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的心理过程。文字巨匠鲁迅先生曾惊叹儿童的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每一次的想象的释放中,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能力的关键是找准最能促发学生想象思维的“想象点”。语文课文为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幻想,提供了无以比拟的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积极开发这些资源。特别是课文中的不少“空白”,为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生长点”,因而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正是他们驰骋想象、纵横思维的过程。
一、补充教材的文字“空白”
文字是文章内容赖以存在的形式。文字表达得清楚与否,好差如何,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然而,有些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就形成了语言文字上的“空白”。特别是一些诗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比如郭沫若的《白鹭》一诗,诗歌蕴含很深,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诗歌无穷的魅力,特别是品读白鹭的“低飞图”。“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白鹭低飞图”给人心无限遐想和美感,白鹭在低低地“飞”,它会“飞”出些什么呢?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黄昏、夕阳、白鹭,美好的色彩,美好的景致。白鹭在低低地飞,它要飞向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回到家乡,看看年自己的儿女”,“环游世界”,“找找自己的儿女,看看他们在不在树林里玩”,“可能还在看河里的鱼”。学生想象得是多么丰富。教学中,学生说出了许多有趣的答案,为“白鹭低飞图”增添了许多情趣。接着,我又让学生对低飞的白鹭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我们多想做一只白鹭,能放飞自己”,“白鹭,我能和你做朋友吗”,“白鹭,你有烦恼吗”。学生与白鹭对话,与白鹭也与自己。在对话中,他们的心飞出了文本,飞出了教室,从心底发出了“我要飞”的呼唤,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样的补白,升华了文本,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补充、扩展故事的情节 “空白”
情节是展开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作者构思炼意、布局谋篇、剪裁取舍、运笔行文的需要,文章往往会省略一些情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补充这些情节。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作品。文中由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情景,追溯到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叙述了三个动人的故事。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炸弹伤在阵地前沿之后,随即宕开一笔省略了受伤到好的一段情节。原文是这样的:“不料敌人的一颗炸彈在您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双拐走路了。”这是一个明显的情节空白,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朝鲜大嫂倒在血泊里,她的伤势如何?她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这样的补充,学生对朝鲜大嫂的品质、对中朝人民的友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些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意犹未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这时,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去扩展故事的情节,在这一升华文本,超越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张扬。
学完《天游峰的扫路人》,让学生抓住文章最一句“三十年后,我再来看你”展开想象,以《三十年后的相见》为题说话、作文。于是,一百多岁的依然乐观、健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在山上的小屋里与“我”聊天的感人场景又跃然纸上。学完《陶罐与铁罐》后,要求要求学生一改课文里赞扬陶罐、批评铁罐为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再编写一篇童话,很快,换一种角度表达的童话就在同学们的想象中又诞生了。
通过想象补充、扩展故事情节,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得更准确。
三、补充人物的心理“空白”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对宏观世界的描写往往能直接表现人物在某种境遇中内心产生的喜怒哀乐,从而显示人物的命运、性格及社会意义。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但由于行文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写出来 ,因此,文中便形成了心理空白。合理利用这空白发挥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凭借。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六匹牲口都好象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这些牲口心里会想些什么?教师设计对牲口内心的想象。这样在牲口的“独白”中,学生不仅受到感动,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崇敬。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当我们读到敌人使用燃烧弹,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已经把他整个儿包住了”的时候,不禁要问: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邱少云是怎么想的呢?是把火扑灭保全个人的生命,还是牺牲自己,保证战斗的胜利呢?由于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因此不能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只能说“我”是怎么想的。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补充他的心理空白,以进一步突出他的意志坚定,严守纪律的可贵精神。
当然,语文课上的想象是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的,学生的想象是在语言世界里产生的。我们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人文情怀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叫姓“语”。当我们带领学生郊游,让学生采上一朵蒲公英,用力一吹,我们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那随风飘去的一颗蒲公英,学生会产生多么丰富而美妙的想象啊!
