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在哪里,狙击手的准星就在哪里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狙击手实弹射击训练 贺善文 摄

  “风向东南,风速3米每秒,其余参数不变!”
  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士官郭九江屏息凝气,吐掉嘴角叼着的茅草,食指轻轻伸向扳机……调整呼吸、预压、击发!子弹脱膛而出,600米外作为模拟“敌指挥官”的稻草人被爆头。瞬间,填充在稻草人头部的“血浆”喷溅四射。
  这是一场实战背景下的狙击手考核,经过24小时的连续作业,体力消耗殆尽。又在瑟瑟寒风中埋伏整整3小时,在无目标提示、无给定范围条件下和观察手一同搜寻目标。

稳——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训练


  本来应该热火朝天的训练场,这天却静得出奇。
  “停!”担任总教员的侦察营营长徐忠海浑厚的口令打破训练场的寂静,受训队员纷纷从地上爬起来,动作一个比一个僵硬。
  “刚刚我们训练的是卧姿无依托据枪,时间不长,从8点开始的。”徐忠海介绍起当前的训练课目,脸上不经意间露出一丝自豪感。
  抬手看表,现在已经是上午十点半。“莫不成,他们已经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趴了两个半小时?”笔者惊讶得嘴张得老大,忍不住又回头看看刚刚从地上爬起来、轻轻活动关节的8名狙击手。
  “开始训练!”又是一声浑厚的口令,只见狙击手们迅速卧倒、出枪、瞄准,动作一气呵成,就是这样看起来简单的动作,他们反复练了上万次,才做到每个动作的标准不假思索。
“穿米粒”训练 谢金航 摄

  “今天上午的训练只有这一个科目,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徐忠海说着,拿出他的狙击枪递给笔者,“试试?”
  接过枪,第一反应是——沉。卧倒、出枪、瞄准,模仿刚刚看到狙击手们的动作,笔者却只能做出又慢又笨拙的动作。卧姿据枪才几分钟,就双手麻木、后背僵硬,两个肘关节疼痛难忍。“在执行远距离狙杀目标的任务时,卧姿据枪是最稳定的射击姿势,也是执行各种任务时最常用的。”徐忠海介绍,要想达到稳定的射击水平,据枪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日常训练中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动作训练和长时间定形定位训练,才能实现战场上保持最稳定的射击动作。

准——穿米粒练就的火眼金睛


  狙击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也是用米粒“喂”出来的。“穿米粒”训练是狙击手训练中的辅助训练。每天两个小时的“穿米粒”训练,要将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米粒用绣花针穿透。
  狙击手集训队里,王昱松是一名后起之秀。在連队训练时,他靠着过硬的体能素质成为连队的佼佼者,步枪射击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无论有多少人劝他,他始终就是改不掉毛毛躁躁的性格。
  刚进集训队的时候,王昱松在体能摸底中顺利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却在狙击枪射击中打了个倒数第一。
  “我们这是狙击手集训队,不是体能尖子集训队。”“光靠体能是不能达到目标的!”还没走下考核场,战友们的风言风语就传进自己的耳朵,王昱松心里别提有多难受。
  “既然进了集训队,就不能轻言放弃!”王昱松告诫自己,想打好狙击枪,就一定要学会沉下心来。他跟炊事班的班长软磨硬泡地要回来一小袋米粒,装进衣服口袋里,把大头针插进帽檐,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练习穿米粒。
  穿米粒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力度和准确性的极大考验。力度小了穿不透,力度大了米粒又会碎掉。只要针尖有一点偏差,米粒就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裂开。在无数次失败、手上被扎出密密麻麻的针孔后,他终于总结出正确的手法——用针头在米粒上慢慢旋转,一点一点钻出一个贯穿米粒的小孔。
  穿米粒练的不仅仅是狙击手的耐力和定力,更有助于练就火眼金睛的穿透力和瞄准的精准度。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王昱松用米粒穿成了8条“项链”,射击成绩也很快上来了。

狠——不仅要对敌人狠,也要对自己毫不留情


  “狙击手的枪不能不见血。”这是曾经担任该旅狙击手集训教头的康英剑在2014年哥伦比亚狙击学校参训时学到最深刻的一句话。当时教员经常在就餐时间播放爆炸现场、伤者救护的血腥场面。教官还在套上制服的木偶靶里塞满血浆袋。这就是要让狙击手在训练中,适应击毙目标时的血腥场面。
  一次狙击手考核中,谢金卫被康英剑判定不及格。“风速4.5米,湿度还这么大,命中目标头部。这怎么就不及格了?”谢金卫一脸不服。
  “忘了自己被吓得都不会动弹了?”康英剑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判定结果。原来谢金卫在射击瞬间,在目镜中看到木偶靶上“血肉模糊”,满地鲜血,一时间愣了神,没能及时从狙击阵地上转移。
  “战场上你把目标击毙就结束了吗?”康英剑指着被打爆的血浆袋,“如果这是敌人的头,你还敢打吗?”
  狙击手在执行任务时经常深入敌后,射击时的一秒钟迟疑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无法全身而退。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如果说射击训练是教会狙击手如何命中目标,隐蔽和伪装训练就是教会狙击手如何避免成为被狙击的目标。
  “隐蔽和伪装,练的也是一个狠劲儿。”徐忠海指着正在构筑狙击阵地的郭九江,“深入敌后时,可能一个细微的动作就会暴露。”
  一场实兵演习,“敌”派出两名精英狙击手,他们隐藏于深山之中,隐蔽蚕食“红军”关键指挥员和重要设施,在无声无息中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狙击手们的“摞弹壳”比赛 谢金航 摄

