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研究中华身体观对武学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中西方身体 认识差异,界定了身体观与武学涵义,认为: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 质的自觉意识。”;武学则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同时,从宏观上阐述了 中华身体观对武学修为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武术对身体观的践履;并针对身体观与武 学修为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武学之身体论的建议,以满足武术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身体观;武学;修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9-0001-03 
  
  Selfeduc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Concept of “Body Outlook of the Chinese”
  XU Wei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bodyoutlook of the Chinese ” on the martial arts,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compara tive analysis to define the cogni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Westerners and clarif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ody outlook and martial arts.It reckons that the body outlook is the voluntary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o 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s body. And the martial arts isa “Tao,” or a wa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self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u shu, or Chinese martial a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influe nce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bodyoutlook on selfeducation of martial arts f rom the macro state and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to propose suggestions of the selfeducation of martial art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 culture; body outlook; martial arts; selfeducation 
  
  身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东西方关于身体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西方的身体观认为身 体是由部分构成,可以把身体分解为器官和系统来认识生命整体,所以说,西方的“身体观 ”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医学理论。而中国的身体 观却不同,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身体的认识,是把人的身体看成是一个整体,从而形成 了与西方医学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相对应的“精、气、神”等生命范畴,它构成 了中华传统身体观的基本物质基础。[1]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医家、儒家和 道家各自 的身体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医家的“整体性身体观”、儒家的“社会性身体观”和道家的 “自然性身体观”。众所周知,体育是以身体为载体实现的,武术作为武学修为的一种手段 ,也是以身体外练的方式促进身体内在自省,实现自我教育。因此,构建武学之身体哲学,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
  现今,全球化进程使世界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各个 领域都试图探索“身体”的本质,毋庸讳言,当前对于身体观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真正“身体 哲学”的理论高度。基于此,本研究从历史学、文化学视角,对中西方身体观进行比较,阐 释中华身体观的理论及其在武学修为中的作用,这对建构武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价值。
  1 身体释义
    1.1 对人的认识 对身体认识基于对人的认识,那么人是什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在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过 程中,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西方学者试图揭示人的真谛,自苏格拉底起,他借用了底比 斯神庙的碑文“认识你自己”,明确提出了人的问题,后苏格拉底时期人类转向认识论,认 为理性是人的本质,随后便出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斯多德的“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到中世纪时,人成为上帝的奴仆,服从上帝的理性就是人的本质。从“人是上帝的造民 ”,再到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绝对理性”和黑格尔的“必人乃是能思维 的动物”,天生的形而上学家。[2]都是对人本质的反思,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 陷入了唯 心的迷惑。后来,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生物性、社会性 、精神性功能特性。
  而中国很早就对人和生命有了客观的描述,《周易》以阴阳的变化来揭示包括人类生命 在内的天地万物变化,有从人类生育现象中得到启发,认为天地自然的化生是其本性,所谓 “生生谓之易”(《系辞上》)。从先秦时期起,诸子百家的争鸣为我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它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形成了对人的基本认识。道家把人和自然万物纳为一 体,认为人是自然的,应该服从自然法则,魏源《老子本义》引宋程俱之说云:“天地人一 源尔。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固同。”可见,道家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同源的。儒家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进行了阐释,强调道德的自律,孔子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人”。说 明孔子把“仁”与“人”放在一个维度,人应该是社会中的人,形成儒家身体哲学的原则。 医家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生命实体,它不仅具备外在的形,也包括内在的神,认为“形、神” 统一为“命”合于“身”。中国古代医家对人的认识是世界少有的切实关注身体本身的流派 。