综上所述,找准“想象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在有好处的,但必须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空白都要想象;(2)引导学生想象,不仅要想象出空白省略内容,还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省去这些内容,以逐步培养他们写作时布局谋篇,驾驭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能力的关键是找准最能促发学生想象思维的“想象点”。语文课文为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幻想,提供了无以比拟的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积极开发这些资源。特别是课文中的不少“空白”,为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些现成的“想象生长点”,因而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正是他们驰骋想象、纵横思维的过程。
一、补充教材的文字“空白”
文字是文章内容赖以存在的形式。文字表达得清楚与否,好差如何,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然而,有些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就形成了语言文字上的“空白”。特别是一些诗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比如郭沫若的《白鹭》一诗,诗歌蕴含很深,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诗歌无穷的魅力,特别是品读白鹭的“低飞图”。“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白鹭低飞图”给人心无限遐想和美感,白鹭在低低地“飞”,它会“飞”出些什么呢?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黄昏、夕阳、白鹭,美好的色彩,美好的景致。白鹭在低低地飞,它要飞向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回到家乡,看看年自己的儿女”,“环游世界”,“找找自己的儿女,看看他们在不在树林里玩”,“可能还在看河里的鱼”。学生想象得是多么丰富。教学中,学生说出了许多有趣的答案,为“白鹭低飞图”增添了许多情趣。接着,我又让学生对低飞的白鹭说说自己的心理话。“我们多想做一只白鹭,能放飞自己”,“白鹭,我能和你做朋友吗”,“白鹭,你有烦恼吗”。学生与白鹭对话,与白鹭也与自己。在对话中,他们的心飞出了文本,飞出了教室,从心底发出了“我要飞”的呼唤,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样的补白,升华了文本,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补充、扩展故事的情节 “空白”
情节是展开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于作者构思炼意、布局谋篇、剪裁取舍、运笔行文的需要,文章往往会省略一些情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补充这些情节。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作品。文中由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情景,追溯到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叙述了三个动人的故事。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炸弹伤在阵地前沿之后,随即宕开一笔省略了受伤到好的一段情节。原文是这样的:“不料敌人的一颗炸彈在您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双拐走路了。”这是一个明显的情节空白,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朝鲜大嫂倒在血泊里,她的伤势如何?她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这样的补充,学生对朝鲜大嫂的品质、对中朝人民的友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些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意犹未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这时,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去扩展故事的情节,在这一升华文本,超越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张扬。
学完《天游峰的扫路人》,让学生抓住文章最一句“三十年后,我再来看你”展开想象,以《三十年后的相见》为题说话、作文。于是,一百多岁的依然乐观、健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在山上的小屋里与“我”聊天的感人场景又跃然纸上。学完《陶罐与铁罐》后,要求要求学生一改课文里赞扬陶罐、批评铁罐为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再编写一篇童话,很快,换一种角度表达的童话就在同学们的想象中又诞生了。
通过想象补充、扩展故事情节,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得更准确。
三、补充人物的心理“空白”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对宏观世界的描写往往能直接表现人物在某种境遇中内心产生的喜怒哀乐,从而显示人物的命运、性格及社会意义。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但由于行文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写出来 ,因此,文中便形成了心理空白。合理利用这空白发挥想象,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凭借。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六匹牲口都好象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这些牲口心里会想些什么?教师设计对牲口内心的想象。这样在牲口的“独白”中,学生不仅受到感动,更有对革命事业的崇敬。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当我们读到敌人使用燃烧弹,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已经把他整个儿包住了”的时候,不禁要问: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邱少云是怎么想的呢?是把火扑灭保全个人的生命,还是牺牲自己,保证战斗的胜利呢?由于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因此不能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只能说“我”是怎么想的。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补充他的心理空白,以进一步突出他的意志坚定,严守纪律的可贵精神。
当然,语文课上的想象是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的,学生的想象是在语言世界里产生的。我们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要将想象力的开发、人文情怀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语文课程才叫姓“语”。当我们带领学生郊游,让学生采上一朵蒲公英,用力一吹,我们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那随风飘去的一颗蒲公英,学生会产生多么丰富而美妙的想象啊!
综上所述,找准“想象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在有好处的,但必须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空白都要想象;(2)引导学生想象,不仅要想象出空白省略内容,还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省去这些内容,以逐步培养他们写作时布局谋篇,驾驭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