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提倡“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互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在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乐一乐的过程中,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亲历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而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沦落,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教学割裂了教学完整性,简单地罗列学科知识,教学过程空洞。根据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怎样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呢?个人认为:要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要在积极培养学生兴趣、主动启迪学生思维、注重发展学生智能等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
有的学生说,数学课落下一节就接不上,语文课落一周也跟得上。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往往没有重点,教学目的不明确,课上什么都讲。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语文课丧失了兴趣,产生了厌倦。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必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爱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兴趣
尊重教材,激发兴趣。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材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解决兴趣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的内在魅力。以教材为本,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并且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抓住知识点,突出重难点,避免盲目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教材,激发兴趣。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但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用心发掘与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适当延伸,拓展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超越教材,激发兴趣。“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校”,语文是精彩生活的高度概括,生活因有语文而美丽多姿。因此,语文教师要细心观察生活,精心设计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报道了生活中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只要用心留意,就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很多语文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眼光,充分地挖掘媒体资料等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素材,提炼成语文问题结合教材加以利用,以便超越教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兴趣
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是一种久远的、使人终身留恋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要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主动积极的发展。
师生和谐,稳定兴趣。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好,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处之。而和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快乐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我们语文教师应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沟通师生感情,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施快乐语文教学、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师生沟通,稳定兴趣。沟通是师生相互支持信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老师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学生中的受信任度,同时让学生消除老师的高高在上感。教师可根据情况采用了多种沟通方式,可以课下与学生聊学习、聊生活、聊天文地理等等,从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掌握他们的平时生活情况,适时指导;对性格内向、学习困难、桀骜不驯等类型的同学,多与他们单独聊天,充分表达关爱、欣赏之情;给班上每个学生提供教师的电话号码和QQ联系方式等,通过语言沟通,可以对学生的内心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会与日俱增,在沟通中稳定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师生理解,稳定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不同,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师生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接班人而工作,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而学习。但如果师生互不理解,只能是僵化、戒备、束缚,只有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才学得更给力,教师也教得更快乐,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3.讲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增强兴趣
教学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易于学生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可感、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爱学好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课堂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反而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应掌握较高的语言艺术,重视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教学,注重使用形象化的手段方法使讲授饶有情趣,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
语言富有表现力,增强兴趣。任何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含蓄幽默、措辞优美的教学语言,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他们的思想开小差。反之,如果教师整节课都对着课本或教案一字不差地念,就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语文教师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锤炼:内容美,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新月诗派倡导的“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课堂上应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无意识地给学生造成伤害的禁忌语,包括课堂上一些模糊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其实并无存在的价值。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形成直线的思维模式,并阻碍他们潜力的发挥。也包括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的语言,即一些冷、硬、辣的话,如教师上课时直接以语言对学生的智力加以恶意地攻击等,就会导致多数认真学习的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
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兴趣。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语文教师更应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教师只有下苦功学习、掌握、磨砺、积累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立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要具有感人的力量,要热情、诚恳、富有感染力。教师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思维、良好的口才、真诚的情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行之有效的机智、幽默和风趣,然后把自己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教师的真诚与智慧,从而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感染力,就必须要掌握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迅速地提取、变换、组合,从而外化为完美的、具有示范性的语文教师语言。同时要考虑学生当时的心理背景、活动状态、心境和认知结构,交流时的场景与气氛等,使语文课堂上语言闪光,引人入胜,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
二、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乐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新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新了教师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确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的动力机制从考试指挥捧、追求分数转变为学生兴趣培养、智力开发、能力提高为趋向的素质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启迪学生思维,通过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培养“思考型”的学生,促使学生乐学。
1.精心设问,引起“思”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讲知识,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置疑”,精心设问,注意启迪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要“从无疑处生疑”,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析疑、解疑过程中快乐思考、乐于学习。
2.引而不发,留有“思”地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思考的本身。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落脚点和效果检验都应该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迪提高上,所以语文教师还应该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的知识、能领会的道理、能做的练习,就可以少讲或不讲,教师要在引导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发言或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有思维张力,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维持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乐学。
3.实时引导,掌握“思”法
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循序渐进地发展形成的,教学过程中,要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并在恰当的阶段引导学生总结语文学习具体方法,用掌握的方法指导后面同类知识的学习,这样既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为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了解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要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找出较好的思考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方法探求新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促使学生乐学。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指导学生会学
