得更加本真、自然,在成为“我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欣喜之余,我们也意识到,这个探索过程也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专业学习与体验的过程。这期间,我和教师们对生活化课程的出发点、价值追求、呈现方式、对元认知能力的影响、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家长在其中的作用、教师指导儿童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之后我陆续将这些认识撰写成了文字。但生活化课程到底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构?追求的课程目标是什么?5年过去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清晰起来……
  生活化课程对儿童“感受与情感”的关注——
  “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
  课程探索之初,我们就意识到:教育如果不涉及人格完整性的培养,不涉及儿童情感的培养,始终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而言,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完成三件事情。第一,帮助儿童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第二,让他们知晓他们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第三,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这三个方面不仅涉及认知,也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态度与情感。
  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情感与感受似乎很少被关注。因此,生活化课程一开始就从记录儿童的感受与情感入手,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评判。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更是个体内在对自我的洞察。这些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也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灵性的觉醒。儿童对事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很强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会经常记录孩子们的感受。我们也看到,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当一个人的觉知能力增强的时候,会显现出内在的生命能量,而恰恰是这个能量,使孩子的生活充满直觉、想象与创造,他们主动开始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对感受的表达往往真挚而率真,对成人是有极强感染力的。儿童越是能够回归本心本性,就越能感染成人,他们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教师会从内心深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钦佩儿童。
  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要求教师不加评判地认真倾听儿童。因为一个总是被别人倾听、被别人理解的孩子,思考也会不断深入。当有心灵力量参与时,儿童不仅和外在有了更深的联结,还能更清晰地觉知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生活化课程对“知识与认知”的理解——
  “儿童通过知识的学习,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成长,进而主动成长的过程。”
  认知也是生活化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儿童通过认知获得的知识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没有知识,感受无从依托。人类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不管知识体系多么严谨,它也只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即使不借助符号学习,也能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在课程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课程似乎能唤起儿童原有的、内在的经验系统。当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儿童内在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借助于外在力量,能够唤起他们内在的知识经验。我们能做的除了唤醒,就是帮助他们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较为稳固的体系。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和儿童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和老师们也感觉到,对儿童,我们的了解与理解都是有限的。对于儿童而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现在,我理解的儿童发展含义是,“儿童通过知识的学习,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成长,进而主动成长的过程”。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一把开启发展之门的钥匙。
  因此,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并不强调用教授的单一方式进行学习,而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建构。如果我们观察儿童的学习会发现,他们首先通过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然后在思维层面自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的探索和体验,那么,所谓的感知和学习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获得知识、满足发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生活与游戏中学习。
  生活化课程对“动作与技能”的认识——
  “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
  坦率而言,在课程探索初期,我们并未强调技能的作用。很快,我们发现,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记录儿童丰富的感受,但如果儿童每天沉溺在各种主观感受中,似乎又有点背离我们的初衷。可以很确定的是,获得知识也不是课程的终极追求目标。课程的落脚点到底应该在哪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个领域。于是,我们试图在行动层面寻求答案。我们看到,行动练习可以形成一些重要技能。技能一般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还能和知识一起内化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能力。但这个技能的定义显然不能满足生活化课程的需求。中国道教文化关于“道”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传统文化看来,“道”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观念,而是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无法言传的个人体验。我们发现,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但此“技能”非彼技能,并非靠训练获得,它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的描述。但无论怎样,我们开始试着在生活化课程里,将这种“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的落脚点。
