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新课标理论,探讨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 挖潜 动手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谓“兴”起则“思”通,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求新——创新引发兴趣
1.问题情境新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入新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某同学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他应带几块玻璃去?带哪几块去?
这种贴近生活、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兴趣骤起。
2.例题题型新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编选例题、习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尤其在初三的复习教学中,大量的题目已经使学生做得厌烦,没有新意的例题、习题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手段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从幻灯、投影仪到多媒体教学,教学软件平台的开发,互联网远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能够让学生喜欢每一节数学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求活——挖潜提高兴趣
1.一题多变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从而暴露问题的本质特点,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教师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组合,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题型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提出,学生反应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乙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单独完成,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3.教学语言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安排和对语言的驾驭运用上。教学语言是调控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学语言活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相应地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准确、形象的描述和风趣幽默的比喻,等等。特别是对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来说,直观形象的描述、生动贴切的比喻更能凸显教学艺术之本色。教学中一句充满情趣的话,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求动——动手实践激活兴趣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创新。活动是学习主体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如在教学七年级“统计”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调查你家一周丢弃垃圾袋的个数”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在讲“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可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情况。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习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 挖潜 动手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谓“兴”起则“思”通,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求新——创新引发兴趣
1.问题情境新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入新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某同学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他应带几块玻璃去?带哪几块去?
这种贴近生活、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兴趣骤起。
2.例题题型新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编选例题、习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尤其在初三的复习教学中,大量的题目已经使学生做得厌烦,没有新意的例题、习题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教学手段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从幻灯、投影仪到多媒体教学,教学软件平台的开发,互联网远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能够让学生喜欢每一节数学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求活——挖潜提高兴趣
1.一题多变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从而暴露问题的本质特点,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教师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组合,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题型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提出,学生反应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乙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单独完成,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3.教学语言活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安排和对语言的驾驭运用上。教学语言是调控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学语言活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相应地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准确、形象的描述和风趣幽默的比喻,等等。特别是对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来说,直观形象的描述、生动贴切的比喻更能凸显教学艺术之本色。教学中一句充满情趣的话,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求动——动手实践激活兴趣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创新。活动是学习主体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如在教学七年级“统计”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调查你家一周丢弃垃圾袋的个数”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在讲“打折销售”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可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情况。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习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