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吸收和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全面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以文化为研究重点,排斥实证主义,批判工具理性和意识形态“常识化”,从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方面全面批判大众文化,试图用美学来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类的异化,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自由的束缚,最终促成人类的“解放”。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思想丰富,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上卓有建树。当前,我国面临深化改革,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能否对我国改革提出有意义的指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方法论特征;异化;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丰富,影响深远。该学派主要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成员组成,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带领下,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当代西方思想潮流中独具特色,大放异彩。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吸收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等优秀理论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与激烈批判。
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方法论特征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兴起和繁荣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引发的危机密切相关。在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系列矛盾再次爆发出来,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劳资矛盾、民族危机、环境压力、和平危机、精神丧失等等社会矛盾频发,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在此情形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者深入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试图通过改良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良性发展。正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深入批判,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思想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纵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其方法论具有了以下几大特征:
(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由孔德开创,后经涂尔干、芝加哥学派大力推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主流位置。实证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结构、运行规律、功能以及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最为核心的就是“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实证研究的引入让社会科学研究焕发出活力,让社会科学研究更加規范,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加科學。然而,采用实证主义方法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一样具有种种不足和缺陷,常常受到提倡反实证主义等其他研究方法学者的批判。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就是其中之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提出任何社会事实皆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一味强调实证主义研究,试图把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研究社会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盲目祟拜那种单纯地记录下来的东西。”,“对作为整体的社会进行理论反思不可能德过经验的发现来实现。”“只用科学语言去思考和讲话是天真而又狭隘的”。(霍克海默,1937)所以,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深刻批判,甚至否定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认为实证研究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否定了人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影响。
(二)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指出,自启蒙运动以来,力图解放人类、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性逐渐演变为工具理性,使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重新奴役着人类。以技术为基础的工具理性使人成为技术的支配物,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法兰克福学派挖掘和批判限制人类自由的种种因素,试图恢复“理性”的真实含义和作用,重新建立“启蒙”社会。
(三)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
在一个以效率为标尺的社会里,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片面追求效率,忽视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因而,片面追求效率难以促进社会的真正进步,满足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自由,马尔库塞(1961)提出“必要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试图探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可能。“必要的压抑”是物质生活不足时社会对人需求的压抑,“额外的压抑”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强加给人们的不必要的压抑。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必要的压抑”失去了生存空间。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却使人们遭受了更为全面的“额外的压抑”。
(四)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批判工具理性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逐渐走向理性,新兴资产阶级运用理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工业革命之后,理性逐渐发展成为工具理性,带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却并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人们放弃了任何对意义的探求。他们用公式替代概念,用规则和概率替代原因和动机。”(霍克海默、阿多诺,1947)工具理性追求效率,追求事物的最大效用,无视情感和价值,把目的置于效率之下,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认为,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技术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辩解,制造虚假繁荣,掩盖社会危机。同时,技术压抑“爱欲”,满足人的“虚假需求”,却难以满足人的“真正需求”。人的“真正需求”是一种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工具理性不仅难以满足人的“真正需求”,反而压抑着人“真正需求”的满足。“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代用品。在这样的‘单向度’社会里,必然产生‘单向度的人’,这样完全失去了主体性,堕落为顺从的工具。”(马尔库塞,1964)
(五)文化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研究的重心
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中,文化是其研究的重点,大众文化是研究的核心。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常被人乐道的是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级文化是精英阶层维护特权和排斥弱势阶层的工具,大众文化是“统治阶层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法兰克福学派吸收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标准化、欺骗性和控制性的特点,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青少年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同,具有反抗性,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把解放的目标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大众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受价值规律统摄,其重要的不再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已经完全沦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说起文化工业的典型文化产品时,我们不再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是彻头彻尾的商品。”(阿多诺,1947)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活被商品化,整个文化被商品化,社会中的个体不无受到文化工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工业产品,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已经无异于食品、香烟、饮料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被灵活的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的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鲍德里亚,1977)
