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我们应培养学生主动而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意义
(一)、娱乐身心,满足需要
课外阅读区别于课堂阅读就在于课堂阅读时学生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吃力被动地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式的阅读:学生自愿主动,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阅读。
(二)、构建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三)积累和构建文化
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措施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还不会阅读,或者没有阅读的习惯。此时,家长每周应抽出三天时间陪同孩子一起阅读,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阅读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阅读完一篇故事后,家长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读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可问问孩子: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文章内容,还培养了孩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还建议家长在一个记录本上,简单签出阅读时间、书名、效果。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对坚持得好的学生,要以奖红花等方式奖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在经过了两年的培养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调动,且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进入三、四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此时家长由原来的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可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进入中段后,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课外阅读要求:
1、根据各年级语文大纲的规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了量的要求,老师要在每学期末对学生提出下期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让学生与家长提前作好计划安排。
2、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初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与每周末拟定下周的《周阅读计划》。
《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内容包括:第一确定本学期要读的课外书籍,即:老师指定的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书籍,老师、家长、同学推荐的书籍和学生自选的书籍。第二拟订阅读完这些书籍的时间安排。《周阅读计划》,具体安排每周阅读什么,阅读多少。而大多数家长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按计划完成并以签字的方式反馈给老师。有条件的家长就填写《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卡》。这种卡片要求家长详细写出孩子阅读时的表现,并加以评价,之后反馈给老师写建议,再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建议指导并关注孩子后期发展,再写评价再反馈给老师,如此循环往复两次,可以让老师与家长更具体的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
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會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第三、要有趣味性。
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初期,更要注意课外读物的选择。此时,应以孩子喜欢的读物为首选,如有彩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生动、形象的科普读物。家长切记不可从自己主观认识出发,认为该给孩子读什么,就一定要他读什么,家长可以给适当的建议,但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第四、要考虑儿童的个性。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第五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注重其情节性和趣味性,而忽视其文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美学性。如何使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升华为“赏”、“悟”甚至受其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语言呢?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就是在读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等边读边做注解。总之,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读,在阅读申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意义
(一)、娱乐身心,满足需要
课外阅读区别于课堂阅读就在于课堂阅读时学生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吃力被动地阅读。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式的阅读:学生自愿主动,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阅读。
(二)、构建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三)积累和构建文化
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措施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还不会阅读,或者没有阅读的习惯。此时,家长每周应抽出三天时间陪同孩子一起阅读,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阅读习惯也慢慢培养起来。阅读完一篇故事后,家长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读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后,可问问孩子: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文章内容,还培养了孩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还建议家长在一个记录本上,简单签出阅读时间、书名、效果。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对坚持得好的学生,要以奖红花等方式奖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在经过了两年的培养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调动,且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进入三、四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此时家长由原来的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可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进入中段后,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课外阅读要求:
1、根据各年级语文大纲的规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了量的要求,老师要在每学期末对学生提出下期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让学生与家长提前作好计划安排。
2、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初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与每周末拟定下周的《周阅读计划》。
《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内容包括:第一确定本学期要读的课外书籍,即:老师指定的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书籍,老师、家长、同学推荐的书籍和学生自选的书籍。第二拟订阅读完这些书籍的时间安排。《周阅读计划》,具体安排每周阅读什么,阅读多少。而大多数家长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按计划完成并以签字的方式反馈给老师。有条件的家长就填写《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卡》。这种卡片要求家长详细写出孩子阅读时的表现,并加以评价,之后反馈给老师写建议,再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建议指导并关注孩子后期发展,再写评价再反馈给老师,如此循环往复两次,可以让老师与家长更具体的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
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會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第三、要有趣味性。
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初期,更要注意课外读物的选择。此时,应以孩子喜欢的读物为首选,如有彩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生动、形象的科普读物。家长切记不可从自己主观认识出发,认为该给孩子读什么,就一定要他读什么,家长可以给适当的建议,但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第四、要考虑儿童的个性。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第五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注重其情节性和趣味性,而忽视其文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美学性。如何使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升华为“赏”、“悟”甚至受其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语言呢?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就是在读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等边读边做注解。总之,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读,在阅读申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