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效的教与学劳而无益;有益的学习终生受益。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为学生“创设”,引导他们有效学习的方式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有效学习
新课程理念倡导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1 创设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话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调动学生有效学习情意要注意四点: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二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三是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四是创设合符儿童年龄特征的情境。
2 创设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在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中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落实“四动”。落实“四动”,就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也就是动手“做数学”,动脑想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听数学、记数学。首先;让学生多“看一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数学与活动真正融合。根据活动的側重点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几种实践活动:课前开展的准备性实践活动,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课内组织的探索性实践活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课后组织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活动融合在科技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中,形成综合实践活动。
3 创设学生有效学习相契合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的思维方式又是非常丰富的,对小学生来说,初步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练习,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做到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另一方面,还十分重视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培养学生的直感能力,训练联想与想象,应用数形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景应在生动的情景中蕴含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和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之中。
4 创设启发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
问题能给思维以动力。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要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适时呈现,要能在关键点或重难点处,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澜,牵引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纵深推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透视出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
5 创设让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知识。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时,都要通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并使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内化。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6 创设有益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满堂”专利。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忽略了其本质:如合作操之过急、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合作技能弱、合作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合作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总之,无效的学习劳而无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创设”,引导他们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设 有效学习
新课程理念倡导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善于“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1 创设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话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调动学生有效学习情意要注意四点: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二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三是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四是创设合符儿童年龄特征的情境。
2 创设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在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中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落实“四动”。落实“四动”,就是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也就是动手“做数学”,动脑想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听数学、记数学。首先;让学生多“看一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数学与活动真正融合。根据活动的側重点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几种实践活动:课前开展的准备性实践活动,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课内组织的探索性实践活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课后组织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活动融合在科技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中,形成综合实践活动。
3 创设学生有效学习相契合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的思维方式又是非常丰富的,对小学生来说,初步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练习,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做到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另一方面,还十分重视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培养学生的直感能力,训练联想与想象,应用数形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景应在生动的情景中蕴含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和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之中。
4 创设启发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
问题能给思维以动力。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要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有效的教学问题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适时呈现,要能在关键点或重难点处,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澜,牵引学生的研究活动向纵深推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透视出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
5 创设让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知识。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时,都要通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并使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得到内化。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6 创设有益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满堂”专利。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忽略了其本质:如合作操之过急、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合作技能弱、合作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合作学习浮光掠影,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总之,无效的学习劳而无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创设”,引导他们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