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对科学有初步的启蒙。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地在对科学进行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感性体验和认识,从而能用一个发展的观念来看待科学的成果,了解科学的过程。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力中,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对以后更加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要进行科学探究,首先需要一定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可以进行外界信息的输入,但是观察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所谓“看到了”并不是等于“观察到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家细致观察后进行探究的结果。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研究了旁人都不会注意的苹果下落的过程得出的。x射线的发现就是著名科学家伦琴博士没有放过奇怪的实验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探究而得出来的。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非常有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势在必行。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性、客观性、敏锐性、全面性、目的性。观察的过程是一个久远的过程,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是他经过了几十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的,而发现了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的物候关系也花了科学家24年时间。这些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花费了科学家的毕生心血。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持久有耐心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品质非常重要。科学是客观的,客观是科学的精髓,教师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观察和实验数据不编造,让结果真实可靠。机遇是可求不可等的,科学的成果通常都是科学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保持高度的警觉。要完成对一个事物科学的探究还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各种无关事物进行一定的感知,发现其间的联系。小学阶段学生观察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带有明确的目的去进行科学结果的感知,完成有方向的观察习惯。
二、主动动手探究的习惯
探究是任何阶段科学的核心,先进行观察后,再对事物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探究,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宗旨。但是现如今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养成对现象進行探究的习惯,虽然学生都有问这问那的习惯,很多父母和教师却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只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有思维的发散,感受不了科学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直接知晓答案的习惯,对知识缺乏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习惯,不依赖家长和教师。比如,为什么要给植物浇水?植物的哪个部分需要水?水怎么样帮助植物长大?遇到这种问题,学生应该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探究实验,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从旁指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正确、有效地进行。
在科学的学习中是少不了动手的,而且新课程标准改革中也提出了“做中学”,需要学生在“做”中体会,“做”中学习,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完成学习的目标。很多小学生常常是喜欢动手,但是却不动脑,经常都是盲目地进行操作。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学会动脑,实现动手操作的目的,明确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了解探究的内容,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预测和解释。还要善于发现实验中的现象,从实验中直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探究电磁铁时,教师可以提出学生都感兴趣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体?”等问题,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分析实验现象,认真总结和反思,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科学成果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探究出来的,所以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学生的这种错误,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对于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实验成果,教师也不能够急着否认,这为学生的深刻反思提供了平台,可以让学生借着得出不同结论的这个契机来促进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失败的结果并不是一件坏事,教师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来激励学生,为学生的下次探究提供动力,并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实验探究出现的错误,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比如,在电路实验中,小灯泡出现了不亮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电池没电了?线路出现了短路或断路?小灯泡里出现了断路?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个个进行探究,最后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总结反思。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重任,这比对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习惯的形成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通过科学课堂来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要进行科学探究,首先需要一定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可以进行外界信息的输入,但是观察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所谓“看到了”并不是等于“观察到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科学家细致观察后进行探究的结果。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研究了旁人都不会注意的苹果下落的过程得出的。x射线的发现就是著名科学家伦琴博士没有放过奇怪的实验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探究而得出来的。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非常有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势在必行。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性、客观性、敏锐性、全面性、目的性。观察的过程是一个久远的过程,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是他经过了几十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的,而发现了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的物候关系也花了科学家24年时间。这些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花费了科学家的毕生心血。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持久有耐心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品质非常重要。科学是客观的,客观是科学的精髓,教师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观察和实验数据不编造,让结果真实可靠。机遇是可求不可等的,科学的成果通常都是科学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现象,进行探究得出来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保持高度的警觉。要完成对一个事物科学的探究还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各种无关事物进行一定的感知,发现其间的联系。小学阶段学生观察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带有明确的目的去进行科学结果的感知,完成有方向的观察习惯。
二、主动动手探究的习惯
探究是任何阶段科学的核心,先进行观察后,再对事物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探究,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宗旨。但是现如今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养成对现象進行探究的习惯,虽然学生都有问这问那的习惯,很多父母和教师却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只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有思维的发散,感受不了科学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直接知晓答案的习惯,对知识缺乏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习惯,不依赖家长和教师。比如,为什么要给植物浇水?植物的哪个部分需要水?水怎么样帮助植物长大?遇到这种问题,学生应该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探究实验,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从旁指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正确、有效地进行。
在科学的学习中是少不了动手的,而且新课程标准改革中也提出了“做中学”,需要学生在“做”中体会,“做”中学习,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完成学习的目标。很多小学生常常是喜欢动手,但是却不动脑,经常都是盲目地进行操作。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学会动脑,实现动手操作的目的,明确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了解探究的内容,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预测和解释。还要善于发现实验中的现象,从实验中直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探究电磁铁时,教师可以提出学生都感兴趣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体?”等问题,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分析实验现象,认真总结和反思,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科学成果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探究出来的,所以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学生的这种错误,教师不能批评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对于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实验成果,教师也不能够急着否认,这为学生的深刻反思提供了平台,可以让学生借着得出不同结论的这个契机来促进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失败的结果并不是一件坏事,教师可以用鼓励的眼神来激励学生,为学生的下次探究提供动力,并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实验探究出现的错误,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比如,在电路实验中,小灯泡出现了不亮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电池没电了?线路出现了短路或断路?小灯泡里出现了断路?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个个进行探究,最后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总结反思。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重任,这比对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习惯的形成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通过科学课堂来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