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高学府满百岁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被人们称为山西的最高学府,如今已满百岁了。这100年来,它培养了成千上万名人才,为山西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喜庆其百岁华诞之时,对它的历史作一简要的回顾,还是有意义的。
  山西大学堂的前身是晋阳书院和令德堂,这两个书院都是全省性的、最高级别的书院,是山西省人才荟萃的地方。晋阳书院是1733年山西巡抚根据雍正皇帝的诏谕,即"由各省督抚于省会各建书院一所,并各赐金1000两,以为师长膏火之需",在太原于明万历初年成立的河汾书院,后又改名为三立书院的基础上重新修葺,更名为晋阳书院的。(万历初年,山西按察司副使利用巡抚衙门旧址,增建号舍,筑三贤堂,祠奉讲学河汾生长于河汾的三位先贤--王通、司马光、薛瑄,并挂起"河汾书院"的牌匾,时任巡抚魏允贞在太原府治西南右所街,又将三贤堂扩大为三立祠,祠奉明贤55人,每年按规定日期和仪式致祭。三立书院由此确立。三立书院办得很有成效。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庚子科乡试时,学员中考中举人者达50余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任巡抚蔡懋德又对三立书院进行了整顿。顺治十七年〔1660年〕,巡抚白汝梅鉴于三立祠地势湫隘,又经兵燹,遂在府城东南侯家巷购地,另建三立祠。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立书院正式改名为"晋阳书院"。重建后的晋阳书院旧址即现太原市公安局。1902年成立山西大学堂,大学堂总教兼中学专斋谷如墉,即为晋阳书院最后一任山长,晋阳书院的学生也全部进入山西大学堂。)令德堂是张之洞(文襄)任山西巡抚时,于1882年在太原创办的。(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洞继任山西巡抚,到任伊始,张即与学使王学庄商议,并会衔人奏,就太原府署西偏明代晋藩宝贤堂旧址别建精庐,仿阮元学海堂诂经精舍例,设"令德堂"书院。后因王学庄丁忧去官,张之洞又新任学使吕凤歧悉心规划,就桥头街觅屋开办〔会太原市儿童公园〕。令德堂课士,仍为传统书院规则,即聘山长、分校都是对经史古学造诣颇深的儒生。戊戌维新高潮期间,令德堂肄业生增至120,院长屠仁守进行教学改制,添设政治时务、农功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等经济课四门,令学生任选一门,广览众参。令德堂与时俱进,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求。)。这两所书院的院长称为山长,均由巡抚聘请全国硕学名士充任。学生由学台从秀才中选拔,主要学习经史、考据、词章等。"百日维新"期间,山西巡抚胡聘之上折奏请将令德堂改为山西省省会学堂,予以批准,遂将山长改称学堂总教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令德堂被天主教士安怀珍等人强占为临时教堂,山西省省会学堂停办,其肄业生一律转入新设立的山西大学堂。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北方发生义和团事件,当时山西巡抚毓贤为慈禧亲信,山西发生的教案众多,不少传教士和教徒被杀。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议和,就赔款一项,全国四万万两之外,山西省地方另单独赔款200万两,以为各国教民死者眷属及财产损失之特别赔偿,此200万两总额中英国分到50万两。
  1901年春,山西新任巡抚岑春煊电请曾在山西传教多年的英国上海总教士李提摩太来太原帮助协商解决教案问题。同时,全国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也邀请李提摩太到北京协助解决山西教案。5月,李提摩太和寿阳教士叶守真、公理会文阿德代表耶稣教会与李鸿章在北京协商解决山西教案问题。山西"教案赔款"确定后,英方接受赔款的代表李提摩太认为,山西教案的发生,不能把过错都加在山西人之上,山西文化落后,风气闭塞,是英国人没有善于诱导和帮助。现既议和,毓贤赐死,山西首府阳曲县被罚不能开科取士。因此,他建议英国政府将所得50万两白银分为10年归还,这笔款不用来抚恤死难教士,而是用来办学,以每年5万两在山西创办学堂,以沟通文化,增进了解。李提摩太当面向李鸿章提出这个建议后,随后又递交了《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面交李鸿章,其中第三条再次重申了以山西的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办一所中西大学堂的主张。李鸿章、奕劻立即表示赞同,并让李提摩太全权负责延聘教习、安排课程和管理经费等中西大学堂的创办事宜,同时申明大学堂以10年为期,期满则交由当地政府自行管理。随后电告山西巡抚岑春煊协助办理此事。当时英国公使告诉李提摩太说娘子关一带地区局势尚不太平,于是李提摩太遵其劝说,没有去太原,而是返回了上海。
  随后耶稣各教会推出敦崇礼、史密斯、文阿德等八名代表,来太原与山西官绅协商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具体办法。经过反复磋商,认为西学重要,中学亦不容偏废,力主中西并重,开办山西大学堂。为此,岑春煊于同年8月派洋务局提调周之骧赴沪与李提摩太面谈,双方于10月在上海议定《创办中西大学堂合同》八条,其中明确规定:"10年之后,学堂房屋及一切书籍仪器概归晋省,并不估值。"同时着重指出"中西大学堂与晋省大学堂一样看待",旨在强调教育主权。
  就在李提摩太与晋省当局协商创办中西大学堂事宜的同时,山西根据1901年8月2日清政府"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的上谕,也准备在省城原有书院的基础上设立山西大学堂。1902年初(光绪二十八年),山西巡抚胡聘之奏准设立山西大学堂。3月,委派姚文栋为督办、高燮曾(曾为学台,因保过康有为而被停职)为总教习、谷如墉(字芙塘)为副总教习进行筹备,遂以文瀛湖湖南乡试贡院(今太原市儿童公园内)为临时校址,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的教师和学生,于是年四月初一(阳历为5月8日)开学。
  
