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教师要迅速成长,就要做好人生规划,加强同伴互助,强化课赛历练。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发展,要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中老年教师专业再成长,要鼓励他们要读书反思,用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引领其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教师团队;中老教师;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14-02
邯郸市第23中学的人文环境与教科研氛围,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清气正,泰而不骄”。从普通教师到中层干部,再到校级领导班子,个个都不浮躁,不跟风,耐寂寞,守良知,一心一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良好的人文环境驱使着这所学校不断前行……
通过几年的发展与打磨,23中已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四环节学导一体”教学模式的创立,使学校成为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典范。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有27人,在全省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有18人。多人被评为省市名师、骨干教师。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科研协作方式的创新。
一、创设适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每个教师都是从新教师这个原点起步的,其成长轨迹不外乎是: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这个路径。很多人走到第二阶段就走不下去了,原因在于“迷不择路”,往往年轻时不思进取,年长后却“聊发少年狂”。这种“颠倒”了的人生棋局,曾让许多人走了不少的“弯路”。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我们提出欲做“名师”先做“明师”的培养思路。这项工作是从每年暑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开始的。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一课便是人生规划。一个青年教师如果缺乏应有的个人规划,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或者说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状态,就会缺乏“经营专业”的意识,性格就较为散淡。久之,就会平庸误人。如果学校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就会产生负效应,学校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二步便是“拜师”结对。我们要求师徒共上一节汇报课,师傅协备,徒弟登台,汇报课上他们虽然还散发着“稚嫩”的书生气,但那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折服。为了使这项以老带新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一年站稳课堂,两年走向合格,三年趋于成熟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建立了荣辱与共,利害共担的捆绑式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成长档案,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此外,我们还采用走出去、“求经问道”的方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凡是市里、省里乃至全国有讲课比赛,我们都派他们前往观摩,从而培养了青年教师的“课感”与“悟性”。
市里有讲课比赛我们都积极争取让青年教师参加,这种经过大赛的“历练”成就了智者,锤炼了团队。我校有个语文老师,原来的课平淡乏味,课堂上也缺乏自信,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不买账。自从参加省语文讲课比赛获一等奖以后,语文课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很快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在最近全省英语讲课比赛中,我校选派的一位青年教师取得了河北省讲课比赛一等奖。当时,我们去了一个团队,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队,抽完签之后,他们通宵研究教材,从目标设定、流程设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研究,细心打磨,第二天的中午饭他们都没顾得上吃,下午的课赢得了所有听课教师与评委的满堂喝彩,课后他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那是付出与成功后的释然。
二、创设“且耕且思”的合作境界
教研组承载着指导教师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专业支持的功能。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是教师获得职业尊严的“后花园”。它担负着“教”和“研”的双重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变教师“自给自足”、“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为“合作共赢”的教学方式呢?我们要求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协作精神。我们本着既要打造一流的球员,又要打造一流的球队的思路来打造我们的师资团队。
(一)同課同构,生成引领课
教研组协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它必须基于教学,聚焦课堂。为了生成有价值的示范引领课,我们一改以往的找几个有经验的教师上几节示范课,同组教师观摩的教研模式,因为这样做,教师的参与度低,也不利于推出“新人”。我们在各年级同学科中开展了“同课同构”协作研究,同组教师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生成同案,所有教师登台献技,这如同所有京剧票友同唱一个唱段。这样的课直接指向了课堂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与课堂的生成;也让青年教师取到了真经,老教师上出了激情,化差异为资源,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之后,再把优质课录像刻成光盘,作为教师的培训资料。
(二)同课异构,生成切磋课