  这种“技能”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能力,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当儿童带着意义感进行操作时,也会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造,依托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唤起儿童原有的专注、坚持、不怕困难、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
  我们认为,當儿童运用知识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完成了和自我的联结后,他们对学习技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一切又形成了个体自我完善的人格基础。
  可以说,儿童的学习也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从这个方向出发,上升到情感和人格的高度,学习一些相关“技能”,才能在个人发展的层面实现情感、认知、技能的完美结合,儿童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至此,我们将“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确定为生活化课程的三地基石。因为它们既是形成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的方向与追求。
  对我们而言,课程的探索过程,改变的不单是课程本身,它带来的更是一次思想深处关于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变革!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要为核心素养而教,课堂上应有所侧重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动物小说的文体特点,可以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感受生命与生存这一永恒的人文话题;同时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了解写出故事之感动的秘妙,并学以致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人文的熏陶、浸染与语言的建构、运用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人文熏陶 语言表达 审美鉴赏  在小学语
幼儿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评价工作的重视,意味着教育视角的两个转变:一是从关注儿童的一般整体、基于普遍情况进行无差别的教育,转变到关注獨特个体、基于个性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二是从成人视角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到站在儿童视角关注“幼儿如何学”以及“学得怎么样”。这两个转变代表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是迈向高质量教育的标志。经过多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国的幼儿园正在经历着上述
【摘要】提高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解读文本,不能照抄照搬教案,而是需要反复读文本,根据学生实际定目标,定阅读策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高閱读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裸读 细读 剖读 情感 重点 目标  当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首先看教案,根据教案上的目标原原本本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学策略不当,效果不佳。一篇文章,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幼儿园创建于1979年,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园,我们坚持以幼儿为本位,因地制宜地打造自然环境,积极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四十年的办园历程中,从环境育人的探索,到生命科学主题课程的建构,饱含了几代常幼人默默的、不计回报的付出。  从“环境育人”到“生命科学主题”的  教育探索之旅  1.田园特色的环境育人阶段  常青幼儿园作为一所农村
说到音乐欣赏,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节节有一定挑战性目标、设计严密、组织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随着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改理念,我开始疑惑——这是音乐欣赏的全部吗?当前,我们一直倡导幼儿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那么音乐欣赏能不能有所改变呢?又可以怎样改变呢?带着困惑,我尝试着观察儿童,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契机。  分享我们喜欢的音乐  在一次表演区游戏时,班里的一名幼儿对同伴说:“我最近听了一首很好听的
一  远方是一坎一坎的油菜花,落到画布上的笔却画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这是什么招数?不过,这么看着,如果眼前真是一片向日葵,黄得这般灿烂,这般狂野,铺排在这浅丘中间倒真是很美。画面中,一条白色的大狗徜徉其中,像黄色的火焰包裹着一支白色的旗帜,旗帜是随风而动的,显然,它热爱这黄色的海洋。  作画的是一位叫韩妤的姑娘,她的画架支在黄花客栈后院的茶寮里。茶寮依着山势而建,四面畅风,观景无碍。这一带油菜花连
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幼儿园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决策权,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园本课程的建设,我园也位列其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周边资源的甄别和筛选、教育活动的选择和设计、活动目标的设定和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和调整等,都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被及时纳入我园课程管理之中。我们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开启了课程审议的践行。  基于“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幼在教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在食品制作环节,儿童成功了能获得经验,不成功亦能获得经验。  种植活动巧铺垫。为使儿童更加積极主动地投入到食品制作的体验活动中,我园开展系列户外种植活动。从种植种类的选择、种子的选取、方式的设计、工具的准备等一系列环节均引导儿童全程参与。儿童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动手能力、情感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发展。收获环
研究背景  小班新生如何度过入园焦虑期,是幼儿园管理者和小班教师9月的工作重点,也是此阶段家长最为焦虑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2008年起,我园每年带领小班教师围绕新生入园时期的各项常规工作,利用园本教研逐渐梳理、总结、归纳,形成了一套有效缓解幼儿焦虑情绪的教育策略及家园共育的方法。以此研究为基础,我们编写了一本实操性强的小班新生入园阶段的教师工作手册《新生入园攻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借形想象着重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即兴联想和思考,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写生则鼓励孩子主动观察和发现,把握物体或景物的特征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有着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有没有可能将借形想象与写生融合运用于幼儿美术教育中,在写生活动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幼儿园里,很多老师都认为借形想象是天马行空的,而写生是写实的,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往往将想象与写生作为两种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