  一、与西学的融合
  
  1902年4月,李提摩太偕同他所聘请的总教习敦崇礼、分教习化学教授靳长富(瑞典)及六位中国教习抵达太原,准备开办中西大学堂。到太原后,他们发现晋省已办起山西大学堂,于是向山西巡抚岑春煊提议将请山西大学堂与他筹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名称为山西大学堂,但分为两部分,即在已成立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专教中国学问,由中国人负责;另设西学专斋,专教近代学问,由他负责。随后将其拟改合同底稿递交巡抚审阅。
  岑春煊认为两校合并,事关重大,遂与学台刘嘉琛,布政使吴廷斌,署按察使胡湘林、省洋务局督办沈敦和,以及山西大学副总教习谷如墉等人进行了反复的商讨,一致认为合并办校利大于弊。6月7日,李提摩太与晋省当局终于达成关于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协议,订立合同二十三条,以山西官绅代表沈敦和、谷如墉为一方,以代表各教会的总教士李提摩太和敦崇礼为另一方,在新拟的合同上正式签字,送巡抚岑春煊盖印立案,并报请皇帝批准。该合同经光绪皇帝朱批后,全文发表在当时的《京报》上。
  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后,改为西学专斋。英人李提摩太充任西学专斋总理,英人敦崇礼为西学专斋总教习。山西大学堂原设部分改为中学专斋,姚文栋辞职,委沈敦和为督办,并以谷如墉兼任中学专斋总理。其经费与西学专斋相同,每年由省库支付白银五万两。中西斋之外,另设一校士馆(预备班性质)由梁善济任馆长。中斋教习有成连会、张效卿、田应璜、贾耕、胡瀛、梁善济等,西斋教习有施燕味博(英)、新长富、毕善功(英)、苏惠廉(英)。1902年6月26日,西斋校舍修改工程完工,西学专斋正式开学上课,巡抚岑春煊和省城官绅出席了西斋的开学典礼,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于此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最早大学之一的京师大学堂,也于此年创立。
  山西大学堂开学之日,中西斋学生各200名。学生皆由各县保送秀才一等生,再经考试及格。中斋名高等班,西斋设甲乙丙及补习共四班,预科三年毕业生再升本科,预科主要为学习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史地等科。本科成立,开设土木工程、采矿、法律等班。开办费为10万两,初以太原南贡院为校舍,皇华馆为讲坛,1903年春,始在太原城东南之侯家巷购地142亩,另操场30余亩,于1904年8月新校舍落成,山西大学堂中西斋均移入。
  
