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脚印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_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军功章里,有一枚奖励行军“走路”的奖章,当年母亲提及此事时,我们颇感好奇,追问父亲才知原委。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苏中战役中,为了实现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战略目的,父亲与战友们一起日夜兼程连续走了一百多华里,因其表现出色而获得的。
  父亲42码大的脚上长着老皮、鸡眼、厚指甲,不修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每次让师傅修脚没有半天工夫好不了。一双新袜子穿不了几天,袜底就要打补丁了。幸亏部队生涯让他练就一手好针线活,缝补的袜子针脚细小、整齐,穿起来蛮舒服,分量却有些重,洗起来有点费劲,有时母亲也会唠叨几句,父亲便会摆起脚的功劳,让我们对他这双脚肃然起敬。
  父亲的双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跟随部队行军十余年。1942年,他在茅山加入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打游击的时候爬山、过坎、穿越树林,这双脚从未掉过队。新四军在江苏延陵与侵华日寇战斗,他担任通信员,来来回回冒着敌人炮火传递作战命令。战斗大捷,父亲说自己的脚没少出力,还被首长口头表扬了。每次参加战斗,父亲都冲锋在前,事情抢着做,首长和战友们都说他脚头勤快。1943年,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跟随部队从苏南到苏北再到山东,全靠这双脚赶路,不仅白天走,晚上还要走,甚至学会了边走边睡的本领。最长那次,连续行走两天一夜,父亲的“走路”奖就在这次行军战斗中所得。行军时,常常是上有敌机盘旋、俯冲,后有敌军追赶。为此,部队行军往往选择崎岖不平的山路、沟沟坎坎的小路、高低不平的石头路、泥泞打滑的烂泥路。
  赶赴抗美援朝战场时,几天几夜在火车里盘腿而坐,父亲和战友们都双腿浮肿,到站后无法马上行走。进入朝鲜境内又逢严冬,走时匆忙穿了单鞋就上前线了,父亲和战友们的脚不是冻伤就是生冻疮,在恶劣环境下长久行走,父亲的双脚留下了伤痕累累的纪念。
  双脚落下毛病,父亲无怨无悔,还充满自豪。他曾经讲过,在投身革命之初跟着部队行军走路是为了能吃饱饭。父亲小时候,家里田少孩子多,比较穷,他13岁就给地主家干活,当了放牛娃,知道挨饿滋味;经过部队教育后,进一步懂得行军走路打仗,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这也是他和战友们无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酷暑炎热,还是遭遇敌军围追堵截,都能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原因所在。
  在行军走路中所建立起来的战友情感更是不一般。有次行军途中父亲发起高烧,浑身无力,无法行走,是两位战友架着他走了几十里才到了目的地。而那些在行军走路中倒下去的战友,则是父亲心里永远的痛苦怀念。
  跟着共产党,才能吃饱饭,这是父辈那代人的夢想和追求。父亲生前常说自己是幸运儿,不仅吃饱了饭,还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
  而在我们心目中,父亲脚虽不美,留下的脚印却是如此坚定美好。
  选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大多数的时候,田野是安静的,但它一旦浪起来,是真浪。  最浪的是麦子。麦子还是青苗的时候,青涩、嫩绿、羞答答的样子,再说,那还是冬天呢,谁傻乎乎地在寒风中浪?到了春天,麦子拔节,呼啦啦长高,像少年长出了喉结,咕噜咕噜响着青春的嘹亮气息。这时候,它就有点春心萌动了,遇着一点春风,就摇曳生姿,一棵麦子摇了,又一棵麦子摇了,千万棵麦子一起摇起来,就有了浪的样子。不过,这还不算真正的麦浪,必得到了5月,麦
我想,如果把世間花木排列为两队,那无花果应该单独为一队,其余上万种、甚至亿万种花木只能拥拥挤挤站在一个行列。或许有人质疑,让无花果独当一面,独树一帜,而让那么多花木簇拥为一队,这似乎不大合理。没有什么不合理,我列队的标准不是比枝干魁梧,不是比花朵娇艳,不是比果实硕大,而是比品格朴实。这样比较不是我故弄玄虚,是古人早有先例。阡陌山野,花木无数,君不见经常登堂入室显赫于墙壁的画幅无外四种:梅、兰、竹、
