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制教育是当今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大学生是社会的主体,是未来国家的创建者,所以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有关法律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教育本身入手,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当代社会的法律人。
【关键词】:法律意识 现状 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强。然而,要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依旧是任重而道远,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从教育抓起。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对一些问题属于一知半解,虽然懂法却不知道如何用法,或者有时候还会忽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它们只是一些摆设,更甚者采取高科技犯罪,种种问题,种种现状,都显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着问题。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
一些日子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与多样化发展。从发生在高校里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等等。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单一,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罪,大学生犯罪的侵害对象多数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因此,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二、法律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作为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为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减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改变我们民族多年来形成的轻视法律的心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法制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
三、法律意识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与高校的法制教育有着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学校是受教育的地方,但是当前不少中学为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往往把教育好的学生视为学校的资本,当作重点培育对象,很少有时间学习法律知识,放松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这些高考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老师与家长的约束,很容易违法犯罪;其次,高校法律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的课程安排,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是一种形式上承认法律意识教育的存在,而在实践或教学活动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对于法律基础的教育,只是敷衍了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让没有任何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来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在源头处已经出现问题了,更别说以后的过程了;最后,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目标过低,在21世纪的课堂上,仍然能看到上个世纪法律意识教育目标的身影。现在高校的法律课堂上,依然是仅侧重法律条文的机械式讲解,不注重法制观念和法治思想的培养,作为中国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如果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还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运用以前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其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会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法律意識教育并不是对法律知识的照本宣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离不开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如果以法治国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的支持,依法治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多重特点
(一)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而体现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层次性,从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识。除此之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专业的不同也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些文科性质的专业,特别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律意识教育的课程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对于一些理科性质的专业,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文科与理科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是的差异,从而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着层次性。
(二)矛盾性
矛盾性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又一重要特征,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年少气盛的阶段,认为自己已经成年,需要社会的认同,并且希望尽展心中理想,希望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当中,正因为心中的理想,使得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现象表示愤慨,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不仅没有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问题严重或者使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一定要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的想法,真正帮助到他们。
(三)发展性
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他们正处于成熟与完善阶段,法律意识也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时期。所以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与方法,采用务实的态度与切实的措施来推动法制教育的发展。
五、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着手点与原则
(一)法制教育的着眼点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需要从教育入手,首先,建立长期的,具有延续性的,相对独立的法律意识教育机制,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再者,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授课手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其次,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法律知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不再是口头上的知识,走出课堂,让案例说话,同时构建高效,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其法律素养,不单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义务,法律意识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除此之外,国家方面要树立全方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部要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方法与途径,使得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则应该力所能及地为高校排忧解难,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二)法律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说到法律意识教育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先列,不断更新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面对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建立多样化的法律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勇于改变;实践原则,就是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必须从中国法制建设实践出发,从实事出发,不能仅限于口头法律,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分析评价社会法律现象,促使大学生有效参加社会法治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系统性原则,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既有基础性内容,又有实用性内容,同时进行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互动联网教育,共同关注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针对性原则,法律意识教育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帮助大学生走出法律知识的误区,及时解决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另外,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要求,把握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体现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了依法治国政策的施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将来的建设者,是法制教育的普及者,所以说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具体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法律问题,分析法律问题以及指导自身能力,不断增强法律知识,进而带动全社会法律教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庚全,马爱民. 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J]. 思想教育研究,2012
【2】 刘红洪. 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杨莉, 叶文明.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统计教育, 2006(9):63-64.
作者简介:路晓芳(1996-),女,河北邯郸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武玉玲。
【关键词】:法律意识 现状 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强。然而,要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依旧是任重而道远,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宏伟目标,必须要从教育抓起。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对一些问题属于一知半解,虽然懂法却不知道如何用法,或者有时候还会忽视法律的作用,认为它们只是一些摆设,更甚者采取高科技犯罪,种种问题,种种现状,都显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着问题。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多
一些日子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与多样化发展。从发生在高校里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等等。当代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单一,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罪,大学生犯罪的侵害对象多数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因此,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二、法律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作为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为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减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改变我们民族多年来形成的轻视法律的心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法制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从事生产和生活,一切活动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
三、法律意识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与高校的法制教育有着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学校是受教育的地方,但是当前不少中学为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往往把教育好的学生视为学校的资本,当作重点培育对象,很少有时间学习法律知识,放松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这些高考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老师与家长的约束,很容易违法犯罪;其次,高校法律意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的课程安排,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是一种形式上承认法律意识教育的存在,而在实践或教学活动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对于法律基础的教育,只是敷衍了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让没有任何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来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在源头处已经出现问题了,更别说以后的过程了;最后,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目标过低,在21世纪的课堂上,仍然能看到上个世纪法律意识教育目标的身影。现在高校的法律课堂上,依然是仅侧重法律条文的机械式讲解,不注重法制观念和法治思想的培养,作为中国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如果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还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运用以前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其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会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法律意識教育并不是对法律知识的照本宣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离不开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如果以法治国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的支持,依法治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多重特点
(一)层次性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而体现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层次性,从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识。除此之外,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专业的不同也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些文科性质的专业,特别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律意识教育的课程时间相对较长,但是对于一些理科性质的专业,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决定了文科与理科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是的差异,从而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着层次性。
(二)矛盾性
矛盾性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又一重要特征,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年少气盛的阶段,认为自己已经成年,需要社会的认同,并且希望尽展心中理想,希望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当中,正因为心中的理想,使得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现象表示愤慨,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不仅没有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反而使得问题严重或者使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一定要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的想法,真正帮助到他们。
(三)发展性
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他们正处于成熟与完善阶段,法律意识也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时期。所以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与方法,采用务实的态度与切实的措施来推动法制教育的发展。
五、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着手点与原则
(一)法制教育的着眼点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需要从教育入手,首先,建立长期的,具有延续性的,相对独立的法律意识教育机制,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再者,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的授课手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其次,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法律知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不再是口头上的知识,走出课堂,让案例说话,同时构建高效,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其法律素养,不单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义务,法律意识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除此之外,国家方面要树立全方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内容,教育部要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方法与途径,使得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则应该力所能及地为高校排忧解难,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二)法律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说到法律意识教育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先列,不断更新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面对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建立多样化的法律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勇于改变;实践原则,就是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必须从中国法制建设实践出发,从实事出发,不能仅限于口头法律,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分析评价社会法律现象,促使大学生有效参加社会法治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系统性原则,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既有基础性内容,又有实用性内容,同时进行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互动联网教育,共同关注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针对性原则,法律意识教育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帮助大学生走出法律知识的误区,及时解决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另外,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要求,把握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体现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了依法治国政策的施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将来的建设者,是法制教育的普及者,所以说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具体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法律问题,分析法律问题以及指导自身能力,不断增强法律知识,进而带动全社会法律教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庚全,马爱民. 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J]. 思想教育研究,2012
【2】 刘红洪. 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杨莉, 叶文明.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统计教育, 2006(9):63-64.
作者简介:路晓芳(1996-),女,河北邯郸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武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