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歌曲译配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英文歌曲传入我国,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英文歌曲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英文歌曲的翻译至关重要,它对英文歌曲的传播起着主导性作用。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英文歌曲翻译当中的美感再现问题。
  关键词:英文歌曲译配;翻译美学;音美;形美;意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翻译美学与歌曲翻译
  (一)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的学科生命较为年轻,但立足于该视角研究翻译在国内外均有上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古罗马时期哲学家西塞罗的“文辞之美”、古代西方翻译家杰罗姆的“自然之美”、18世纪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忠实”三原则等译学主张中发现其美学渊源。在我国,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三美论”等理论学说均闪耀着美学与翻译实践相融合的灼灼光辉。
  (二)歌曲翻译
  1908年词人叶中冷译配的歌曲《飞渡鸠迦》(Marching through Georgia)揭开了我国歌曲翻译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张洪模、薛范、钱仁康、邓尚映等翻译工作者加入歌曲译配领域,出版大量金曲译作,如《喀秋莎》(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Катюша)、《雪绒花》(Edelweiss)等。由于5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苏联歌曲成为社会主流,英文歌曲翻译发展停滞不前。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英文歌曲翻译重新得到了关注,逐渐走向繁荣。
  (三)翻译美学对歌曲翻译的指导意义
  翻译实践都要运用翻译美学的原理,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审美效果。歌曲作为诗与乐的结合体,凭借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向听众传达审美情趣。歌词翻译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依照科学的理论,从而重现原文的美感,引起各国人民的共鸣。因此,歌曲译配作为一项审美活动(审美主体为译者,审美客体为原作和译本),必然受到翻译美学的指导。
  二、英文歌曲翻译存在的问题
  英文歌曲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受到了国民的广泛推崇与喜爱。歌曲译本层出不穷,其质量却良莠不齐。笔者将现存的问题归为两类:歌词译语直白、可唱性缺乏。
  (一)译语直白
  译者易将“忠于原文”曲解为“逐字翻译”,导致歌词直白,歌曲意境缺乏。笔者以Joah Legend的 “All of Me”为例:
  Drawing me in and you kicking me out.
  把我引进来又把我踢出去。
  My head’s under water, but I’m breathing.
  我的头沉入水中但是我呼吸顺畅。
  这首情歌表达了主人公在追求爱慕女孩的矛盾心理。但是其动词的翻译过于直白,机械的译语并不符合歌曲语境的逻辑性、合理性,无法体现歌曲主人公真切细腻的情愫。
  (二)可唱性缺乏
  歌曲翻译主要围绕“词”与“曲”的译配展开。“词”即“歌词”,转译歌词以传情达意。“曲”即“歌”,歌必须具有可唱性。因此,歌曲译者只有满足以上要求,其翻译活动才算得上真正的歌曲翻译。然而,大多译本可唱性缺失,仅仅只是歌曲的内容大意。笔者以Justin Bieber的“Never say never”为例:
  Se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walk through fire,
  我以前从没想过我可以穿过熊熊烈火,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take the burn,
  我以前從没想过我也可以像火一样燃烧起来,
  I never had the strength to take it higher.
  我以前从没想过我可以更强大。
  这首歌曲的中文版本简单易懂,突出了主人公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读起来朗朗也是上口。但是仔细与原文对比,我们便可以发现译词的音节数目、节奏、轻重音分布等与原歌词相差甚远,这导致它无法随原旋律演唱。
  三、歌曲译配中的美感再现
  美学贯穿翻译实践的全过程。审美主体凭借审美经验,对审美客体进行阐释。“只有具备审美价值的、需要译者翻译加工的原文才能叫做翻译审美客体”(刘宓庆,2012:95)。歌曲具备文学性和音乐性,其美学价值值得探究。笔者将从歌曲三方面的美学要素:音美、形美、意美,对英文歌曲译配的美感再现进行分析研究。
  (一)音美
  汉语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语音声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旋律”。歌词由高低起伏的语音词构成,具备了随旋律舞动的基本条件。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字差异,在歌曲译配过程中,译者应在保留原文审美信息的基础上,注重歌词的节奏、韵律,再现歌词的语音之美。笔者以美国金曲“Rivers of Babylon”的中文翻译为例:
  1=4/4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a ?]
  我 们 来 到这 巴 比 伦,坐 在 河 旁, [a ?]
  Yeah, we wept.
