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怒”:人生必修课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看电影《林则徐》,对其中一个条幅上的“制怒”二字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不太懂,林则徐担着那么大的责任,要做要想的事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把“制怒”二字作为座右铭?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明白,“制怒”是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实际上是一种心性的修养,古人讲“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涵养什么?涵养大胸襟、大气度,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
  一个人的气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和识见。有人宽厚豁达,有人狭隘多疑。明人这样描绘前者:“虽称誉之,承奉之,亦不为之加喜;虽毁谤之,侮慢之,亦不为之加沮。”(宋纁:《古今药石》)受到夸奖、奉承不得意;受到诋毁、侮辱不沮丧。清人这样描绘后者:“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恼。”(申涵光:《荆园小语》)自己心里不干净,动不动就疑心别人。其实人家什么事没有,自己白白惹了烦恼。
  崇尚恢宏的气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秀传统。有一次,武则天问宰相狄仁杰:你在汝南有善政,但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回答,陛下要认为他说得对,我就改正;反之那是我的幸运。至于那些话是谁说的,我不想知道。还是唐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人举报,皇帝要杀他,陆贽为他讲情,保住了他的性命。皇帝又要株连窦参的朋党,没收他的家产,陆贽又请求皇帝加以宽恕。他的以德报怨受到后人称赞。宋朝宰相吕蒙正更难能可贵。知州张绅因贪污免职。有人向皇帝揭发说,吕蒙正以前向张绅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报复他。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职,吕蒙正丢了宰相。后来有关部门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张绅又丢官,吕蒙正复职。皇帝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依旧啥也不说……这一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古人是很注意气度修养的。宋《程子遗书》讲“识进则量进”:见识高则眼界高,眼界高则气量大,气量大则精神畅达,能忍受不如意的事,能宽容不如意的人;见识低则眼界浅,眼界浅则气量小,气量小则忧郁压抑,于人则落落寡合,遇事则容易发火。
  也许由于受到娇惯的缘故,自己从小特敏感骄横,不容人,常常乱发脾气,也就常常被孤立,搞得形影相吊,斯人独憔悴。吃的亏和受的教训多了,也便对涵养气量有了特别的注意。对爱默生说的“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上,凡有良好教养的人都有一禁诫:不发脾气”;歌德说的“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这一类的话,多少有了一点感觉,也试着开始践行。践行中最大的难题,是与品行恶劣的人打交道。于是又努力向前人求教,希望借提高学识和素质来提高涵养和气度。明代思想家吕坤有一部清言体哲理小品集,其中谈到对付强横无理者的办法,使我深受教益。诸如:
  1.“与小人处,进德之资也。彼侮愈甚,我忍愈坚,与我奚损哉?”“不遇小人,不足以验我之量。”和小人相处,可以增进自己的品德,他越过分,我越坚忍,对我有什么损害?没见到这种人,还没法检验自己的气量呢!
