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同时国家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深化产业创新与结构调整,对传统旅游行业做了较大革新。在此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老师的培养,以及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更新均提出了挑战。本文在此背景思路下,梳理旅游业热点动态,尝试探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模式改进,促使高校在专业教学模式顺应潮流与企业新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开启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新篇章。互联网犹如一阵暴风袭来,各行业开始进行嫁接融入或创新改革。旅游业在此浪潮下开始与互联网展开跨界合作,15年至今两年内,整个行业闪现了诸如“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旅游分享经济”、“旅游IP”等等新名词。同时,国家推行一系列政策促使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作为旅游业急需人才培养单位,势必需要在新形势下展开教学手段的调整。
一、“互联网+”形势下专业人才需求新趋势
(一)新知识学习力
在“互联网 +”被各行业运用前,旅游学科的学者们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例如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表现在智慧旅游的理论、平台搭建与公共服务等方面[1-3]。智慧旅游离不开智慧景区的落地,智慧景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服务。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更要求适应“互联网+旅游”需求的人才[4]。因此,高校学生除去老师教学的书本知识外,更需要能够灵活利用多种手段学习每日更新的新知识,了解行业每日发展的新趋势来做好理论储备。
(二)互联网创新思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的又一口号加上政府政策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在高校引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涨热情。旅游业随着“互联网+旅游”的跨界合作使得传统的旅游业必须跟上互联网行业每日甚至每时更新的速度。这就要求旅游学科的人才必须在时间上产生自我要求。时不我待,抓紧各领域知识技能的储备。同时,面对纷繁多变的当今,为有新最具吸引力。无论是在校课程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领域,学生都应当培养“好奇心”,对于突破传统的好奇,对于解决思路方法的好奇,对于未来发展的好奇。
(三)职业前瞻力
由傳统旅游业不断改革发展线上+线下旅游模式,同时市场中“定制旅游”、“旅游共享经济”前景大好对于传统导游、旅行社两大职业产生冲击。旅游就业中的细分市场更加广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更是要求打破固化思维,创新行业发展思路。未来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甚至将出现从未有过的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革新建议
(一)专业培养方案调整
新形势下进行“互联网+旅游管理”的培养模式调整,综合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已有的专业特点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进行改进。在培养方案上除了强调专业学习的系统性之外,需要更加主动两者结合的复合性。在课程设置的同时注意互联网发展对于行业带来的新趋势,例如,互联网思维下的智慧旅游使得旅游产品得到优化,数以万计的旅游产品不同类别的呈现在互联网页面或手机端,让旅游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搜索、对比、预定、评价。在课程设置中需对于相关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进行内容更新甚至是教学手段更新。
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应该引导提升。除去基本能力外,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未来职业要求也包含了摄影技能、多媒体制作、线上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与文案撰写等能力。教师在课程作业的设置中可进行丰富与要求。例如,在传统小组汇报作业形式上进行改进,要求学生以短视频形式汇报;或布置学生完成自媒体平台运营的作业从而达到技能强化。
(二)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增强产学研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不仅储备专业知识也应当对于新形势下相关行业领域知识有所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其中偏向理工科课程的计算机相关学科知识更应当自主学习。产学研结合能够了解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高校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出国、企业联合培养、挂职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新知识注入,新视野开阔。切实进入企业的教师嫩能够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层面得以提升,而非空中阁楼般脱离实际。只有教师转变思维紧跟新趋势,学生的培养才能更符合未来需求。
(三)加强硬件建设
高校自身应加大对于旅游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条件。高校可建设旅游3D导游模拟实训室、智慧旅游实训室,引入科技软件对提升游客游览服务质量的大数据进行检测与处理。此类硬件成本较大,但教学实践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高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时代性,减少毕业生进入职场的脱节,应当对此进行改进。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培养更适应社会节奏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家的兴盛发展,行业的日新月异都促使着高校不能成为一座围城,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融入科技浪潮,才能更好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刘敏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00.
[3]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
[4]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15,30(7):11-13.
[5]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5(9).