大众文化具有标准性,缺乏艺术作品的独创个性。洛文塔尔指出“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工作过程中个性的丧失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大众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高等’艺术。大众文化的产品不具有真正的艺术特征,但是在所有的媒介中,大众文化证明有自己的真正的特点:标准,陈腐,保守,虚假,是受操纵的消费品。”大众文化迎合普通民众的许配需求,却隐藏着其欺骗大众的真实目的。大众文化产品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对生活中不具普遍意义的事物大肆宣传,支配人们生活,維护其统治。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就这种意义来看,文娱活动还起着净化的作用。”(阿多诺,1947)大众文化看似是自由的,实然被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在德语中,文化与行政管理是恰恰对立的两个方面,文化指更高、更纯洁、不可企及的东西,是纯粹个性的展示,因此,它是完全自主的,不应该受任何控制的。”(同上)事实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长期被控制导致批判精神萎靡,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六)意识形态的“常识化”
意识形态的“常识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常常以“常识”的形式出现,以科学技术为具体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利用常识来掩盖其真正意图,压抑人的真正需求,控制人的意识和自主性,维护其统治。意识形态“常识化”危害多多,最为严重的危害就是危害社会公正,助长了社会不公。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试图揭示被常识掩盖下的意识形态,以此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七)关怀美学,即精英知识
工具理论和文化工业异化着人类,限制着人类,使人类成为“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批判这一弊端,同时提倡美学来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类的异化,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相信高雅的艺术具有自由、解放的意向和内质,艺术质疑不公平,嘲讽特權,具有精神超越性。在艺术中,人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人可以通过艺术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艺术的批判功能,艺术为自由而奋斗所作出的奉献,存留于审美形式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即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环境),也不取决于它的纯形式,而是取决于它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马尔库塞,1961)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试图通过提倡美学,消除工具理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同上)
(八)心理分析理论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重要的理论来源。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为体现出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弗洛伊德又将其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理论发展成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给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很大的启发,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以他的三重人格学说作为出发点,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例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吸收心理分析学说无意识的概念指出社会表面下隐藏着强力的思潮和结构。弗洛姆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指出无意识是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体层面的无意识和社会层面无意识。社会层面无意识常常影响到个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与压抑的社会性格密切相关。社会性格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弗洛姆,1962)
(九)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解释层次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主张从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层次来解释一个社会事实。虽然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主张结合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层次来分析问题,但从其主要著作来看更多的是从结构这一层次出发。例如,一个人幸不幸福即要考虑个人的条件,又要考虑到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更要考虑社会结构因素,看看种族歧视能否抑制其幸福感。
二、思考和总结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克服马克思过于注重社会因素的缺陷,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综合上述两种理论,以批判的精神继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以文化为研究重点,排斥实证主义,批判工具理性和意识形态“常识化”,从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方面全面批判大众文化,试图用美学来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类的异化,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自由的束缚,最终促成人类的“解放”。可以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0世纪9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传入我国。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一些学者运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行深刻批判,引起热烈反响。当然,一些学者提出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跟当时我国国情不相符,难以适用。当前,我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社会内部不稳定因素显现,社会公正、社会均衡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主义文化乱象存生等等问题愈发明显,遭遇发展瓶颈,面临深化改革。在当前社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能否为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提出有意义的反思和指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
[2]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3]马尔库塞.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选[M]. 上海:三联书店,1989:97.
[4]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3.
[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12.
[6]刘林.试评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得失[J]. 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凌海衡.批判理论.国外理论动态[J],2006年7期,第54页.
[8]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于批判指向[J]. 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9]姚大志.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精神分析与法兰克福学派[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2期.
[10]李赴军.马尔库塞及其爱欲解放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3期.
