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让你更精彩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优质课堂下的语文学习中,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小组共学不能从一而论,而应该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有序、有效的学习。
  一、想学——依靠学生合作的学习自主
  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与同学一起读课,一起做作业,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合作基础。在语文优质课堂中,学习的先行者“预习检测”就为学生的课堂中的合作做好了准备,为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首先需要学生本身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1.兴趣为主
  兴趣是开门锁。对于语文的学习和热爱,必须过好兴趣关。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初期接触中,不要让他感到难了,要让他感到有趣;不要让他感到涩了,要让他感到有乐。因此笔者在设计预习检测的时候尽量安排有意思的问题,唯有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例如:在学习了《桂林山水》《趵突泉》等课文之后,笔者让各学习小组了解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收集有关这些名胜古迹的图片和文字,举办了“我们的足迹”绘画展。学生在活动之前就饶有兴致地进行分工,在课堂的合作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很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2.方法为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提取信息、做出推理,概括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持续思考。例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在合作之前,笔者请组长先跟小组成员分享这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找关键词、找标点也是一个好办法。笔者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提出这样经过提炼总结的心得,甚感欣慰。
  二、能学——基于学生合作的学习准备
  能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小组共学的形式达成预期的预习检测中的学习目标。小组共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1.抛锚思辨,贯彻始终
  所谓抛锚思辨,指的是设置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思辨主题与表达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己亲历学习过程就是首要策略。简单地说,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自己在说,教师绝不插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基本都是自己在做,教师也做到充分放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用从旁帮扶代劳……一位教师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她提出为什么小男孩要将小鱼儿扔进海里?他救不了所有的鱼,为何还如此坚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听到有的学生说,他是一时好奇在玩一种游戏,而大部分学生认为他是在执着地执行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个生命!生命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这应当是作者表达的目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争辩、论证是如此宝贵。
  2.素材支援
  “来自于学生的素材,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动他的心弦。”笔者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笔者在设计预习检测作业时一般会设计比较开放的问题,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一位青年教师在设计《草虫的村落》时,她设计了两项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观看美国影片《虫虫的危机》;提前一周观察小虫的世界,把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适当记录下来。学生在交流预习检测时,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三、会学——立足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
  会学,学生能立足于合作,并且通过小组学习全员参与,共同的情感体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小组共学时应注意以下幾点:
  1.目标定位要降低
  学习过程中,切莫随意拔高教学目标,高要求会扼杀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设计预习检测时,笔者尽量把目标降低,设计了①初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是以谁的什么事为主线索?②根据主线索思考:“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先游到了笔者的心里”是什么意思?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笔者把问题拆分开来,学生能解决一个是一个,目标降低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条理地展开思考。
  2.教师指导姿态要低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要做一个引导者,一个帮扶者。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初读课文后理解“找碴儿”,教师放低姿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生词的理解。教师的低姿态,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谦卑心态,也是相信学生的一种表现。语文教学不是单线传输,也不是被动听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愉悦的过程。
  四、乐学——关注学生合作的学习体验
  学生之所以喜欢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学生喜欢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程闻老师在教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经典名句时,不是要学生把“绿”字当作炼字的最高境界来崇拜,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一动这个“绿”字。结果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学生想出了十几个词语,并能言之有理: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字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则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新颖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见解,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课堂容量。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独立探索,小学生会喜欢上语文,教学相长,学生变化了,反过来又会推动教师的变化,语文课堂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学生喜欢伙伴游戏
  无论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学生的游戏精神。笔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设计了辩论的环节。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内开展了小型的辩论会。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教师教学《小儿垂钓》和《池上》,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以小组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小组共学”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与审美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作者单位:红安县龙泉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导,高校结合自身清况制定的内部会计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间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成效显著,但如何提高国有企业改革的效率,建立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公
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即分组学习或者全班研讨;还包括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其终极目的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
诗歌通常以凝练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意境。教学中,学生仅仅会读、会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其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  一、读通诗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精彩的导入会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冲动。此时,教师应顺势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先配乐播放杭州西湖春天美景的视频。青草依依、鸟唱虫鸣激发
犬急性出血性肠胃炎,临床表现以突然发病、呕吐、出血性腹泻为主要特征。1病因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清楚。与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内毒性休克、变态反应等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梭状
以山西阳泉地区峰峰组灰岩、白云岩、角砾岩、石膏岩为例,通过常温常压溶蚀实验对比不同类型岩石的溶蚀特征,发现碳酸盐岩的成分和结构是影响溶蚀指标的重要因素。不溶物含量
煤的孔隙率是表征储层瓦斯富集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矿区煤层气资源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煤孔隙率测定方法,分析了煤的结构对孔隙率测定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
今年秋季开学,学校安排我教授一年级《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一开始我是不太乐意的。教授这样一门师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甚至不了解的课程,感觉挺没有存在感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带着满脸微笑走进了教室,一群孩子像鸟儿一样,“扑棱棱”地向我“飞”了过来。刚刚步入一年级的他们,对老师还没有敬畏感,他们围在我的身边,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我,有的忙着向我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急于告诉我他的新鲜事……一个眼睛大大的,扎
一、悟本——从宽泛到内涵  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都叫“核心素养”?这样宽泛的解释会导致教育目标不明,我们需要从内涵建构概念,明确方向。  1.核心素养  素养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  核心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  国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