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每年总有几段时间会获得全世界的关注,比如红土地上的法国网球公开赛,比如环法自行车赛,再比如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
如果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环法自行车大赛既是专业人士的盛事,戛纳电影节则更像是专业人士的聚会,主要是给制片人、片商、导演等提供交流机会。当然这也是媒体的一场盛宴,我看国内的媒体报道本届戛纳时说是没有什么一枝独秀的电影,奖项被不同的电影瓜分了。其实这并非偶然,戛纳电影节评奖并非评委一一为所有奖项投票,而是评委会主席与各个评委一起选出他们觉得好的那些片子,再把奖项分给这些影片,得了金棕榈的电影,哪怕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非常出色,影后也不会选她,而是会颁布给另一个女演员。比如这次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星图》的女主角朱利安·摩尔,其实另外几位获奖呼声很高的女主角绝不逊色,所以在我看来,这其实算是给《星图》颁奖。这个评审规则看起来像是不合理的“黑箱操作”,官方也绝不会承认流程是这样的,但这其实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而且要我说,这并非表面看来那么不合理,虽然看似“程序正义”受到了损害,赢得的却是“实质正义”——毕竟,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不一样,戛纳本身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多样性,获奖的电影才有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以这种方式让更多好电影得到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评审方式会出现不公正,但戛纳历届的评选还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评委会主席的影响,那就根本不是靠评选形式的正义能够左右的了,当然这也和主席在电影界的地位息息相关。本届的评委会主席加拿大导演简·坎皮恩是多年以来少见的女性主席,有些人就预测这一届会有不少女性导演获奖乃至爆冷,但坎皮恩在影坛没有那么“牛气”,虽然她是靠戛纳发家的(短片和长片的最佳影片奖她都得过),可在戛纳她还是得小心翼翼。
不过戛纳的口味大家都不算陌生,这次捧走“金棕榈”的土耳其导演锡兰,他的电影关注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样的电影正是戛纳的菜,所以本次电影节第三天,这部电影放映之后,所有人就都说,这个电影太“金棕榈”了,果不其然,最后它获得了大奖。去年的《阿黛尔的生活》其实也是如此,要我说,就电影艺术上来说,同一届的波兰斯基新片《裘皮中的维纳斯》更为优异,但“金棕榈”肯定不会给它。这里面固然有审美的因素,也有戛纳对人文关怀和新人新作的提携与奖掖吧。
当然,戛纳除了关注新人新作,也有对“老人”的致敬。这次的评委会奖被两部电影分享,一部是生于1989年的加拿大年轻导演多兰的《妈咪》,另一部则是“新浪潮”的“老帅”戈达尔的《再见语言》。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会很惊讶地疑问或者感叹:原来戈达尔还活着?!如果他们看过这部影片,就会发现戈达尔真是人老心不老,这次还玩起了3D电影,当然,这又是反讽,他只是拿了两部佳能的5D MARK II照相机(也可以摄像)就拍出了这么一部3D电影。电影还是戈达尔的老风格,片中使用或者引用了赫拉克利特、德里达等几十位思想家的作品。令人目眩的破碎LOW-FI影像,怪异的音响效果,看起来比年轻人还要炫酷,回头想想,处理的又确实是人和自然、语言与隐喻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拉丁区小影院门口碰到的那些电影学院的年轻学生,他们正在电影院门口拍摄一个场景,用的就是同样物美价廉的佳能5D MARK II。这些小影院你时常能碰到另一位“新浪潮”主将瓦尔达,或者像弗朗索瓦·于连这样的知名学者——人们爱电影,人们拍电影,人们看电影,这就是法国,可能这也是法国电影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如果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环法自行车大赛既是专业人士的盛事,戛纳电影节则更像是专业人士的聚会,主要是给制片人、片商、导演等提供交流机会。当然这也是媒体的一场盛宴,我看国内的媒体报道本届戛纳时说是没有什么一枝独秀的电影,奖项被不同的电影瓜分了。其实这并非偶然,戛纳电影节评奖并非评委一一为所有奖项投票,而是评委会主席与各个评委一起选出他们觉得好的那些片子,再把奖项分给这些影片,得了金棕榈的电影,哪怕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非常出色,影后也不会选她,而是会颁布给另一个女演员。比如这次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星图》的女主角朱利安·摩尔,其实另外几位获奖呼声很高的女主角绝不逊色,所以在我看来,这其实算是给《星图》颁奖。这个评审规则看起来像是不合理的“黑箱操作”,官方也绝不会承认流程是这样的,但这其实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而且要我说,这并非表面看来那么不合理,虽然看似“程序正义”受到了损害,赢得的却是“实质正义”——毕竟,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不一样,戛纳本身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多样性,获奖的电影才有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以这种方式让更多好电影得到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评审方式会出现不公正,但戛纳历届的评选还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评委会主席的影响,那就根本不是靠评选形式的正义能够左右的了,当然这也和主席在电影界的地位息息相关。本届的评委会主席加拿大导演简·坎皮恩是多年以来少见的女性主席,有些人就预测这一届会有不少女性导演获奖乃至爆冷,但坎皮恩在影坛没有那么“牛气”,虽然她是靠戛纳发家的(短片和长片的最佳影片奖她都得过),可在戛纳她还是得小心翼翼。
不过戛纳的口味大家都不算陌生,这次捧走“金棕榈”的土耳其导演锡兰,他的电影关注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样的电影正是戛纳的菜,所以本次电影节第三天,这部电影放映之后,所有人就都说,这个电影太“金棕榈”了,果不其然,最后它获得了大奖。去年的《阿黛尔的生活》其实也是如此,要我说,就电影艺术上来说,同一届的波兰斯基新片《裘皮中的维纳斯》更为优异,但“金棕榈”肯定不会给它。这里面固然有审美的因素,也有戛纳对人文关怀和新人新作的提携与奖掖吧。
当然,戛纳除了关注新人新作,也有对“老人”的致敬。这次的评委会奖被两部电影分享,一部是生于1989年的加拿大年轻导演多兰的《妈咪》,另一部则是“新浪潮”的“老帅”戈达尔的《再见语言》。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会很惊讶地疑问或者感叹:原来戈达尔还活着?!如果他们看过这部影片,就会发现戈达尔真是人老心不老,这次还玩起了3D电影,当然,这又是反讽,他只是拿了两部佳能的5D MARK II照相机(也可以摄像)就拍出了这么一部3D电影。电影还是戈达尔的老风格,片中使用或者引用了赫拉克利特、德里达等几十位思想家的作品。令人目眩的破碎LOW-FI影像,怪异的音响效果,看起来比年轻人还要炫酷,回头想想,处理的又确实是人和自然、语言与隐喻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不禁想起前些天在拉丁区小影院门口碰到的那些电影学院的年轻学生,他们正在电影院门口拍摄一个场景,用的就是同样物美价廉的佳能5D MARK II。这些小影院你时常能碰到另一位“新浪潮”主将瓦尔达,或者像弗朗索瓦·于连这样的知名学者——人们爱电影,人们拍电影,人们看电影,这就是法国,可能这也是法国电影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