记不清是誰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直到去乌鲁木齐海关巡视,才真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都承认新疆确实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好地方。它无比丰富的物产、多样的地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深厚灿烂的文化积淀……都让人周身发热,血液沸腾,甚至不止一次地产生类似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时的冲动——仿佛要趴在新疆的大地上亲吻她炙热的土地……从新疆回来已两个多月,脑海里还常出现阿尔泰山深处藏着的神秘喀纳斯湖。但在梦里
夜里闷热难耐,从冰箱里拿了根冰棒来吃。冰在体内消融,燥气不知不觉间退去大半,顿时感念冰雪的好。随手翻开一书,偶见“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两句,心里顿觉凉爽无比。  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夜雪》。深夜里詩人从睡梦中醒来,他判断雪下大了,依据是能不时听见竹枝折断的声音。想想,院落里大雪纷飞,提升了夜的亮度。泛白的竹林里,飞鸟走兽都已睡去,而雪却慢慢地在枝叶上堆积,许多竹子弓起了身子。遥远的年代,寒冷
风有些大,无遮拦的,悠悠荡荡而过。时令是春夏之交,风里有春意,吹面只觉得熨帖。想起陶诗平畴远风、良苗怀新的意思,果然如此,一眼良苗开着新出的芍药。一时心旷神怡。  人渐渐走向花丛深处,心里漫漶出浓浓淡淡的墨色,淋漓在古旧的宣纸上,是许多写芍药的诗词歌赋,毕九歌《春农绝句》最应景:“芍药花残布谷啼,雞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毕九歌是明朝人,官宦之后,虽能诗,却甘当隐士,清初时
早就想写写家乡的那条河,可一直无头绪,又感觉无从写起,因为这条河早已消失在乡人的视线里,甚或人们早已淡忘。正因此,我才要写写这条河,因为它已成为我对家乡永恒的记忆。一想起家乡,那条河便在我的脑海里浮荡,久久不能忘怀,它带给我太多的欢乐和欣喜,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欢乐、充满田园气息的童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意如在眼
魯迅的《孔乙己》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开头就不同凡响。鲁迅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在隔壁一个房间里坐着喝酒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穿长衫的都是有社会地位的,穿短衣服的都是打工的,所以站在柜台前面喝酒的都是穿短衣服的。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站在柜台前面喝酒的人。开头这么一段,鲁迅就把孔乙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表现得很清晰了。这篇小说以一个在酒店当学徒的孩子的角度来叙述孔乙己。他看到孔乙己一次次来酒店
是峡谷风的沐浴?是江南雨的滋润?毛竹,3月破土,4月拔节,5月刚过半,便长成了这典型的男子汉形象:挺直,高大,一株株,一片片,或伫立路旁,或云集谷底,以坚韧刚毅、不卑不亢的个性,向路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这便是我去福建泰宁,在寨下大峡谷第一次见到毛竹时发自心底的惊羡。  我爱竹,尤爱江南的竹,却始终无缘去那里看竹、赏竹、细细地品竹。于是,一些竹的画,竹制品,往往就成了我心灵的慰藉。  还在部队时,办公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倘若对云冈石窟造像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佛国云冈竟然是充
有一年,上海一家晚报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寻谢佳庆,男,33岁,痴呆并患癫痫症,于昨日离家出走,望目击者与本人联系,深表感谢!谢晋。”启事中的“谢晋”就是大导演谢晋,谢佳庆是他的小儿子,小名“阿四”,天生智障。发现孩子不见了,谢晋夫妇心急如焚,找了一夜无果,第二天一早又赶到报社,请求刊登寻人启事。当时谢晋热泪盈眶,动情地对报纸编辑说:“每次我拍片回来,阿四总要守候在门口,时间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