  痛 哭,悲 伤。[a ?]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当   我 们 回 忆   家 乡。[a ?]
  For there they that car-ried us a-way in cap-ti-vi-ty, [i]   是  那 兇  恶的 敌 人 把我 们俘 虏 到这里
  Re-qui-ring of us a song, [a ?]
  还 命 令  我们歌唱,[a ?]
  Now how 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
  怎  能   唱 出 神 圣的 赞   歌 在异 国他  乡?[a ?]
  (张丽可,2004: 525)
  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文歌词音韵节奏与英文歌词互相协调、贴切。节奏是语音美的重要元素,也是歌词与旋律融洽无间的粘合剂。歌曲翻译实践不是原创活动,必然受原文的限制。译者为保留歌曲原有的节奏感,应使中英语言的音节数相似。汉语言文字系统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文字,而英文当中的一个单词对应着多个音节。如上图所示,两音节单词“river”, “carried”, “away”, “Zion” 及多音节词 “Babylon”, “remembered”, “captivity”, “requiring”分别翻译成“来到”,“敌人”,“我们”,“家乡”和“巴比伦”,“们回忆”,“虏到这里”,“还命令”。
  此外,这首歌曲属于4/4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歌词语言的轻重音排列必须遵循节拍的强弱规律。重点词语“巴比伦”、“哭”, “赞”, “他乡”等均分布在强拍或次强拍上,而轻声词“的”、“是”等都在弱拍之上,甚至依附于其它词上。轻重音有规律地分布加强了歌词语音的美感。
  译者为保留英文歌曲的韵律之美,歌词的押韵也不能忽视。该例的中英文歌词不仅做到了韵脚相应,还包含相同的尾韵([a ?]/[ang])。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满足了原曲的审美情趣。既可以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悲痛,又使中文歌词具有和原歌曲相同的美感效果。
  (二) 形美
   无论在翻译内容还是翻译形式的讨论中,形式往往让位于内容,但并不是说形式本身毫无价值,比如在歌曲和诗歌中,改变了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蔡佳立,2017)。内容是形式的核心,形式是内容的表达方式。为体现歌曲译配中的“形美”,译者需在译本中最大化保留原文的独特形式。以 “ For Baby”为例:
  I’ll walk in the rain by your side,
  我愿随你雨中漫步,
  I’ll cling to the warmth of your hand,
  我愿牵你温暖小手。
  I’ll do anything to help you understand,
  我愿为你付出让你懂我,
  I’ll love you more than anybody can.
  我愿爱你胜过他人。
  (薛范, 2004: 218)
  译文与原文句句对应,长短几乎一致。原歌词每句均以“I’ll”开头,句式工整、流畅。译文把“I’ll”翻译成“我愿”,再现原曲的句式规模,将原作的对称性、和谐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句式的重复既使译文规整统一,反复的开头语又让歌曲的节奏感明显增强,满足了视听感官的享受。此外,译本对原歌词排比句式的模仿运用使得歌词愈发生动感人,语气愈发强烈,对歌曲抒情达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歌曲翻译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其审美特征体现在歌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句式对仗工整,歌词与旋律密不可分,译本实现最大化统一,以满足歌词的音乐性。鉴于中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译者若盲目将两者句式形态保持一致,就无法体现歌词的文学性,阻碍英文歌词审美信息的传递。因此,在歌曲英译汉过程中,歌曲译者经常对歌词的语句结构进行调整。笔者以歌曲“For Baby”第二段歌词为例:
  Your name is whispered in the wind to me,
  风儿呼唤着你的名字,
  A song is sung by birds when you walk in,
  鸟儿在你身边歌唱。
  I’ll be there when you’ re feeling down,
  当你不高兴时我陪伴你,
  To kiss away tears if you cry.
