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kao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诉诸和谐共生理念,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兼容性;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开辟新途径,发挥理想信念的凝聚力;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发挥文化精神的激励作用;坚持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一,健全合力机制,巩固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着力点
  [作者简介]旷永青(1964- ),男,湖南衡阳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6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这是我们党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定》还强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诉诸和谐共生理念,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使当代大学生自觉信服马克思主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永远追随者。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绝不能搞多样化。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①。”青年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唱响主旋律,绝不含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有机体,提供给人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系统中居于最高层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同,从本质上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因此,大学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各高校应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一切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深钻教材、狠钻教法方面下苦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大学生,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渗入大学生的脑,深入大学生的心。
   大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多样性,使马克思主义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协调中表征其科学价值。“主导性不能离开多样性而存在,主导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②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青年大学生在行为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信息化的趋势下,西方社会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大学生,而思想认识能力还不强的青年学生易于被他们所“俘虏”。因此,在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时,一方面必须对大学生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落后意识进行坚决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针对社会转型期人们利益结构的调整、价值主体趋于多元的现实,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诉诸和谐共生理念,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意识观念来感召和引导支流价值,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新时代发挥社会整合作用所使然,是“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宽容性③ ”、具有开放性的必然体现。
  
  二、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开辟新途径,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能够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大学生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的事业才有连续性,国家才有希望。高校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统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上升为政治理想,开辟新途径,强化大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必胜信念。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服膺,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理想的个体化,社会理想只有被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才有生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成功”。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意识,来源于现实,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生成,并且只有把人们的各种现实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感召力、凝聚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人们是绝不会赞同和支持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⑤事实上,自从中国人民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凝聚力。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和胜利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融合政治理想、经济理想、文化理想为一体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表明了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追求,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是开展理想教育的落脚点。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理想,因为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石,是理想教育的出发点。高校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对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特点,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专业学习,自我发展的程度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前途、发展、爱情、家庭等具体问题,而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关心不够”⑥。这一现象最鲜明地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中,他们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工作待遇,而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却关心不够。大学生重视个人理想本无可厚非,但他们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理想的制约,个人理想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理想相违背。例如,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要遵循从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路径,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上升为社会理想,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那样:“青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创造无悔的青春和取得毕生的成功。”⑦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还必须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开辟新途径,让理想信念教育贴近大学校园、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大学生实际。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切实解决贫困生问题和专业学习困扰、人际交往、就业难、心理危机等现实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厚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要贴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国情的了解程度,加强社会实践课教学。“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是大学生忽视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⑧ 要充分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市情、区(省)情、国情和世情的了解与把握,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和扩大对外开放所面临的现实和困难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让大学生在世情国情教育中,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热情。
  
  三、契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激发大学生的活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人们的精神面貌,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这一有效的载体。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组成部分,其根本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之义,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大学中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其根本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精髓,以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由于它更好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因而“最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文化超越自然和本能的创造性和自由的本性”。⑨ “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⑩建设校园文化彰显了大学文化正在由自在走向自觉。所谓自觉的文化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想方式为背景的人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突出时代性,还要借鉴外来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彰显开放性,在文化建设中实现由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跃迁。
   传统文化的转型可以改变当前文化激烈冲突之下“中国社会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一种支撑现代化进程的相对统一的、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的被动局面。建设和谐文化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转型提供了恰逢其时的机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更是切合了这一历史主题的转换。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不只是简单的器物文化更新,或者是仅仅局限于表层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应是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秉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寓于学校育人的全部机制、制度、器物和活动之中的文化精神与教育理念。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领域日趋日常生活化的背景下,应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教育载体,通过对大学生校园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来实现校园文化主体(主要是大学生)的自主自觉的活动。具体来讲,就是:一要以建立理性的和人文的新文化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普遍的启蒙;二要以民主化和理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普遍的教化。
  
  四、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坚持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一,健全合力机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让他们知耻明辱、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与否的试金石。
   深入开展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课堂说教,还应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通过整合各种力量,坚持内在平衡与外在协调相统一,健全荣辱观教育的合力机制,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大学生的知耻明辱的道德品质绝非自然而成,它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规律。知,即对什么是“荣”和什么是“耻”的道德认识和判断;情,即在现实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荣誉、耻辱的情感;信,就是当受教育者对“荣”与“辱”的认知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发生共鸣时,在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信念;意,即在实践“荣”与“辱”的道德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性格力量;行,即在“荣”与“辱”的知、情、信、意的指导、影响和支配下所表现的实际行动。在“荣”与“耻”的道德品质形成的五要素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念的基础”。因此,受教育者的“荣”与“辱”道德品质形成是以上五要素均衡发展的结果,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难以形成健康的荣辱道德品质。同时,在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由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媒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组成的“三体、一要素”的综合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健全完善的合力教育机制。
   构建“三体、一要素”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机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行政全面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党委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要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的工作队伍,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局面。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荣”与“辱”的道德认知能力、锻炼“荣”与“辱”的意志,增强“荣”与“辱”的信念,做到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知耻而后勇。第四,要建立家校联系沟通机制,使家庭发挥与学校教育方向相同、作用一致的“共振”作用,通过家长的监督、教育等作用,发展学生“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的道德能力。
   总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夯实他们成长成才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追求目标。因此,应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看做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毫不放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精髓,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
  
  [注释]
   ①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N].人民日报,2006-09-07.
   ②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3.
   ③俞吾金.新时期意识形态的特性[N].人民日报,2005-06-01.
   ④⑤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32,74.
   ⑥⑧周宁宁.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刍议[J].青年探索,2006(5):30,31.
   ⑦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6.
   ⑨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62,293.
   ⑩衣俊卿.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7(2):1-2.
  [1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
  [1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6.
其他文献
日照市1984 ̄1993年食品从业人员84246人,共查出细菌痢疾160例,平均患病率0.19%,菌型以福氏居多62例,占菌型的38.75%,男高于女,其趋势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在不同行业中,以食品销售业最高,患病率由1984的0.64%下降到1993年的
本文对淄川区文化娱乐场卫生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空气细菌总数超标84.6%,茶具(酒具)大肠菌群检出率81.9%,气温超标9.3%,气湿超标68.3%,风速超标64.1%,噪声超标53.1%,照度超标74.2%,CO超标16.2%,CO2超标28.6%,分析了超标原因,提出了改
和谐高校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高校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学校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发展同教职
利用体外培养培养技术以放射性同位素^3H-TdR等标记物对3.6-二硝基-9-甲酯基-二苯并碘六环硫酸氢盐对白血病代谢进行研究,本药能显著抑制DNA合成,ID60=1.8μg/ml,对DNA、RNA、蛋白质合成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其
【摘要】钢琴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高校的钢琴教学来说,中国的钢琴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能力并没有那么大,而且很多教师对钢琴作品的教学没有普及到位,导致中国钢琴作品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琴棋书画之谈,钢琴在传入中国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一直流传于现在的各大音乐高校
"音乐在经历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冲刷后,逐渐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各种音乐流派和音乐思潮层出不穷,相互重叠,音乐界迎来了真正的多元化时代。"[1]法国手风琴音乐在进入"新世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