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上需要的不再是教师一味的“独白”,而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其根本途径便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或生生间的合作。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展开优质持续的对话活动,便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平等尊重; 唤醒需求; 回归本真; 持续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11-001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也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更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重任。其对话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平等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
一、平等尊重,保护对话热情
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和信任学生。”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创设情境,唤醒对话需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应当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逐步获取未知的经验。当前,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经验、教学过程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等直接有关。新课程强调在内容上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教师要能“活化”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要求老师多种境界探究教材、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多种渠道开发教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整合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对话平台便自然构筑成功。学生有话可说岂能不说?如一位老师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从小说集《呐喊》书名“呐喊”一词导入,紧扣“悲哀——隔绝——希望”这一主线,在“隔”字上做文章,引领学生反复咀嚼文本,生成独特发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老师妙语连珠,课堂对话精彩迭出,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亮点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激起课堂的波澜,激发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
三、精设疑问,激发对话欲望
语文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对话行为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者,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出具备“可对话性的”问题,是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调查、查阅、观察、访问、查询、论证、收集信息、考察……在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出最大潜能。在学习新知后,老师只要抓住参与时机,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对话欲望。正是由于教师的敢于放手,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思维活跃,于是在充分参与的自主活动中发现并归纳出了结论,而且结论还在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孩子们就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这时候,铿锵有力的对话就开始了。
四、回归本真,引领对话实践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对话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自由阅读中放飞他们心灵的翅膀,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坚持语文教学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专家认为“智慧出于手尖上”。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设计、测量、实验、探究,去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让学生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浪未平一浪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他们自主分工,自主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展示、汇报、交流、碰撞、评价、反思中,达成共识。在教学新知时,让学生去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动一动、议一议,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去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并感悟相应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如有位教师在教《祝福》这篇小说时,以“祥林嫂没有春天”切入课文,同时让学生给祥林嫂算一笔收支账。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通过认真阅读、计算、思考、争辩,最后归结了文章的中心: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下,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是不会有春天的。由于选准了这样的突破口,教者没有就事论事地去肢解课文,大谈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所谓学习权,是指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每一个人的智慧以及所在集体的智慧的权利”。这里面的每一点都离不开“对话”。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对话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优化课堂对话的方式,想法设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活动。
关键词:平等尊重; 唤醒需求; 回归本真; 持续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11-001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也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更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中的对话,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重任。其对话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平等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
一、平等尊重,保护对话热情
爱默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和信任学生。”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创设情境,唤醒对话需求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应当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逐步获取未知的经验。当前,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经验、教学过程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等直接有关。新课程强调在内容上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教师要能“活化”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要求老师多种境界探究教材、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多种渠道开发教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整合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对话平台便自然构筑成功。学生有话可说岂能不说?如一位老师执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从小说集《呐喊》书名“呐喊”一词导入,紧扣“悲哀——隔绝——希望”这一主线,在“隔”字上做文章,引领学生反复咀嚼文本,生成独特发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老师妙语连珠,课堂对话精彩迭出,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亮点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激起课堂的波澜,激发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
三、精设疑问,激发对话欲望
语文教学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它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对话行为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者,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出具备“可对话性的”问题,是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要关注的首要问题。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调查、查阅、观察、访问、查询、论证、收集信息、考察……在这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出最大潜能。在学习新知后,老师只要抓住参与时机,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可激发学生积极的对话欲望。正是由于教师的敢于放手,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思维活跃,于是在充分参与的自主活动中发现并归纳出了结论,而且结论还在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孩子们就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这时候,铿锵有力的对话就开始了。
四、回归本真,引领对话实践
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对话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自由阅读中放飞他们心灵的翅膀,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坚持语文教学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专家认为“智慧出于手尖上”。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设计、测量、实验、探究,去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让学生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浪未平一浪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他们自主分工,自主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展示、汇报、交流、碰撞、评价、反思中,达成共识。在教学新知时,让学生去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动一动、议一议,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去理解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并感悟相应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如有位教师在教《祝福》这篇小说时,以“祥林嫂没有春天”切入课文,同时让学生给祥林嫂算一笔收支账。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通过认真阅读、计算、思考、争辩,最后归结了文章的中心: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下,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是不会有春天的。由于选准了这样的突破口,教者没有就事论事地去肢解课文,大谈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个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所谓学习权,是指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每一个人的智慧以及所在集体的智慧的权利”。这里面的每一点都离不开“对话”。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对话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优化课堂对话的方式,想法设法激发学生持续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