  二、奖学、译书与留学生
  
  山西大学堂初立,每日击鼓上课,打梆下班。每日除上课外,尚有军事体操。日必出四题考试,限一小时内答完,教习当堂划分数,每月结算;分数在80分以上者均给奖金,85分给八两五银子,90分给九两。学生分上等生月给11两,中等生给六两,普通生给四两,三月不出门奖12两,每班设正班长暨副班长,在上尚有总班长,亦均各有银两不等,对学生奖学之优厚,可以概见。
  山西大学堂开办之后,随即在上海设立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由英人窦安乐总其成,开办费一万两。译成书籍凡30余种,计有:算术数学一、二、三册,天文图志,地理志略,泰西新史览要,迈尔通史,格物哲学,勾股学、华英初階、进階等等。
  1904年春,奏设监督,派杨熊祥充任,改中斋总副教习为教务长,以傅岳芬充任之。5月山西大学堂选送官费留英学生,第一批25人,第二批在1911年,保送十余人。大部为学习土木工程,电气机械,及采矿冶金等科。当时出洋学生,大体说来,西学专斋尽留伦敦,中学专斋留日为多,民国以来山西新的建设及政治人才,大部培植于此一时期。
  1905年9月,杨熊祥辞职,以傅岳芬代理监督。
  
  三、西学专斋之收回
  
  英人与我订约办西学专斋,原定为期10年。期满由我无条件收回。适斯时英人所组织之福公司,向清政府将山西之采矿权攫夺以去,晋人大哗,纷起反对,反对最烈者,即为英人敦崇礼所主办的山大西斋学生。结果,山西人民维护主权运动获得胜利,全省人民共同出资,偿付福公司175万两,收回矿权,另组保晋公司,归全省人民经营。但英人敦崇礼,以原有肺病之身,复经此项刺激,认为在华传教无功,教育又归失败,1906年6月气郁而死在任所。继敦者,初为英人毕善功代理西斋总教习,1907年6月又为英人黄惠廉。1908提8月,刘贯训辞职,委刘文炳为教务长。1909年9月解荣辂辞职,委渠本翘为监督,1910年渠本翘辞职,委胡钧为监督。1910年5月刘文炳辞职,委张秀升充任教务长。1911年6月,西学专斋原定10年之期届满,由巡抚丁宝铨、咨议局议长梁善济,邀请广学会总办李提摩太由沪抵晋践履前约,收回自办。清廷学部,乃任胡钧为监督,改中学专斋为法科,西学专斋为工科。是年9月,武昌起义,革命爆发,山西大学堂校务暂归停顿。西学专斋,先设预科,三年毕业,总计由甲至辛,毕业者八班,选取欧洲留学者30余人。继设专门科,法律、矿学、格致、工程四班,四年毕业,当时均参加廷试得奖。
  