  郭九江带着自己的观察手,钻到一个水塘里潜伏起来,那时正值盛夏,蚊虫肆虐。郭九江静静地趴在水坑里一动不动, 从清晨一直潜伏到傍晚,一只青蛙也在他腿上趴了一下午。
  突然,“敌人”从掩体里钻出来透风,郭九江抓住机会,果断击发,“砰!砰!”,两声枪响,2名“敌”狙击手被“爆头”,“红军”士气大振,一举扭转战局。
  演习结束后,郭九江的手脚被蚊虫叮咬后肿得像馒头,皮肤被水泡得发白。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这群可爱的狙击手身上,狙击枪显得格外闪亮。
  敌人在哪里,狙击手的准星就瞄准哪里!
其他文献
长剑列阵、发射架下,先锋营官兵庄严宣誓  西北大漠,某发射阵地。  “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数枚导弹腾空而起,直入云霄,在广袤天宇留下道道飞虹。  不久前,火箭军某旅先锋营又一次出色完成演习发射任务。  这样的砺剑景象,对先锋营官兵来说习以为常。自组建20多年来,这支冲锋在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的“神剑铁拳”,在一茬茬官兵的接续拼搏下,圆满完成37项重大战备演训任务,6次立功,43次受到全国、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重温《雷锋日记》具有深远的意义。  《雷锋日记》是雷锋思想和精神的载体。续写《雷锋日记》的新篇章,不仅能从个人的高度真实记下时代前进的步履,还能充分彰显日记文化的巨大价值,让我们长智慧,越来越聪明。一  已故大学问家于光远生前在写给青年研究工作者的一篇文章中说及他的“学聪明日记”。那是在1939年夏天,他到革命根据地
期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改革开放之于学雷锋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情景。  改革开放40年,学雷锋活动是在世情、国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开放既给学雷锋活动注入巨大活力,也使这一活动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开创的学雷锋活动光荣传统,结合新时期创新学雷锋活动内容与载体;
期刊
一路艰辛,一路放歌。《雷锋》杂志从一个初生的婴儿,迎来了4周岁生日。  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又到哪里去?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转型发展,2019年7月6日至8日,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带领各部门负责人和上海、山东、江苏工作部领导以及特邀代表30余人,相约党的诞生地上海,启动一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难忘之旅。故事会上,感受上海的雷锋情怀  作为会议的一项安排,7月7日上午,与会代表与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500
期刊
十三届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为康殿英会长(右三)颁发孝贤证书、奖杯及牌匾  有人说他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驰骋前行;也有人说他是一头在文化沃野上默默耕耘,在创新中奉献、在奉献中创新的老黄牛;还有人说“老康是保定的活雷锋。”  康殿英——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普通党员,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初心奏响一曲曲壮美的奉献之歌。创事兴业,静水深流此心坚  “我从青少年时代
期刊
这次到红旗渠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我感触颇深。一是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十万林县儿女开山劈石修建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引来生命之水。若没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境界,也就不会有今天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二是工匠精神,百年传承。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每条渠的负责人名字,工匠精神则是祖祖辈辈、每家每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大局精神,团结协作。无论是杨贵还是红旗渠人,他们都放弃了小我,成
期刊
林俊德报告试验任务情况  深夜,月光如水,星斗满天。  寂静中,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在房间里缓缓流淌——  “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  细细倾听,博士钟方华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流淌——他手机里播放的这段录音,是恩师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一晚留给学生的遗言。  163个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共和国院士生命最后一刻的述职。  102秒——这
期刊
米广军在训练中  一名18岁青年的能量有多大?  入伍1年,成长为义务兵特战队员,斩获总队特勤排比武单项第一,荣立三等功1次。  一名20岁士兵的作为有多大?  成为特战队员4年,所在特战小队被总队评为“最佳战斗集体”,圆满完成大项临时任务30多次,当选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从一心成为英雄的逐梦少年,到沉稳老练、肩负重任的特战尖兵,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特战队员米广军在军营这个大熔炉、
期刊
在南京老城南,一提起陈福云,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名气大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讲诚信,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二是他爱军拥军,家中连续23年接待解放军野外驻训,人称“金牌老房东”。有人粗略统计,在他家住过、吃过、聊过的官兵达6000多人,其中将官、校官有200多人。这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找不到第二家。所以,又有人称他家为“拥军第一家”。  能称得上“金牌老房东”和“拥军第一家”可不是那么简单。陈福云是南京
期刊
张超首次驾驶歼15战机准备起飞  仲秋时节,渤海湾畔某机场,多批次歼-15舰载战斗机频繁起飞,在海天之间展开多课目战术训练。这是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舰载机部队运用“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烈士先进事迹,激发官兵练兵热情的一个镜头。  学习讨论热烈中带着沉思,练兵备战繁忙中充满动力。近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连日来,该部坚持走在前列、标准更高,以“学张超事迹、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