作者简介:袁亚运 (1991—),男,汉族,籍贯:新疆石河子,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关键词】: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方法论特征;异化;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丰富,影响深远。该学派主要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成员组成,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带领下,不断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当代西方思想潮流中独具特色,大放异彩。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吸收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等优秀理论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与激烈批判。
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方法论特征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兴起和繁荣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引发的危机密切相关。在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系列矛盾再次爆发出来,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劳资矛盾、民族危机、环境压力、和平危机、精神丧失等等社会矛盾频发,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在此情形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者深入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试图通过改良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良性发展。正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深入批判,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思想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纵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其方法论具有了以下几大特征:
(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否定和排斥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由孔德开创,后经涂尔干、芝加哥学派大力推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主流位置。实证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结构、运行规律、功能以及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最为核心的就是“客观化、中立化、实证化、定量化、操作化”。实证研究的引入让社会科学研究焕发出活力,让社会科学研究更加規范,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加科學。然而,采用实证主义方法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一样具有种种不足和缺陷,常常受到提倡反实证主义等其他研究方法学者的批判。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就是其中之一。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提出任何社会事实皆包含着主观性、相对性和价值判断,一味强调实证主义研究,试图把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研究社会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盲目祟拜那种单纯地记录下来的东西。”,“对作为整体的社会进行理论反思不可能德过经验的发现来实现。”“只用科学语言去思考和讲话是天真而又狭隘的”。(霍克海默,1937)所以,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深刻批判,甚至否定实证主义及其研究方法,认为实证研究破坏了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否定了人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影响。
(二)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以“利益”为研究中心,寻求“启蒙”社会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指出,自启蒙运动以来,力图解放人类、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性逐渐演变为工具理性,使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重新奴役着人类。以技术为基础的工具理性使人成为技术的支配物,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法兰克福学派挖掘和批判限制人类自由的种种因素,试图恢复“理性”的真实含义和作用,重新建立“启蒙”社会。
(三)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目标在于促成“解放”
在一个以效率为标尺的社会里,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片面追求效率,忽视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因而,片面追求效率难以促进社会的真正进步,满足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自由,马尔库塞(1961)提出“必要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试图探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的可能。“必要的压抑”是物质生活不足时社会对人需求的压抑,“额外的压抑”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强加给人们的不必要的压抑。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必要的压抑”失去了生存空间。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却使人们遭受了更为全面的“额外的压抑”。
(四)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批判工具理性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逐渐走向理性,新兴资产阶级运用理性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工业革命之后,理性逐渐发展成为工具理性,带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却并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通往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人们放弃了任何对意义的探求。他们用公式替代概念,用规则和概率替代原因和动机。”(霍克海默、阿多诺,1947)工具理性追求效率,追求事物的最大效用,无视情感和价值,把目的置于效率之下,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认为,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技术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辩解,制造虚假繁荣,掩盖社会危机。同时,技术压抑“爱欲”,满足人的“虚假需求”,却难以满足人的“真正需求”。人的“真正需求”是一种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工具理性不仅难以满足人的“真正需求”,反而压抑着人“真正需求”的满足。“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代用品。在这样的‘单向度’社会里,必然产生‘单向度的人’,这样完全失去了主体性,堕落为顺从的工具。”(马尔库塞,1964)
(五)文化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研究的重心
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中,文化是其研究的重点,大众文化是研究的核心。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常被人乐道的是文化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级文化是精英阶层维护特权和排斥弱势阶层的工具,大众文化是“统治阶层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法兰克福学派吸收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标准化、欺骗性和控制性的特点,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青少年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同,具有反抗性,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把解放的目标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大众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受价值规律统摄,其重要的不再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已经完全沦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说起文化工业的典型文化产品时,我们不再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是彻头彻尾的商品。”(阿多诺,1947)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活被商品化,整个文化被商品化,社会中的个体不无受到文化工业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工业产品,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已经无异于食品、香烟、饮料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被灵活的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的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鲍德里亚,1977)