  
  四、初具规模
  
  民国元年(1912)2月,教育改制,山西大学堂中西斋合并,改名为山西大学校,监督改称校长,李镜蓉为校长,5月,李镜蓉辞职,6月,高时臻接任校长。中西斋未毕业学生,继续修学毕业外,筹设本科、预科,预科分第一第二两部,本科设立文、法、工三科。预科学生学长为张贯三(张籁)。1913年开办工科,招收土木工程学门学生,以王录勋为学长。同时开办法科,招收法律学门学生,英人毕善功为学长,毕未到校,1913年10月,以刘绵训代理法科学长,1914年2月,阮志道为法科学长,7月阮辞职,委冀贡泉为学长。1914年工业专门学校奉命并入山大,设专门部,学生分土木、机械、采矿三班,教务主任由工科学长王录勋兼。1915年,工科又增设机械学门。1916年5月,高时臻辞职,田应璜被委派为山大校长,开办文科,招收中国文学学门学生,以郭象升为学长。同时工科增设采矿学门。暑假后(8月)田即辞职,仍由高时臻接任校长。他于1917年8月当选众议员,1918年8月,校长由工科学长王录勋继任,工科学长王宪接任。是年文科又增设了英文学门。1918年8月,文科学长郭象升辞职,委张籁接充文科学长,苏体仁接充预科学长。1919年,法科增设经济学门,工科增设电气学门。1924年夏,依照新学制大学停办预科,1925年省令又恢复。1926年6月间山大建立起中共山西大学党支部,书记樊仲民,直属中共太原地委领导。党员袁希安(又名袁致和)、周玉林、吴吉人和一个姓王的。1927年,山西大学同学会成立。1931年,部令改称山西大学,校长仍为王录勋,设立文、法、工三学院,原科改称院,原学门改为系,各设系主任一人,文学院聘张籁为院长,法学院聘冀贡泉为院长,聘李镜蓉为文学院国文系主任,朱启寰为英文学系主任,张嘉琳为法学院法律系主任,王赐余为政治学系主任,兰锡魁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张劼仁为机械工程学系主任,常克勋为采矿学系主任,王孟为电气工程学系主任,王宪兼冶金学系主任。预科改为高中,学长苏体仁离职,聘晋祺为高中主任。其他各处亦分别改组,或添设。任仇元为秘书处秘书长兼训育主任,池庄为事务处主任,乔钟南为图书馆主任,刘仁厚为注册部主任。1934年夏,省立法学院(即前法专)及教育学院,同时并入山大,即以冯纶为法学院院长,郭象升为教育学院院长,1935年夏,又开办理学院,由张劼仁任院长,增设数学系及物理系。至是山西大学共设文、法、工、理、教育五院,计学系14,规模大备。1936年,教育学院并入文学院。1937年抗战开始,其中许多优秀的代表,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韩明、王中青、郭任之、王廷弼、李忠贤、刘创兴、刘志远、李棣华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李雪峰、郑林、程仲一、刘少白、潘纪文、袁希安、卫一清、阎俊良、段云、洛九、任志远、杨蕉圃、王法成、康联珠、梁致堂、李翰章、聂峙如、郝宝英、郝培兰、段炽华等),为壮大牺盟会和进行抗日活动而努力工作(戎子和、刘玉衡、李宝森、赵石宾、史纪言、程谷梁、周义中、李中和、李明先、刘以纯、任应枢、宇洪、武子和、杨汉三、贾香亭等)。还有一些山西大学早年的学子,因年事已高,不能上前线杀敌,毅然将自己的儿女送往抗日部队,或倾家荡产悉数捐献,支援抗日部队,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力依仁、李有年、张仁甫、张汝翼、蔚价人、史乃云、郑明玉、乔鹤仙、师建平、刘砚畲、赵晋承、释雪峰、吕尊周等)。8月奉令疏散,工理两院迁临汾,法学院迁平遥。文学院迁运城,11月8日,太原沦陷,山大奉令停办,民国以来全校学生最高时达1400余人,普通在1100或1200人左右,最少未下1000人。
  
  五、三原复校,重聚在山大旗帜下
  
  1938年7月,阎锡山与山西省政府有意恢复山西大学。当时即拟定将原山西农业专科学校和山西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山西工农学院。电请国民党教育部恢复山西大学,同时派员前往吉县勘定校址。1939年秋,山大复校,10月阎锡山兼任校长,徐士瑚任教务长,筹办一切,并开始在西安、城固两地招生,同时公告旧生复校。10月派冯纶(抗战前法学院长)代理校务。原定校址在观亭,11月间,徐率新旧学生北上,行抵三原,12月,借用三原省女子中学(省女一中)校址正式开课,共设三院。文学院院长杨泰嵘,法学院院长张子杰,工学院院长邹××,分设历史、外文、法律、经济、机电、土木等六学系。为适应抗战需要,男生施军训,女生加授看护。1940年3月,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山大,改称医学专修科。5月,冯纶辞代校务,由徐士瑚兼理。1941年9月奉山西省政府令迁校于当时第二战区后方根据地的秋林,省方拨给曾经在此集训第二战区军官之虎啸沟土窑洞数十孔及规模宏大之礼堂,充作校址。在这个小村里,户仅十数,树只两株,生活学习的条件均不具备。师生们上课无桌子,自带"书写板",自习无所,爬在土炕上,权作写字台,学校无讲义,教授口述,学生记笔记,吃饭无菜,需要自己动手去种。几位曾经到过虎啸沟的外国记者莫不惊讶,视为奇观,都认为中国战时教育能在困窘中支撑实难可贵。
  
