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索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微课作为现代技术支持下的教育产物,能够为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影响。为此本文以“一线三等角”作为主要案例,具体阐述其制作与应用信息。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制作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9-411
一、微课制作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进入《图形相似》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多数学生对于复杂图形的识别和问题解决还是不得其法,我将图形相似的题型进行总结分类为各个模型,以便于帮助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基本模型并能应用基本模型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模式即通过PPT图片文字结合分析展示将模型讲解给学生后的课后作业反馈并没有起到意想中的良好效果,后来尝试着把模型的认识与应用录制成微课,拿一个紧扣中考的数学模型来制作一节有学生参与录制的微课,希望通过优化的教学设计和网络画板动态演示设计,提高学生观看微课时的思维参与度和几何知识理解的直观度。这就是本微课《“一线三等角”的模型认识》的制作背景。
二、微课设计思路
在教学目标方面,“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图形相似(全等)范畴的知识点,但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置课节,本节微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需求——学会用“一线三等角”基本模型图和知识解决图形相似(全等)的综合性压轴题,为学生突破大题得分瓶颈助一臂之力。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微课设计了四个环节:模型导入、模型讲解、例题演练、真题应用。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深化概念理解,将理论应用于解题实践。
为了让学生获得观看微课时的代入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我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微课录制,以师生开展对话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教师作为主持人的角色,由三位学生分别代表“一线三等角”三种类型:一线三锐角、一线三直角、一线三钝角,三位学生借助网络画板(如图)将∠1、∠2、∠3设置为变量a,当a的大小发生变化时,观察∠5和∠6的数量关系,继而进一步发现△BEA与△CDA的关系(全等或相似)。
一线三等角网络画板动态演示
自己的同学亲自出镜展示、以同龄人的语言进行讲解,将会拉近观看者与“一线三等角”数学模型的距离,更有参与感。从学生反馈(观看学习感受和模型应用)来看,这样的设计确实效果不错。
三、微课制作方法
本微课只有不到10分钟,但我从设计、制作、到完稿用了15天的课余时间。原来我觉得做老师讲好课就行了,微课制作应该交给技术人员。可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技术人员难以揣摩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想要呈现给学生的效果,所以还是自己动手制作。原来用录屏录音的方式录制微课时,如果有一个词或一句话没说好,便要反复录制或者后期剪辑,常常一个不到十分钟的微课光录制剪辑就需要三四个小时,学习了一些网络大咖的录课方法之后,本微课我尝试采用影音分离式录制方法,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微课制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写台词、录制分段音频。
设计好微课环节之后,先写出逐字文稿。本微课有学生参与录制,所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台词稿,并要求学生读熟读通顺。利用学校里最安静的中午午休时间,在手机上用录音软件,把每一小段都录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给学生分角色录制音频时就可以同步拍照了,拍照时有的动作是事先设计好配合课程情节的,也有需要学生随机发挥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表现力非常强,知道怎样让自己更上镜。
教师和学生的音频在手机上录制完成后,先导出到电脑上,再导入喀秋莎,按照课程的四个环节将音频拼接为四段,等待与视频的画面合成。
第二步:制作配套课件,设置好动画效果。
在本微课中,我使用2021版PowerPoint和网络画板动态演示软件来制作课件。
用PPT制作课件时,除了常用的“进入动画”,还加上“强调动画”、“退出动画”等,在设置“前一动画后”和“与上一动画同时”,在“同时”之后设置延迟时间,网络画板动态演示素材通过“插入-获取加载项”直接插入到PPT对应的页面中,整个播放过程中尽量少用“点击鼠标”的操作,整个课件播放起来就会比较连贯,画面具有“呼吸感”的微课更加灵动,更加吸引观看者的视觉注意力。
第三步:跟随音频片段操作翻页,录屏生成视频。
这个微课分为9个视频片段分开录制的。之所以分为9段,是按照课程设计的环节划分,四大环节各自对应一段,使用PPT制作课件录屏生成;另外,还设置了了三个教师讲解的视频作为各环节的小结和过渡。
将录好的的分段音频文件分别插入到不同环节PPT课件的第一页,设置为“自动播放”,指定“在几页之后停止播放,同时设置好每一页动画运行的时间及切换的方式,熟练操作后全屏放映幻灯片,用喀秋莎开始录屏。在录屏时,需要将喀秋莎软件设置为“仅录制系统音频”,这样,插入在PPT中的分段音频与PPT画面就同步被录制下来了。
每一小段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将9段视频导入喀秋莎中,按顺序连接起来加上转场效果,就最终合并生成为完整的MP4格式的微课视频了。
四、微课应用情况
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一线三等角”的数学模型解决图形相似(全等)题型,本微课既可以在课堂上作为九年级北师大版上册数学第四章《图形相似》中“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综合应用”的导入视频进行播放,也可以在初三复习阶段作为突破B卷27、28题的解题策略方法指导时播放。当然,不同类型微课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笔者制作的《“一线三等角”的模型认识》的微课,属于基础知识类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一线三等角”模型解决简单的三角形相似(全等)题。
通过本微课的探索,我认为:对于微课来说,掌握技术只是基础,最重要、最宝贵的是老师的创意,即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的思路和逻辑,一切技术手段都为教学、课堂和学生服务的。先进教育技术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能一味的准求技术使用的绚烂而忽略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霞.浅谈微课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學设计与制作[J].家长,2021(02):46-47.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制作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9-411