作者简介:于梦寒(1990— ),女,汉,安徽安庆人,硕士学历,上海杉达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开启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新篇章。互联网犹如一阵暴风袭来,各行业开始进行嫁接融入或创新改革。旅游业在此浪潮下开始与互联网展开跨界合作,15年至今两年内,整个行业闪现了诸如“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旅游分享经济”、“旅游IP”等等新名词。同时,国家推行一系列政策促使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作为旅游业急需人才培养单位,势必需要在新形势下展开教学手段的调整。
一、“互联网+”形势下专业人才需求新趋势
(一)新知识学习力
在“互联网 +”被各行业运用前,旅游学科的学者们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例如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表现在智慧旅游的理论、平台搭建与公共服务等方面[1-3]。智慧旅游离不开智慧景区的落地,智慧景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服务。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更要求适应“互联网+旅游”需求的人才[4]。因此,高校学生除去老师教学的书本知识外,更需要能够灵活利用多种手段学习每日更新的新知识,了解行业每日发展的新趋势来做好理论储备。
(二)互联网创新思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的又一口号加上政府政策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在高校引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涨热情。旅游业随着“互联网+旅游”的跨界合作使得传统的旅游业必须跟上互联网行业每日甚至每时更新的速度。这就要求旅游学科的人才必须在时间上产生自我要求。时不我待,抓紧各领域知识技能的储备。同时,面对纷繁多变的当今,为有新最具吸引力。无论是在校课程学习上还是日常生活领域,学生都应当培养“好奇心”,对于突破传统的好奇,对于解决思路方法的好奇,对于未来发展的好奇。
(三)职业前瞻力
由傳统旅游业不断改革发展线上+线下旅游模式,同时市场中“定制旅游”、“旅游共享经济”前景大好对于传统导游、旅行社两大职业产生冲击。旅游就业中的细分市场更加广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更是要求打破固化思维,创新行业发展思路。未来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甚至将出现从未有过的职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革新建议
(一)专业培养方案调整
新形势下进行“互联网+旅游管理”的培养模式调整,综合运用旅游管理专业已有的专业特点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进行改进。在培养方案上除了强调专业学习的系统性之外,需要更加主动两者结合的复合性。在课程设置的同时注意互联网发展对于行业带来的新趋势,例如,互联网思维下的智慧旅游使得旅游产品得到优化,数以万计的旅游产品不同类别的呈现在互联网页面或手机端,让旅游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搜索、对比、预定、评价。在课程设置中需对于相关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进行内容更新甚至是教学手段更新。
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应该引导提升。除去基本能力外,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未来职业要求也包含了摄影技能、多媒体制作、线上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与文案撰写等能力。教师在课程作业的设置中可进行丰富与要求。例如,在传统小组汇报作业形式上进行改进,要求学生以短视频形式汇报;或布置学生完成自媒体平台运营的作业从而达到技能强化。
(二)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增强产学研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不仅储备专业知识也应当对于新形势下相关行业领域知识有所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其中偏向理工科课程的计算机相关学科知识更应当自主学习。产学研结合能够了解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高校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出国、企业联合培养、挂职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新知识注入,新视野开阔。切实进入企业的教师嫩能够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层面得以提升,而非空中阁楼般脱离实际。只有教师转变思维紧跟新趋势,学生的培养才能更符合未来需求。
(三)加强硬件建设
高校自身应加大对于旅游学科建设的投入,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条件。高校可建设旅游3D导游模拟实训室、智慧旅游实训室,引入科技软件对提升游客游览服务质量的大数据进行检测与处理。此类硬件成本较大,但教学实践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高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时代性,减少毕业生进入职场的脱节,应当对此进行改进。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培养更适应社会节奏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家的兴盛发展,行业的日新月异都促使着高校不能成为一座围城,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融入科技浪潮,才能更好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刘敏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00.
[3]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
[4]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15,30(7):11-13.
[5]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高校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5(9).
作者简介:于梦寒(1990— ),女,汉,安徽安庆人,硕士学历,上海杉达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