  六、胜利归来,悲酸离散
  
  1943年4月,国民党教育部通知山西省政府,将省立山西大学改为国立山西大学,经费全部由教育部发给。由于学校远在陕西宜川县,教育部电请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推荐校长人选。赵与阎锡山商议之后,提名前教育厅长、同志会高干王怀明为山西大学校长。由于王怀明负责阎锡山的军政要务,不能经常到校,因此,山西大学的日常校务工作仍由徐士瑚代理主持。又新聘严开元任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姚志轩为法律系主任,成恒长为副教授,杜文君和史景苏为英语系教授,房耀文为机电系教授,张效宗为医科主任。应徐士瑚之约,被释放的地下共产党、同志会后补高干杜任之,调任法学院院长兼训导主任。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因交通困难,几经周折,终于1946年3月28日胜利的迁回山西太原原校址。日伪统治期间,曾利用山西大学部分校舍和留下的图书设备,办过一所职业学校,其余房屋被几个单位分割占用;原工学院的附属实习工厂和20余部机床,先被日伪政府修械所占用,后又被阎锡山的晋兴机械工业公司抢先接收后,改为阎锡山制造枪弹的工厂;两排较好的宿舍,被阎锡山的太原警察局占用。此外,尚有100余间房屋,被蒋、阎的机关、晋绥察善后救济总署、川至制药厂、晋兴第二厂仓库等单位占用。有些原本属于山大的房屋,却被用墙隔了出去,成了他人的活动场所。
  学生们为了追回校产,组织成立起维护校产委员会。曾经多方交涉、催促,仅向警察局要回了被占用的两排宿舍,向山西晋兴机械工业公司索回了工学院的附属学习工厂。该公司却将20部好机床拆走,换成10部旧机床。
  学校原校址收回近十分之六以后,根据4月8日下午4时,在校长办公室召开的第十次校务会议决议。4月15日早晨7至8时,全体师生员工,约400余人,在本校大操场,举行了返并后的首次纪念及开学典礼大会。会后当日即正式开课。1946年6月,王怀明校长辞职,由教务长徐士瑚继任。8月,奉教育部令改医学专修科为医学院。期时,学校院系计有:文学院,设外文、历史、教育三系。法学院,设法律、政经二系。工学院,设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二系。医学院,设医科及医学专修科。
  1947年5月,在中共太原和山西大学地下党负责人徐惠云(又名会云、庆符、文歧、维谨、文期等)和杜仁之、王文光、何泽宝的策动下,以支持校长徐士瑚工作为名倡议,并说服徐允许在山大成立了教授会。接着,又成立了地下山大民盟支部。在山大地下党和民盟支部的领导和帮助下,进行了抵制"三自传训"、反对"誓死保卫太原"、营救徐惠云和罢教、罢课运动。1948年六、七月间,阎锡山军队在晋中和忻县等地遭到损失后,为了固守太原,提出"总体战"、"建立战斗城"。太原市所有男女,凡16岁至35岁者,一律编为甲级参战队。山大学生和教师为了不当炮灰作无谓的牺牲,大家一致主张将学校迁离太原。7月10日,山西大学大部向北平疏散,9月又迁到张家口,10月又回到北平,12月9日,分别在北平东交民巷井陉煤矿公司大楼、东华门南夹道北平梨园办公楼和东单总布胡同以及西河沿棉产会大楼等处开始上课和办公。
  
  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山西大学1948年7月迁到北平后,在北平东城区党委和朝阳大学地下党的领导下,很快成立了中共山西大学地下党支部。杨山旭任支部书记,乔荣智和李书麟为支委,分别负责文、法两院和医学院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不外,机电工程系学生党员李全希又开始负责工学院地下党的工作。10月间,为了团结进步同学,建立起中共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工作先锋队"(简称"民先"),地下党员李书麟负责。另外,在山西大学教育系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卜士芬等的协助下,还成立了"青年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以及兰基高(今名石生)为社长、王天庥、刘锦媛为副社长的社团"阳生社"。
  1949年1月初,就在傅作义派周北峰偕张东荪与林彪、聂荣臻会谈时,蒋介石又派青年部长陈雪屏飞到北平,召集北平14所国立高等学校(包括山西大学)的校长开会,传达蒋介石要求各校校长,并动员各校教授和学生飞往南京的命令。1月7日,徐士瑚召集全校教授开会,传达蒋介石的命令,接着他表达留在北平迎接解放,不去南京。杜任之等教授表示:"南飞南京绝无出路,只有留在北平才是唯一的正确的出路。"并劝大家认清形势。于是,山西大学无一人表示愿意离平。"阳生社"这时出了一期壁报,痛斥南迁的种种危害。
  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签订后,2月3日,山西大学全校师生列队到前门大街,参加解放军的入城仪式。2月22日,北京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高教部部长张宗麟等同志,来校举行了接收仪式,正式接管了在北平的山西大学。同时,人民政府增拨了经费,发放了小米,解决师生们的生活困难,使学校很快恢复上课。4月9日,中共中央华北负责同志接见了山西大学中共党员和民先支部负责人李书麟及一些师生代表,询问了山大师生目前的教学、学习和思想情况,并对有关问题作了具体指示。
  4月24日,太原解放。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的指示,5月3日,山西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计教师74人,职工187人(包括附属医院医护职工69人),学生484人(不包括响应党的口号,参军或参加革命工作的200余人),在校长徐士瑚的带领下,乘火车取道德(州)石(家庄)路,于5月8日晚返回太原。至此,经过10个月分散颠簸的山西大学师生,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又一次回到了太原市侯家巷的校园。
  山西大学解放初期,仍有文、法、工、医四个学院。后又进行了整顿和新的发展。
  