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学术上“兼容并蓄”,一直是我校的主题教研方向,这有助于挖掘我校教师的多元教育思想与教学智慧。毋庸置疑,教师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同中求优是我们协作教研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在骨干教师中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让同学科同头课教师同上一节课,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教研组观摩评课。这样的课能够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切磋技艺,达到“筷子”效应。
(三)异课同构,生成模式课
为了使教研协作结出累累硕果,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异课同构教学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采用相似教学方法、相同教学环节,生成相同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四环节学导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它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管理人员和教师每周听两节“推门课”,让我校每位教师知悉课堂教学的原生态,从而为课堂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我们还把教科研协作的触角向校外延伸,向高层次延伸。像语文、外语、化学、生物等学科成为市教科所教研基地,教科所专家定期到我校“坐诊”。我们还和石家庄28中等省内外名校合作,这种强强联合产生了1 1>2的效果。最近,我们又实施了“一课一研”、“一课一思”教学研究。校长的工作其实就是一项“科普工作”,予人以玫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校长,必须事必躬亲,带头参与听课与教研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设“且耕且读”的桃园世界
中年教师往往少了几分激情,多了几分“浪漫”。这种“浪漫”,来自厚重的知识底蕴,这种厚重的知识底蕴,源自读书与反思。作为中年教师,专业上要再提升,就必须读书。有的教师经常喊忙,无暇读书,我告诫他们:“忙—茫—盲”,再不好好读书,你真的就成“盲人”了。读书能使人胸中藏慧,笔下生花;读书能使人思想富足,人生精彩;读书能使人思绪澄明,甚至对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顿悟,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读书不但可以助益课堂,而且对提升教师的修养境界大有益处。
为了促使中年教师成长为名师或专家型教师成长,我们在中年教师中广泛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共享收获与心德。读书产生了“影子”效应,青年教师也积极效仿。我们还在《邯郸教育》等杂志开辟专栏,为教师发表论文、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提供平台,用“成就感”、“职业幸福感”去诱导中年教师专业再成长。
随着23中的新校区搬迁,面临着学校文化重构的问题,我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语文组的老师来策划。在新教学楼的大厅,我们计划用浮雕做个背景墙,“坚韧不拔,追求卓越”是23中的塔松精神,但有些直白,于是我和语文老师共同作了一首词,作为背景墙的点缀,名曰“浪淘沙·咏松”:“桃李簇青松,绿透春风,古城脚下赵王东。岁月峥嵘三几载,气贯苍穹。坚定且从容,卓越无穷,凌霜负雪劲节中。召远修身求进取,愿与君同。”我们的图书馆进门的两个柱子上由语文教师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书林吐馥”;下联是“文囿留芳”,教师这种厚重的知识底蕴就源自于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教师,让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教师团队;中老教师;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14-02
邯郸市第23中学的人文环境与教科研氛围,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清气正,泰而不骄”。从普通教师到中层干部,再到校级领导班子,个个都不浮躁,不跟风,耐寂寞,守良知,一心一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良好的人文环境驱使着这所学校不断前行……
通过几年的发展与打磨,23中已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四环节学导一体”教学模式的创立,使学校成为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典范。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有27人,在全省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有18人。多人被评为省市名师、骨干教师。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科研协作方式的创新。
一、创设适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每个教师都是从新教师这个原点起步的,其成长轨迹不外乎是: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这个路径。很多人走到第二阶段就走不下去了,原因在于“迷不择路”,往往年轻时不思进取,年长后却“聊发少年狂”。这种“颠倒”了的人生棋局,曾让许多人走了不少的“弯路”。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我们提出欲做“名师”先做“明师”的培养思路。这项工作是从每年暑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开始的。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一课便是人生规划。一个青年教师如果缺乏应有的个人规划,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或者说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成长状态,就会缺乏“经营专业”的意识,性格就较为散淡。久之,就会平庸误人。如果学校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就会产生负效应,学校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二步便是“拜师”结对。我们要求师徒共上一节汇报课,师傅协备,徒弟登台,汇报课上他们虽然还散发着“稚嫩”的书生气,但那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折服。为了使这项以老带新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一年站稳课堂,两年走向合格,三年趋于成熟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建立了荣辱与共,利害共担的捆绑式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成长档案,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此外,我们还采用走出去、“求经问道”的方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凡是市里、省里乃至全国有讲课比赛,我们都派他们前往观摩,从而培养了青年教师的“课感”与“悟性”。