   1.2 对身体的认识 身体作为人和生命存在的实体,从不同角度来看,它具有生理的、文化的、自然的、物 质的和精神等属性,身体折射出了各种文化的关怀,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对身体概念有着 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文化视野中的身体(body),表示纯粹的物理性身体,由一堆血肉组成 ,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等认为身体是以其空间性而具有广延性的本质,用来 专门指人的物理组成部分。[3]鲍德里亚认为,身体是承载主体性、符号、意义的 个体和社 会存在。[4]尼采则从实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身体的意义,即人类“只是身 体,别的 什么都不是。”而灵魂不过是“有关于身体的一个词儿。”[5]很多西方哲学家把 身体与精 神对立起来,苏格拉底最先把生命二分为肉体与灵魂,而灵魂才是这“人”的本质。笛卡尔 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是一个具有广延性的实体,心灵则是一个思考着的实体;心灵的本质 在于思维,身体则不能思维;身体的本质在于广延,而心灵则没有广延,不占据任何空间, 心灵和身体在本体上属于不同类型,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实体。[6]柏拉图更为 极端,他 始终认为,灵魂和身体是二元对立,身体只是简单的表面,因此,他否认身体的积极意义。 他主张人要获知真理,必须“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去看”,“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 沾肉体的情趣,保持自身的纯洁”[7]可见,西方的身体哲学是以二元论为基础, 大致将身体分成身体、心理两个维度,并认为两者是对立的。
  中国的身体观却不同,它讲究形神兼备,身心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属于一元的身体论 ,把“身”与“体”区别来看,但不是把它们割裂,而是将其统一起来。认为“身”与“体 ”是有差别的,“体”即血肉之躯,四肢、五官、五脏、躯体皆可指,除此之外,有时也可 指心思;“身”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则涵义甚广,除去表形体外,更体现了与“自我”、“心 灵”乃至生命整体与宇宙万物之联系。医家在生命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将气与身体结合,提 出了中国传统的经络学,并成为武术、养生等运动的基础。道家主张不对自然的生命活动以 任何主观的干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身体观语境下形成了武术拳法自 然,以形喻势、情景合一“的美学价值趋向。认为人的生命发生、形成与宇宙的发生形成原 理完全符合,人的身体运动节律与宇宙的运行和谐一致,人体生理构造乃是宇宙的缩小,并 由此探索了人类身体现象的奥秘。[8]与道家的自然性身体观相比较,儒学更强调 身体的社 会性,即身体的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境下形成了武术“尚武崇德,内圣 外王”的人格情操 。如《论语》中有省身、正身、修身之说,《孟子》中则屡屡出现守身 、安身等等。综合中国传统的身体思想认识,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对身体的认识是包涵着肉体 与心灵、道德与情感的统一存在,不存在与心无关的“身”,也不存在可以将肉体完全剔除 的“心”。正如美国学者费里乔夫·卡普拉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由于东方哲学和宗 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 识的技术是不足以为奇的……[9]
  2 身体观的涵义
    2.1 身体观的定义 鉴于上述关于身体的不同认识,我们把身体观定义为: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 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
  身体的外部特征包括具体的骨骼、肌肉、器官等解剖学结构,也涵盖了人的行为举止; 内在特质主要是人的精神、情感、道德等思想层面,并借助身体行为表达;身体是一个生命 体,它的本质是内外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而身体自觉意识,则包括身体之生命自觉意识 、身体之责任自觉意识和身体之自由自觉意识。生命自觉是指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具有生物 属性,是一种生命现象;责任自觉是把人的身体纳入到社会当中,强调了身体对国家、对集 体的责任,也是人区别与动物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由自觉在人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身体 和自然一样,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而自由发展的。
   2.2 身体观的维度 很显然,身体观折射出了生命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人的生物性。人的本质是一种 高级的生命本体,人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生物的本质没有变化,包括 人的物质组织结构、生理结构和千万年来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欲, 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等。第二个维度是人的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仅是生物意义上 的人,更是社会伦理规范下的人,必然会受到权利、等级制度等的约束和规范。第三个维度 是人的自然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宇宙的一个部分,天地宇宙是作为人的存在境域来体 现的,这也为中国身体哲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认为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中 国人对身体的价值取向,是尽乎人道合乎天道,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身体的本质是一种生命现象,在后天生命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许多间接属性,表现为生命 的功能,这些功能源于身体在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认识。习武要求 性命双修,形神兼备,践行了身体的生物属性;习武强调自强不息,内圣外王的人格情操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己任,践行了身体的社会属性;习武要情景合一、道法自 然,践行了身体的自然属性。
  3 身体观对武学修为的影响
   3.1 武学的含义 身体作为人生问题之一,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重点,由此而形成的身体思想 对武学产生了诸多影响。
  武学中的“学”并非指一门学科之学,而是一种身体修为之学,是身体自觉意识下的身 心自我教育。故,武学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武学的最终目标是得“道”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求道是一种对真理的体认过程,武学是以身体修为 来实现对道的追求,身体修为则通过身心的自我教育来实现,这一过程是以武术为内容和手 段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中国古代身体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武术从军事格杀技 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文化形态,并在历史的延续中保持了多元的文化属性,这为 武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对人教化的方式。武学一方面以身体技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另一 方面,通过习武来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格价值,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此外,它还是通过 对武术“技艺”的修为而渐悟道的过程,最终使身体获得自由。
   3.2 武学之“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整体训练观 中国医家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意、气、形三个层次的物质构成。这里“意”指意识,是脑 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的能量和信息,是生命的基础;“形”为人体生命之 所载,它以脏腑为核心,赖以经络而维系。“意”出自于“气”而寓于“形”,身体之“意 、气、形”和谐统一,表达出生命的整体性。