虽然对教师而言教无定法,但学生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施快乐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师应不断钻研,授之以渔,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相对独立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行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1.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听
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要听得清晰,还要善于把握说话者表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能够迅速通过思考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会听课。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处理方法。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其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善于在各种社会交际场合中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语气。“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人们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捕捉听觉信息,迅速辨清语音语义,并把握其中心要旨,久而久之,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当然,在听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2.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说
“说”即是根据“听”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分析,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也可以说“听”是吸收,“说”是表达。它既可以检查倾听思维后的效果,同时又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积极地倾听和思维,还有利于书面语言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发言。语文教师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其次,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能说会道”。这要求指导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和知情明理的才识,灵敏地感悟、辩证地思考、真诚的展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复述、发言、讨论(包括辩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日常生活中,学生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交流、接待、致辞、演讲等。
3.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读书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读书长智,读书达理,读书明德。叶圣陶说:“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诵读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正所谓“熟读成诵”,所学到的别人的好的语言就可以存入自己脑中,一旦需用时,便可呼之即出,任君驱遣。
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4.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写
“听读”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语文知识的吸收、理解、内化的过程;“说写”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表述、外化的过程。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即写的能力,它是从写字、写词、写句到写段成篇的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道难关。下笔难,成篇更难。咬笔杆、皱眉头、江郎才尽的写作窘态在中学生中非常普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兴趣为诱发点,坚持让学生写以反映自己生活场景的日记,间或可以抄录一些经典文段以及对生活现象的感悟认识,日积月累、形成习惯、锻炼提高、循序渐进。还要求抓好学生书面作文的写作指导,规范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进行写作指导和批阅并加注评语,而教师的评语除指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外,更多的是在评语中对学生给予赞赏和鼓励。每次作文讲评我都安排“美文选读”时间,把每次书面作文中写得好的作品让学生当众朗读,并作适当点评。有了文学积累,有了文化底蕴,有了阅读、观察和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掌握了文章大的布局和小的细节刻画等各种写作方法,学生怎么会写不出好文章呢?
5.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西方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没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思考可以支撑起人生。
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但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能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在思考提问时可采用归纳法、发散法等思考方法,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痴心去钻研教材,用热心去融化学生心地,用耐心去叩开学生心扉,用爱心去打开学生情感闸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要尽可能地营造意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要想方设法地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思趣,留有思地,掌握思法,指导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以观察者、协助者及情景提供者的身份把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并且节奏鲜明,让学生大脑皮层里的听、视、思等区域不断地处于兴奋状态,即让学生在课堂中脑、手、口、耳均得到能力上的发展,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指导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快乐,充满笑声;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
有的学生说,数学课落下一节就接不上,语文课落一周也跟得上。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往往没有重点,教学目的不明确,课上什么都讲。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语文课丧失了兴趣,产生了厌倦。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必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让学生爱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激发兴趣
尊重教材,激发兴趣。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材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解决兴趣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尊重教材,尊重教材的内在魅力。以教材为本,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并且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抓住知识点,突出重难点,避免盲目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教材,激发兴趣。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但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用心发掘与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适当延伸,拓展教材,激发学生兴趣。
超越教材,激发兴趣。“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校”,语文是精彩生活的高度概括,生活因有语文而美丽多姿。因此,语文教师要细心观察生活,精心设计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报纸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报道了生活中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只要用心留意,就会发现里面隐藏着很多语文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眼光,充分地挖掘媒体资料等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素材,提炼成语文问题结合教材加以利用,以便超越教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稳定兴趣
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是一种久远的、使人终身留恋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要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主动积极的发展。
师生和谐,稳定兴趣。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好,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处之。而和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快乐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我们语文教师应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沟通师生感情,稳定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施快乐语文教学、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师生沟通,稳定兴趣。沟通是师生相互支持信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老师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学生中的受信任度,同时让学生消除老师的高高在上感。教师可根据情况采用了多种沟通方式,可以课下与学生聊学习、聊生活、聊天文地理等等,从中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掌握他们的平时生活情况,适时指导;对性格内向、学习困难、桀骜不驯等类型的同学,多与他们单独聊天,充分表达关爱、欣赏之情;给班上每个学生提供教师的电话号码和QQ联系方式等,通过语言沟通,可以对学生的内心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会与日俱增,在沟通中稳定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师生理解,稳定兴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不同,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师生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接班人而工作,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而学习。但如果师生互不理解,只能是僵化、戒备、束缚,只有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生才学得更给力,教师也教得更快乐,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3.讲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增强兴趣
教学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易于学生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可感、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爱学好学,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课堂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反而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应掌握较高的语言艺术,重视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教学,注重使用形象化的手段方法使讲授饶有情趣,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