  一、有重点地调整与扩充院系
  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的指示,将山西大学工学院,由土木工程、机械电机工程两系,增为土木工程、机械电机工程、矿冶工程、化工工程四个系。1950年又将矿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工程、冶金工程两系。195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铭贤学院后,将该院机械工程和纺织工程系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工程系分为机械工程和电机工程两个系。
  将山西大学文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设文史地、外语、教育三个系。1950年将文史地系分为中文、历史两系,并开始试办附属中学。1951年又增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6个专修科。
  将山西大学法学院改为财经学院(原法律系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设经济、工商管理、会计三个系,后因会计系师资缺乏未招生。1951年又把铭贤学院的工商管理系并入山西大学财经学院。
  1949年8月,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将山西省立川至医专科学校、山西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川至医专是1945年在接收日伪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及附属医院的基础上恢复的。高级助产学校是1946年在原助产学校基础上发展的。白求恩和平医专则是1948年在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基础上建立的一所革命学校。)合并到山西大学医学院。1949年,全院只设医学专业,附设附属实习医院及助产、护士两个中技学校,至1952年,开始增设公共卫生专业。
  1949年9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的决定,又将原中国大学理学院(北平解放后该院实际已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从北平迁来山西,改为山大理学院,设数学、化学、生物三个系。同时将太谷铭贤学院校址的一部分,作为山西大学理学院校舍,另一部分及附属农场,作为筹建农学院的基地。
  经过以上调整,使山西大学扩充为5个学院,至1951年增加到18个系和6个专修科。
  
  二、调整健全机构和干部人选
  1949年7月1日,原校长徐士瑚经华北高教委员会批准辞职。高教委员会委托太原军管会,采取协商方式成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全校的行政最高领导机关。由当时比较进步的原法学院副教授张克昌任主任委员,土木工程系主任刘锡光和外语系主任李贯英任副主任委员,教育系主任黄丽泉为秘书长,郑文华、董丽泉、史景苏、张静山、严开元、郭濯岸、李相显、梁晋都、王承启、刘廷扬、牛晔、王懿章等为委员。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正式成立。实现全省统一领导后,华北人民政府于9月13日任命我国著名的进步学者邓初民为山西大学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原中共地下党员、山西省教育界知名人士、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长赵宗复任副校长。因当时邓初民在北平养病,学校实际工作暂时由赵宗复主持。在校长领导下,下设办公室、教务处、供给部、人事科、会计组、事务组、体育部等部门。1950年又增设秘书长,取消供给部,教务处与图书馆分开设立,并先后任命武汝杨为山西大学秘书长,严开元为教务长,张华为副总务长,在校长领导下参加校务会议,分管全校教学和行政工作。对所属学院,分别任命郑文华为工学院院长,武兆发为理学院院长,卫生厅长何穆兼医学院院长,杜仁之为财经学院院长,梁园东为师范学院院长。医、理两院因与学校本部不在一处,除两院教育系统的机构外,还另设了行政分机构。医学院由郭进才任第一副院长,余国器任副院长兼教务长,方欣甫任秘书长,刘冶汉任副教务长,樊清江、王仲兴任附属医院正副院长。
  
  三、增置设备,建设农场
  在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对山西大学的图书、仪器作了初步充实。全校原有图书4.3万册。军管会将收购藏书家张籁的图书5.5万余册拨给山西大学,加上新购图书,使全校中西文古今图书增加到10万余册。仪器设备方面,省人民政府、省文教厅和人民银行也先后调拔了一部分机器和实验仪器给学校,并将旧铭贤学校和川至医院的设备交学校接管,使工学院实习工厂、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进一步得到充实,此外,还增添了物理、化学、电机及混凝土等实验室。同时又将铭贤学校的农场和太谷桃树岩、清源县仁义村的果树实验园也交给了山西大学管理,使全校约有水、旱田260余亩,果树600余株及一批良种鸡、羊等家禽、家畜。
  在完成接管和初步整顿的过程中,山西大学于1949年9月进行了解放后第一次招收新生,10月9日正式开学上课,到年底全校在校学生增加到945人。在新中国诞生之后,山西大学从此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责编 征敏)
  