一、微课制作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进入《图形相似》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多数学生对于复杂图形的识别和问题解决还是不得其法,我将图形相似的题型进行总结分类为各个模型,以便于帮助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基本模型并能应用基本模型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模式即通过PPT图片文字结合分析展示将模型讲解给学生后的课后作业反馈并没有起到意想中的良好效果,后来尝试着把模型的认识与应用录制成微课,拿一个紧扣中考的数学模型来制作一节有学生参与录制的微课,希望通过优化的教学设计和网络画板动态演示设计,提高学生观看微课时的思维参与度和几何知识理解的直观度。这就是本微课《“一线三等角”的模型认识》的制作背景。
二、微课设计思路
在教学目标方面,“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图形相似(全等)范畴的知识点,但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置课节,本节微课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需求——学会用“一线三等角”基本模型图和知识解决图形相似(全等)的综合性压轴题,为学生突破大题得分瓶颈助一臂之力。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微课设计了四个环节:模型导入、模型讲解、例题演练、真题应用。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深化概念理解,将理论应用于解题实践。
为了让学生获得观看微课时的代入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我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微课录制,以师生开展对话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教师作为主持人的角色,由三位学生分别代表“一线三等角”三种类型:一线三锐角、一线三直角、一线三钝角,三位学生借助网络画板(如图)将∠1、∠2、∠3设置为变量a,当a的大小发生变化时,观察∠5和∠6的数量关系,继而进一步发现△BEA与△CDA的关系(全等或相似)。
一线三等角网络画板动态演示
自己的同学亲自出镜展示、以同龄人的语言进行讲解,将会拉近观看者与“一线三等角”数学模型的距离,更有参与感。从学生反馈(观看学习感受和模型应用)来看,这样的设计确实效果不错。
三、微课制作方法
本微课只有不到10分钟,但我从设计、制作、到完稿用了15天的课余时间。原来我觉得做老师讲好课就行了,微课制作应该交给技术人员。可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技术人员难以揣摩教师的设计思路和想要呈现给学生的效果,所以还是自己动手制作。原来用录屏录音的方式录制微课时,如果有一个词或一句话没说好,便要反复录制或者后期剪辑,常常一个不到十分钟的微课光录制剪辑就需要三四个小时,学习了一些网络大咖的录课方法之后,本微课我尝试采用影音分离式录制方法,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微课制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写台词、录制分段音频。
设计好微课环节之后,先写出逐字文稿。本微课有学生参与录制,所以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台词稿,并要求学生读熟读通顺。利用学校里最安静的中午午休时间,在手机上用录音软件,把每一小段都录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给学生分角色录制音频时就可以同步拍照了,拍照时有的动作是事先设计好配合课程情节的,也有需要学生随机发挥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表现力非常强,知道怎样让自己更上镜。
教师和学生的音频在手机上录制完成后,先导出到电脑上,再导入喀秋莎,按照课程的四个环节将音频拼接为四段,等待与视频的画面合成。
第二步:制作配套课件,设置好动画效果。
在本微课中,我使用2021版PowerPoint和网络画板动态演示软件来制作课件。
用PPT制作课件时,除了常用的“进入动画”,还加上“强调动画”、“退出动画”等,在设置“前一动画后”和“与上一动画同时”,在“同时”之后设置延迟时间,网络画板动态演示素材通过“插入-获取加载项”直接插入到PPT对应的页面中,整个播放过程中尽量少用“点击鼠标”的操作,整个课件播放起来就会比较连贯,画面具有“呼吸感”的微课更加灵动,更加吸引观看者的视觉注意力。
第三步:跟随音频片段操作翻页,录屏生成视频。
这个微课分为9个视频片段分开录制的。之所以分为9段,是按照课程设计的环节划分,四大环节各自对应一段,使用PPT制作课件录屏生成;另外,还设置了了三个教师讲解的视频作为各环节的小结和过渡。
将录好的的分段音频文件分别插入到不同环节PPT课件的第一页,设置为“自动播放”,指定“在几页之后停止播放,同时设置好每一页动画运行的时间及切换的方式,熟练操作后全屏放映幻灯片,用喀秋莎开始录屏。在录屏时,需要将喀秋莎软件设置为“仅录制系统音频”,这样,插入在PPT中的分段音频与PPT画面就同步被录制下来了。
每一小段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将9段视频导入喀秋莎中,按顺序连接起来加上转场效果,就最终合并生成为完整的MP4格式的微课视频了。
四、微课应用情况
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一线三等角”的数学模型解决图形相似(全等)题型,本微课既可以在课堂上作为九年级北师大版上册数学第四章《图形相似》中“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综合应用”的导入视频进行播放,也可以在初三复习阶段作为突破B卷27、28题的解题策略方法指导时播放。当然,不同类型微课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笔者制作的《“一线三等角”的模型认识》的微课,属于基础知识类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一线三等角”模型解决简单的三角形相似(全等)题。
通过本微课的探索,我认为:对于微课来说,掌握技术只是基础,最重要、最宝贵的是老师的创意,即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的思路和逻辑,一切技术手段都为教学、课堂和学生服务的。先进教育技术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能一味的准求技术使用的绚烂而忽略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郭霞.浅谈微课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學设计与制作[J].家长,2021(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