  武术训练围绕意、气、形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包括“意与形”、“意与气” 、“气与形”。其中,意与形的关系为“意动形随”,强调意识对技术动作的控制;意与气 的关系为“以心行气”,强调沉着专注的良好心理状态;气与形的关系为 “以气运身”, 强调体内能量在呼吸配合下的运动效能;意、气、形三者之间的关系乃为和谐,这些整体训 练理念都被具体地归纳到武学的“内外三合”理论之中。从中不难看出,在武学修为的过 程中,从未像西方运动训练理论一样,把精神、意识、呼吸等生命运动要素排斥在身体之外 。可见武学的身体运动思想有着丰富哲学内涵,它的技术手段有着雄厚的人文、生理、心理 学基础,它的运动效果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巨大的健身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武学之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整体训练观。
   3.3 武学之“入世进取、内圣外王”的尚武崇德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伦理道德是社会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以此来规范人 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许多行业领域内都形成了被恪守的职业道德,如师德、医德 、武德等。武学修为过程中,习武者树立以武修身,以武卫国,以武除暴的社会己任,会使 个人身心在“尚武”和“崇德”的观念教育下,养成入世进取的精神和内圣外王的人格情操 ,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这无疑对社会进步会产生积极的影 响。
  另外,武学修为强调个人自律、内省,以“武不犯禁”的各种武德戒约来规范个人行为 ,弘扬尚武精神和实现人生价值。这对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入世进取,内圣外王”的尚武崇德观,维系了武学的道德体系,体现了习武者的社 会责任和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
   3.4 武学之“情景合一、道法自然”的拳法自然观 武术运动中“以形喻势”、“以心喻境”的身心运动体验,是武学修为的一种人文积 淀,主动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象、功能来隐喻动作技术,发展拳法技艺的行为,依然超出武 术技击的本意,这是崇尚生命,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一种美学追求和身心超越。在各类 拳法套路的演练中,由于主动切断身心与社会的各种联系,身体处于无为的自然状态,即所 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当中是真意”的拳法自然之境,身体的自然属性获得了自由和解 放,动作技术和运动状态已不再受人为的物理参量的制约,身体转向对“动静”、“虚实” 、“刚柔”、“疾缓”等非物理参量的感知,这种身体性感知形成了武学之“情景合一、道 法自然”的拳法自然观。如“十二型”中,有三种是以自然景物、五种以自然现象,四种 以动物功能来隐喻动作。这种“以形喻势”,“以心喻境”的情境体验,会把习武者的心境 提升到自然事物的功能上,摒除人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限制,使人的身心回归自然,最终 达到对“道”的感悟,使身体获得自由。4 结 语
  目前,体育类学科虽然引入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等其他门类的学科作为体育的基础 学科,但这些学科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体育是通过人 身体参与的,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并能体现出体育本身的规律,然而在体育学科领域 中往往忽视对身体理论的研究,这实为一种缺憾。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身 体实践性,而武学则是关于身体修为的理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身体哲学”为基础,所以 建构武学的身体论,是今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裕民.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J].医学与哲学,1987(6):1 8.
  [2] 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5,3 6.
  [3] 张文喜.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与实践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6(3):16 .[4] 汪民安.鲍德里亚.身体,或符号的巨大坟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5 .[5] 尼采,尹溟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39.
  [6] 笛卡尔,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6:90.
  [7] 柏拉图,杨绛译.斐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7.
  [8] 李刚.道教的身体观初探[J]. 天府新论,2009(6):33-38.
  [9] [美]弗里乔夫·卡普拉,卫飒英,李四南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 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38.
其他文献
分布式领导力观点是指在学校对所有人的各种行为达到更加广泛的领导力总合的描述.分布式领导力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建立分布式领导力框架和领导力实践.运用分布式领导力理论分
汉魏六朝诗相比较于先秦诗而言,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的局面.在探讨它的总体面貌、总体特征和繁荣原因时,诗美观念的确立、儒道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的扎实教学,注重字、词、句的训练,不作秀、不花哨、不浮躁。怎样能顺利开展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
期刊
舒同是老一辈革命家和书法艺术家,去年12月27日纪念舒同诞辰百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致信表示祝贺。吴官正在贺信中说,舒同
作者从《译者的任务》原语德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其英译本,发现目标文本即英译本与原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有所出入,在此做简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启示读者阅读
客厅里温暖静谧。春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帷洒在地板上、洒在书桌上、洒在散乱的报纸书页上,也洒在沙发间沉思不语的张岱年先生身上。 Living room warm and quiet. The spr
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并构建服务体系,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认为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意识薄弱,流入地及流出
延安价格信息网于2006年12月30日正式开通。人们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就可尽知中、省、市各级政府有关价费法规政策、工作动态和市场大类商品及各行业的价格信息。网站的开通
姚开泰,原名果寿,1931年4月11日出生在客居四川省南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我国著名的肿瘤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鼻咽癌流行病学、病因学、实验病理学、分子
在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中,以平衡计分卡为基本框架,结合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建立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大型体育场馆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有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