市里有讲课比赛我们都积极争取让青年教师参加,这种经过大赛的“历练”成就了智者,锤炼了团队。我校有个语文老师,原来的课平淡乏味,课堂上也缺乏自信,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都不买账。自从参加省语文讲课比赛获一等奖以后,语文课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教学成绩大幅提升,很快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在最近全省英语讲课比赛中,我校选派的一位青年教师取得了河北省讲课比赛一等奖。当时,我们去了一个团队,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队,抽完签之后,他们通宵研究教材,从目标设定、流程设计、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研究,细心打磨,第二天的中午饭他们都没顾得上吃,下午的课赢得了所有听课教师与评委的满堂喝彩,课后他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那是付出与成功后的释然。
二、创设“且耕且思”的合作境界
教研组承载着指导教师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专业支持的功能。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是教师获得职业尊严的“后花园”。它担负着“教”和“研”的双重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变教师“自给自足”、“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为“合作共赢”的教学方式呢?我们要求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协作精神。我们本着既要打造一流的球员,又要打造一流的球队的思路来打造我们的师资团队。
(一)同課同构,生成引领课
教研组协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它必须基于教学,聚焦课堂。为了生成有价值的示范引领课,我们一改以往的找几个有经验的教师上几节示范课,同组教师观摩的教研模式,因为这样做,教师的参与度低,也不利于推出“新人”。我们在各年级同学科中开展了“同课同构”协作研究,同组教师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生成同案,所有教师登台献技,这如同所有京剧票友同唱一个唱段。这样的课直接指向了课堂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与课堂的生成;也让青年教师取到了真经,老教师上出了激情,化差异为资源,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之后,再把优质课录像刻成光盘,作为教师的培训资料。
(二)同课异构,生成切磋课
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学术上“兼容并蓄”,一直是我校的主题教研方向,这有助于挖掘我校教师的多元教育思想与教学智慧。毋庸置疑,教师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同中求优是我们协作教研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在骨干教师中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让同学科同头课教师同上一节课,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教研组观摩评课。这样的课能够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切磋技艺,达到“筷子”效应。
(三)异课同构,生成模式课
为了使教研协作结出累累硕果,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异课同构教学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采用相似教学方法、相同教学环节,生成相同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四环节学导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它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管理人员和教师每周听两节“推门课”,让我校每位教师知悉课堂教学的原生态,从而为课堂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我们还把教科研协作的触角向校外延伸,向高层次延伸。像语文、外语、化学、生物等学科成为市教科所教研基地,教科所专家定期到我校“坐诊”。我们还和石家庄28中等省内外名校合作,这种强强联合产生了1 1>2的效果。最近,我们又实施了“一课一研”、“一课一思”教学研究。校长的工作其实就是一项“科普工作”,予人以玫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校长,必须事必躬亲,带头参与听课与教研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设“且耕且读”的桃园世界
中年教师往往少了几分激情,多了几分“浪漫”。这种“浪漫”,来自厚重的知识底蕴,这种厚重的知识底蕴,源自读书与反思。作为中年教师,专业上要再提升,就必须读书。有的教师经常喊忙,无暇读书,我告诫他们:“忙—茫—盲”,再不好好读书,你真的就成“盲人”了。读书能使人胸中藏慧,笔下生花;读书能使人思想富足,人生精彩;读书能使人思绪澄明,甚至对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顿悟,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读书不但可以助益课堂,而且对提升教师的修养境界大有益处。
为了促使中年教师成长为名师或专家型教师成长,我们在中年教师中广泛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共享收获与心德。读书产生了“影子”效应,青年教师也积极效仿。我们还在《邯郸教育》等杂志开辟专栏,为教师发表论文、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提供平台,用“成就感”、“职业幸福感”去诱导中年教师专业再成长。
随着23中的新校区搬迁,面临着学校文化重构的问题,我把这项工作交给了语文组的老师来策划。在新教学楼的大厅,我们计划用浮雕做个背景墙,“坚韧不拔,追求卓越”是23中的塔松精神,但有些直白,于是我和语文老师共同作了一首词,作为背景墙的点缀,名曰“浪淘沙·咏松”:“桃李簇青松,绿透春风,古城脚下赵王东。岁月峥嵘三几载,气贯苍穹。坚定且从容,卓越无穷,凌霜负雪劲节中。召远修身求进取,愿与君同。”我们的图书馆进门的两个柱子上由语文教师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书林吐馥”;下联是“文囿留芳”,教师这种厚重的知识底蕴就源自于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教师,让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