其他文献
(总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你选定的选项所对应的对母(A、B、C或D)填在括号内(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B.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  C.是否承认质量互变规律  D.是否承认否定之否定规律  2、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中,率先
期刊
进山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22年在太原建校,建校初期,在学生中即有了中共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1941年,在晋西复校时,由地下党员赵宗复同志任校务长。1945年3月,我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到校协助宗复同志作学运工作。我的公开身份是同志会分会专职副主任特派员,赵宗复兼主任。从日本投降到太原解放这一期间,正是白区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斗争最复杂最尖锐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三年多时间,进山师生被阎特务机
期刊
1934年10至11月间,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西北、华北地区的十一省,大、小十六座城市进行视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上万里,这可能是蒋介石执政期间对北方最长时间的一次巡游。    (一)    蒋介石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候视察北方?从现存的当时新闻报道看,蒋介石这次北方之行好像事先并未计划,是偶然成行的。但在对当时国内外政局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蒋介石这次北方之行是有其内在促进因素的。    1、蒋介
期刊
认识伯母池秀云以前,我仅知道他是一个高干子女,从事的却是远离尘嚣的古籍工作,并在那一片古纸堆里走出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及至认识伯母时,已是1996年,其时她已年近花甲。当时的感觉并无特别之处:名门望族的出身,可以从其典雅、恬静的气质中约略窥见一斑;清癯的面孔和眼角额间的细细皱纹,记载着她在书山里苦苦攀援的岁月。这与我的想象并无太大差别。  可是随着接触的逐渐增多,我才逐渐感受到伯母厚重的人格魅力:显
期刊
高科技很难与饲料行业联系起来,尤其是与小商贩、养鸡户出身的杨旭斌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杨旭斌,把高科技引入到了自己的饲料企业,使其在屯留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贫穷是一笔财富。穷并不可怕,穷则思变。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杨旭斌系屯留县麟降镇郭村人,家庭出身贫寒。1984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养鸡致富信息,就找朋友,托亲戚,筹资8000多元,在全县首家搞起了养鸡业,一干就是
期刊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就把此项改革作为保护耕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用法规政策引导中国逐步告别秦砖汉瓦的时代,以环境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新世纪的伟大复兴。江泽民总书记为此亲笔题词:“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永济市政协委员景伟业先生,在当地党委、政府环保立市、旅游兴市的总体思路下,立志擎起永济的碧水
期刊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党委,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规模巨大、盛况空前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战绩展览、生产展览联合大会"。简称"太行群英会"。  1944年,是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继1943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绩、八路军、新四军开始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的一年。在这样的年代,太行区党委在南委泉村召开综合性的检阅大会、无论从政治、经济和战略等诸多方面观察,都具
期刊
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把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泄滚滚黄河东流入海;1957年兴建的万里黄河第一坝,缚肆虐黄龙造福于民。这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颗镶嵌在黄河中游的璀璨明珠。该市易安木器厂则是这颗明珠曜出的光芒。该厂的办公、宾馆、家居系列产品不仅在其市家喻户晓,而且在晋、秦、豫、陇享有盛名,是当地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之一。  慕其名,溯其源,2003年1月23日,在三门峡市湖滨区八届一次政协
期刊
意大利人雷鸣远,系天主教神父,先在河北省安国县设立天主教兄弟会骗取中国人入会,用廉价购得人民土地,由兄弟会修士们耕种,名为自种自吃,实际雷是大地主。他在民国初年凭藉教会势力,用劝募和捐赠股金方式,集资在天津意大利租界创办《益世报》(馆址现属建国道),雷兼该报董事会董事长,后逐步发展为天主教会在中国最大的机关报。内部职员大多数是教会中人,经理刘俊卿死后,由其弟刘豁轩继任。1933年,雷以刘违犯教规免
期刊
我于1946年生于长春市,1970年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年底调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为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服务。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并说次日就把我送过去。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