语言富有表现力,增强兴趣。任何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含蓄幽默、措辞优美的教学语言,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他们的思想开小差。反之,如果教师整节课都对着课本或教案一字不差地念,就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语文教师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锤炼:内容美,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新月诗派倡导的“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课堂上应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无意识地给学生造成伤害的禁忌语,包括课堂上一些模糊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其实并无存在的价值。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形成直线的思维模式,并阻碍他们潜力的发挥。也包括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的语言,即一些冷、硬、辣的话,如教师上课时直接以语言对学生的智力加以恶意地攻击等,就会导致多数认真学习的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
语言富有感染力,增强兴趣。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需要的,语文教师更应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教师只有下苦功学习、掌握、磨砺、积累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立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要具有感人的力量,要热情、诚恳、富有感染力。教师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思维、良好的口才、真诚的情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行之有效的机智、幽默和风趣,然后把自己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教师的真诚与智慧,从而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感染力,就必须要掌握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能迅速地提取、变换、组合,从而外化为完美的、具有示范性的语文教师语言。同时要考虑学生当时的心理背景、活动状态、心境和认知结构,交流时的场景与气氛等,使语文课堂上语言闪光,引人入胜,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
二、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乐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新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新了教师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确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教学过程的动力机制从考试指挥捧、追求分数转变为学生兴趣培养、智力开发、能力提高为趋向的素质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启迪学生思维,通过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培养“思考型”的学生,促使学生乐学。
1.精心设问,引起“思”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照本宣科,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讲知识,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置疑”,精心设问,注意启迪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要“从无疑处生疑”,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析疑、解疑过程中快乐思考、乐于学习。
2.引而不发,留有“思”地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思考的本身。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落脚点和效果检验都应该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迪提高上,所以语文教师还应该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的知识、能领会的道理、能做的练习,就可以少讲或不讲,教师要在引导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发言或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有思维张力,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维持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乐学。
3.实时引导,掌握“思”法
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循序渐进地发展形成的,教学过程中,要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并在恰当的阶段引导学生总结语文学习具体方法,用掌握的方法指导后面同类知识的学习,这样既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又为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讨、交流,了解知识生成和发展的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要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找出较好的思考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方法探求新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促使学生乐学。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指导学生会学
虽然对教师而言教无定法,但学生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施快乐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师应不断钻研,授之以渔,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相对独立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行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1.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听
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不仅要听得清晰,还要善于把握说话者表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能够迅速通过思考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在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会听课。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处理方法。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其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善于在各种社会交际场合中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语气。“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人们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捕捉听觉信息,迅速辨清语音语义,并把握其中心要旨,久而久之,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当然,在听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2.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说
“说”即是根据“听”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分析,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也可以说“听”是吸收,“说”是表达。它既可以检查倾听思维后的效果,同时又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积极地倾听和思维,还有利于书面语言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发言。语文教师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让学生发言。总之,让学生动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提高认知能力。
其次,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能说会道”。这要求指导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和知情明理的才识,灵敏地感悟、辩证地思考、真诚的展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复述、发言、讨论(包括辩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日常生活中,学生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交流、接待、致辞、演讲等。
3.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读书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读书长智,读书达理,读书明德。叶圣陶说:“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诵读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正所谓“熟读成诵”,所学到的别人的好的语言就可以存入自己脑中,一旦需用时,便可呼之即出,任君驱遣。
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4.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写
“听读”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语文知识的吸收、理解、内化的过程;“说写”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表述、外化的过程。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即写的能力,它是从写字、写词、写句到写段成篇的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道难关。下笔难,成篇更难。咬笔杆、皱眉头、江郎才尽的写作窘态在中学生中非常普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兴趣为诱发点,坚持让学生写以反映自己生活场景的日记,间或可以抄录一些经典文段以及对生活现象的感悟认识,日积月累、形成习惯、锻炼提高、循序渐进。还要求抓好学生书面作文的写作指导,规范写作要求,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进行写作指导和批阅并加注评语,而教师的评语除指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外,更多的是在评语中对学生给予赞赏和鼓励。每次作文讲评我都安排“美文选读”时间,把每次书面作文中写得好的作品让学生当众朗读,并作适当点评。有了文学积累,有了文化底蕴,有了阅读、观察和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掌握了文章大的布局和小的细节刻画等各种写作方法,学生怎么会写不出好文章呢?
5.发展学生智能,指导学生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西方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没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思考可以支撑起人生。
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但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能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讨论法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或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新的疑点。在思考提问时可采用归纳法、发散法等思考方法,培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痴心去钻研教材,用热心去融化学生心地,用耐心去叩开学生心扉,用爱心去打开学生情感闸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要尽可能地营造意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要想方设法地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思趣,留有思地,掌握思法,指导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以观察者、协助者及情景提供者的身份把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并且节奏鲜明,让学生大脑皮层里的听、视、思等区域不断地处于兴奋状态,即让学生在课堂中脑、手、口、耳均得到能力上的发展,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指导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快乐,充满笑声;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