  如果你哭了我吻去你的眼泪。
  显然前两行的语态相异,英文歌词的被动语态在中文歌词中转换成了主动语态。因为中文是动态的语言,惯用主动语态;英文却是静态语言,常用被动语态。后两行则对语序进行了前后颠倒,原因在于汉语表达中倾向于将条件句置于开头,而英语则相反。译者对译文语态及顺序的调整,可以使歌词形式美观大方,传情达意也更加生动。若一味追求形式的绝对统一,将歌词译为“ 你的名字被风儿呼唤,你身边的歌被鸟儿唱。我陪伴你当你不高兴时,我吻去你的眼泪如果你哭了”,就会使得句意机械,不符合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何来“形美”可言。
  (三)意美
  “意”是歌词内容的呈现,“境”是歌词的画面。“意境”作为歌曲的重要审美特征,是指歌词配合着旋律并通过语言内容为听者创造特定的环境氛围。英文歌曲译配的意境美是集音美、形美、意美之大成,是译本综合体美感的最高体现。歌曲译本若不能创造出符合原歌曲的意境美,就称不上佳作。因此,译者需具备较高的文学、音乐、语言素养。笔者以邓映易翻译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为例:
  (张丽可,2004: 530)
  这首歌是美国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歌颂了纯洁、高尚的友谊之情。通过谱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曲的旋律走向呈“上下上下”的走势规律。例如,第一行旋律是以大字组的“sol”开始,并停留在小字组的“la”,形成上行的旋律线,第二行旋律线则呈七度下行。根据乐理知识,从低音向高音进行的旋律会产生呐喊般的听觉效果,便于激昂的情感宣泄。而相反的音高走向,则通常体现忧郁、失落的情愫。歌词译本正是顺应了这样的旋律线条走向,一、三行一改原歌词的句式形态,分别用疑问句与感叹句代替原文的陈述句,与二、四行形成一呼一应的模式,符合原曲的情绪要求。中文歌词的尾韵(ang)与英文歌词的(ai)在歌唱时不会有明显的听觉差异,保留了一定的原作韵味,使歌词能够与旋律和谐匹配,保证了歌词的音乐性。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调和了该英文歌曲在译本中的文化差异,创作出了符合国人文化审美习惯的佳作。“ Auld Lang syne”原为古苏格兰方言,大意为“往日”,在歌曲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译者为使译本能在国人之中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将之分别意译为通俗易懂的“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既适应歌曲的创作背景,又使中文歌词具备本土色彩。
  “友谊地久天长”的中文版本将原曲主人公与友人即将分别的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者都能为之深深感动。正因如此,这首歌曲的汉译版本传唱至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曲译配需要兼顾语言、音乐、文学三方面素养,是一项高要求的审美实践活动。笔者通过翻译美学视角,简要分析当前歌曲翻译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指出英文歌曲翻译应突出歌词的语音美、句形美以及意境美。虽然,译本无法完全还原原作的美感特征,但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是每位歌曲译者的奋斗目标。译者唯有不断完善相关知识储备,以虚心和开放的实践态度译配歌曲,方可译出佳作。
  参考文献
  [1]蔡佳立,李媛媛. 迪士尼动画电影歌曲翻译的音形意[J]. 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78-82.
  [2]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95.
  [3]薛范. 当我们年轻时光: 英文名歌100首[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4: 218.
  张丽可,朱启明. 英文歌曲三百首[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邬嘉琦 1998-09-04 女 研一   音乐教育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 专业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数学的学习小学生需要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而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个认识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进行了拔高,所以我认为应该改变的是我们家长的态度,变辅导为引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兴趣爱好;理解和尊重;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导一个人之前我们先了解他,对他进行最基本的研究才能开展最好的引导,小学生也一样
期刊
摘要:在政策导向和学习型社会等教育理念提出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中职院校重要教师建设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可以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实现文化课及专业课的双向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对中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期刊
摘要:在实际的建設发展过程中,生产建设的基础就是材料,对材料的合理使用,能够促进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高分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对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可行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会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会对未来的应用趋势进行一些观点分析,明确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纳米化;材料性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要求下,教师就需要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逻辑思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而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这样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常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得出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信息化堪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将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课堂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是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加强。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思维发展
期刊
摘要:生物是当前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外,也要注重践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落实,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本文先分析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接着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的提升。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知识,来引导小学生分析知识点,进而使学生在人文气息和思想内涵的熏陶下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初步探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小学语文知识是较为基础的内容,同时涵盖多方面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把
期刊
摘要:绘本,不仅是图画形式下的一种艺术,也是文学下的艺术。近年来,在幼儿园教学中,绘本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对图画敏感程度高于文字,任何孩子对“读”图更有兴趣,依据画面形象,可以论述生动形象的故事。不管是绘本中的画面与色彩运用,能够激发孩子的共鸣,调动绘画兴趣。为了确保绘本教育价值的发挥,深入研究了绘本教学。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以学会观察为出发点,引领孩子学习欣赏画面,给予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