  2.“凡强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故,即思所以处之法。”遇到蛮横无理的强人闹事,冷静最要紧。先想想事故发生的原因,再考虑处理的办法。不然的话“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狗急跳墙,一旦丧失理智,反而越搞越乱。
  3.“你说的是,我便从”,“你说的不是,我便不从。”批评攻击的话不一定都是错的,要善于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
  4.“自反无阙,彼欲难盈,安心以待之,缄口以听之,彼计必穷。”只要知道自己没错,对对方的纠缠不休就置之不理,他最后也就没戏了。
  “制怒”,亦即控制情绪,调整心态,修养心性,涵养大胸襟、大气度,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是融入社会必须学习的一门学问。不管最终的目的是否能够达到,这修养却是人生必修的一课。■
  (王传生摘自2010年5月28日
  《今晚报》)
其他文献
2006年李炳容加入美敦力并任大中华区总裁。此前先后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工作9年、任强生公司北亚区副总裁10年。2008年荣获“1978~2008影响中国跨国企业领袖评选先锋领袖奖”。197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专业,荣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亨利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李炳容总是随身带着一张写有50多个人名的名单,这上面是他认为公司最有潜力的50多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注明了上次与他碰面的
期刊
刘涛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这与他的职场期待相差甚远:凭着自己的高学历,至少应该是一个高级主管,而不是整天面对枯燥乏味的产品。因此,成为公司的部门经理,是他的三年职场规划。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因为对质检工作的轻视,导致了几次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刘涛两次被通报批评,差一点丢了饭碗。慢慢地,刘涛的工作热情开始消退,他觉得凭着现在的状态,
期刊
表弟今年大学毕业,现在正忙着找工作。  前几天表弟到我家,他说我步入职场多年,经验一定丰富,让我给他作应聘时的形象顾问。我对表弟说应聘时只要穿着得体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讲究包装。表弟说自己应聘的是知名企业的公关经理,对方对应聘者的形象气质要求相当严格。  我带表弟去成衣店,表弟花4000元专门订做了一套合体的高档西装,又用2000元配上名牌衬衣、领带和皮鞋。  面试那天,表弟起了个大早,到发型设计
期刊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中就非常讲究注视的规范,对视线的位置和时间都有一定之规,认为目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式。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问起对,视勿移”。这里谈的就是目光的礼仪,教导我们在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看什么地方,我们的视线摆在什么位置。这句话中的“对”是对答的意思。这句话是指当长辈问我们问题,我们在回答、回应时,目光不可以随便地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所以,当长辈跟晚辈讲话
期刊
一个故事——某人在知道地球是圆的之后,就每天走在大街上,反复地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人说,地球是圆的。不久,这个人被强行送到精神病医院。  此人所说的虽然没有错,但如果这些没错的话被过度重复,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碰到永远说着正确的话并且不断重复那些话的人。比如领导对下级、父母对孩子,等等。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没有被送去治疗。  这些人永远说着正确的话,是有原因的。  首先
期刊
张爱玲致胡兰成的信,委婉,决绝,如雪般覆盖爱恨情仇,“杀”人于无形,正是绝交信的最高境界。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平淡得无一字修饰。心痛,如被蜂蜇。爱玲一字一句涂于纸上想必心如刀绞。没有冗长的回忆,没有常见的女人劣根性眼泪的咸味,劈面亮出一把斩情剑,往事戛然而止。一字一句,如冷雨敲窗,虽非夏雨般兜头浇来,但寒意却更入骨髓——让人精神风湿的,正是不动声色的冬雨。无一字指责,却
期刊
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聊的人说一些无聊的话题,让人不厌其烦,如何应对呢?请看一下妙招:  △“这种东西你怎么吃得下去?”  对方问这句话,通常是你嘴里正吃着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把东西慢慢嚼完,咽下去了,然后回答他的话。  A.“很容易,你看,就是这样吃。”(同时你再吃一口示范。)  B.严肃地说:“我想到非洲有那么多人在挨饿,我就有胃口了。”  C.告诉他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原因:“因为可以治
期刊
有件事情困惑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那就是我在性格上,永远有点犹疑与退缩,尤其体现在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总是难以开口,哪怕别人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到我,也让我惴惴不安。在市面上流行的大量成功学著作里,这是典型的没有团队精神、不会与人分担任务的体现,这个小事情,曾经让我产生过挫败感。  直到有一天,读了美国总统华盛顿的一则故事。有一天,美国总统华盛顿对秘书说:“我不太明白,英国很多阶层的男士都可以叫绅士,
期刊
人与人之间往往有着各种距离,这种距离,既有客观的东西,比如身高、长相、出生环境,等等,也有主观的东西,比如性情、所受教育、地位、得到的金钱、赢得的名声,等等。我们可以无限缩短某种距离,却永远无法完全消弥这样的距离。所谓成功人士,不过将自己跟别人的距离变成别人跟自己的距离而已。同样,人与自己也有距离。这里所谓的自己,指的是理想的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人能做的事与想做的事是有距离的。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