大众文化具有标准性,缺乏艺术作品的独创个性。洛文塔尔指出“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工作过程中个性的丧失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大众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高等’艺术。大众文化的产品不具有真正的艺术特征,但是在所有的媒介中,大众文化证明有自己的真正的特点:标准,陈腐,保守,虚假,是受操纵的消费品。”大众文化迎合普通民众的许配需求,却隐藏着其欺骗大众的真实目的。大众文化产品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对生活中不具普遍意义的事物大肆宣传,支配人们生活,維护其统治。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就这种意义来看,文娱活动还起着净化的作用。”(阿多诺,1947)大众文化看似是自由的,实然被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在德语中,文化与行政管理是恰恰对立的两个方面,文化指更高、更纯洁、不可企及的东西,是纯粹个性的展示,因此,它是完全自主的,不应该受任何控制的。”(同上)事实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长期被控制导致批判精神萎靡,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六)意识形态的“常识化”
意识形态的“常识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无处不在,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常常以“常识”的形式出现,以科学技术为具体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利用常识来掩盖其真正意图,压抑人的真正需求,控制人的意识和自主性,维护其统治。意识形态“常识化”危害多多,最为严重的危害就是危害社会公正,助长了社会不公。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试图揭示被常识掩盖下的意识形态,以此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七)关怀美学,即精英知识
工具理论和文化工业异化着人类,限制着人类,使人类成为“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社会学派批判这一弊端,同时提倡美学来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类的异化,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相信高雅的艺术具有自由、解放的意向和内质,艺术质疑不公平,嘲讽特權,具有精神超越性。在艺术中,人的个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人可以通过艺术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艺术的批判功能,艺术为自由而奋斗所作出的奉献,存留于审美形式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即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环境),也不取决于它的纯形式,而是取决于它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马尔库塞,1961)法兰克福社会学派试图通过提倡美学,消除工具理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同上)
(八)心理分析理论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重要的理论来源。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为体现出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弗洛伊德又将其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理论发展成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给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很大的启发,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以他的三重人格学说作为出发点,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例如,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吸收心理分析学说无意识的概念指出社会表面下隐藏着强力的思潮和结构。弗洛姆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指出无意识是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体层面的无意识和社会层面无意识。社会层面无意识常常影响到个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与压抑的社会性格密切相关。社会性格是“同属于一个文化时期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弗洛姆,1962)
(九)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解释层次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主张从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层次来解释一个社会事实。虽然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主张结合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层次来分析问题,但从其主要著作来看更多的是从结构这一层次出发。例如,一个人幸不幸福即要考虑个人的条件,又要考虑到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更要考虑社会结构因素,看看种族歧视能否抑制其幸福感。
二、思考和总结
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克服马克思过于注重社会因素的缺陷,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综合上述两种理论,以批判的精神继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法兰克福社会学派以文化为研究重点,排斥实证主义,批判工具理性和意识形态“常识化”,从个人、制度和结构三个方面全面批判大众文化,试图用美学来消除工具理性对人类的异化,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自由的束缚,最终促成人类的“解放”。可以说,法兰克福社会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20世纪9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传入我国。当时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一些学者运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进行深刻批判,引起热烈反响。当然,一些学者提出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跟当时我国国情不相符,难以适用。当前,我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社会内部不稳定因素显现,社会公正、社会均衡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主义文化乱象存生等等问题愈发明显,遭遇发展瓶颈,面临深化改革。在当前社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能否为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提出有意义的反思和指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
[2]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3]马尔库塞.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选[M]. 上海:三联书店,1989:97.
[4]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03.
[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12.
[6]刘林.试评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得失[J]. 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凌海衡.批判理论.国外理论动态[J],2006年7期,第54页.
[8]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于批判指向[J]. 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9]姚大志.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精神分析与法兰克福学派[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2期.
[10]李赴军.马尔库塞及其爱欲解放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3期.
作者简介:袁亚运 (1991—),男,汉族,籍贯:新疆石河子,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