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给学生真正的磨刀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童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关研究证明,从理解层面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层面的“积极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很高很高的台阶。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这一跨越?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真正的磨刀石——语言尝试实践。
  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为例,谈谈自己的语言实践设计形式。
  
  一、合理运用课文插图
  
  熊爸爸对小熊说:“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在这段话的上面有一幅插图。我便以此为本,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
  师:小熊听了爸爸的话,心里在想什么呢?(指着课文的插图)他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你能看着图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说一说吗?
  生1:小熊听了爸爸的话,心里很高兴,他又蹦又跳。
  生2:小熊听了爸爸的话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你真厉害,连“手舞足蹈”这个词语都知道。(随手把“手舞足蹈”写在黑板上,在“舞”和“蹈”上注上拼音)来,让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
  一年级的学生会运用“手舞足蹈”这个词语,应该属于班中的佼佼者了,这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岂能让它白白流失,于是让全班学生一起念念,也许会有一部分学生也因此而掌握了这个词语。
  
  二、寻找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作为教师应利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引领学生驾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感受生命,倾吐感情。如《小熊住山洞》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师:森林的哪些动物来了?他们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呢?
  生1:小猴来了,他对小熊说:“小熊,谢谢你没有砍树,到了夏天我又有桃子吃了。”
  生2:小鹿说:“你真好,小熊,你为了我们不砍树,自己只能住在山洞里了。”
  
  三、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
  
  学完《小熊住山洞》一课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可出示:这是一只( )的小熊。
  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只要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都要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类的语言尝试实践设计应因年级、课文、时间适量安排。我们有理由相信,尝试实践是一块真正的磨刀石,学生拥有了它,课堂将焕发无限生机,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语言的剑刃会越发锋利,创新的火花也会时时闪现。
其他文献
一、借助形象手段,感悟词义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一、二自然段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上台写出以下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这样设计表演,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美国学校推行“冥想教育”    “专注冥想”教育源自佛教“冥想”仪式,是一种静心修炼法。它引导修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或者一件具体事物上,以放松心情。197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博士,首次将“精神集中”放松法运用于医学领域,对病人进行慢性疼痛、焦躁及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辅助治疗。此后,这种方式逐渐被推广到医疗、企业、专业运动及监狱等领域。然而,教育领域运用这种方式的还只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设计阅读导入,做好题目解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帮助学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在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实践一:语感培养的广播台  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人物怎样刻画、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文本具有潜在价值;阅读之时,文本的价值得到开发;阅读之后,文本留给学生核心价值。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影响着文本给予学生语文价值的大小。笔者以为,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状态可以概括为从“读薄”到“读厚”,到“再读薄”的过程。  一、读薄:从相遇、相识到拥抱灵魂  学生阅读一篇文本,就像认识一个有交往价值的陌生人。首先是相遇文本,浅层面触摸语言,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在反复
新课程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语文生活、数学生活、艺术生活,也没有纯粹的品德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生活,在具体的生
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起始年级,很多学生在尚未起步之前,就已经从多种渠道耳闻习作艰难,心理上产生了惧怕之心。那么,如何在作文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将这一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呢?  一、巧用日记,呼唤尽情表达  三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情感丰富,乐于表达。很多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这正是他们渴求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反映,也是进行写作兴趣激发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
现在为大多数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所接受的是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都认为: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什么是自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任性和偏见就是个
教学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写作文”。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倡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教学目标    1.把握年段习作的特点,简化习作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参加“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见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在习作交流与指导中,渗透习作方法(选材独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养成学生良好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