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留恨树留烟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wai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河留恨树留烟,不尽蝉声乱叶边。好梦难成空夜夜,流光易掷惜年年。层岩纵险无多地,落日虽低不离天。汀畔蓼花红似血,断肠莫认作啼鹃。”这是历史名人陈天定写的《秋吟》中的节选,国破家亡,遗臣陈天定无力于亡国之复起,其心苦志坚,赤心热血,意诚情切。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龙溪县人,今漳州市龙文区蓝天镇梧桥村梧店社人。在梧店社陈氏宗祠的墙壁上镌刻的梧店历史名人中首个就是陈天定。陈天定年少时聪颖好学,文韬武略,慷慨有大志。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明崇祯四年(1631),奉召再度入京,授行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任太常寺少卿太仆。明崇祯十五年(1642)任吏部尚书。
  陈天定与明朝大学士林釬是中表兄弟,(林釬,今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社人,民间尊称为“林阁老”)陈天定曾师事林釬,与林釬亦师亦友。漳州自然风光秀丽、文化蕴含深厚、名胜历史悠久,鹤鸣山上的云洞岩,岐山上的瑞竹岩等。尤其是景色秀丽的瑞竹岩,建于岐山万松山巅,泉石清幽,树木苍翠,陈天定和林釬曾读书与此,他们探幽揽胜,登高抒怀,寻芳留迹,谈经论道,激扬文字。陈天定于明天启五年(1625)高中进士后,因不愿附和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林釬一同回乡隐居。回乡后,天定自娱于山水、田园、村居,在九龙江畔的岐山盖房,称“慧眼山房”,由此,后称慧山先生。如今瑞竹岩的悬岩之上,镌有“海日江春”四个大字。陈天定于明天启五年(1625)在寺庙内金柱题刻对联:“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字体苍劲有力,傲骨犹存,当年陈天定正义之气、雄壮之风气象犹存。
  关于陈天定的题刻,如今在漳州市龙文区的蓝田古石楼还有遗迹。古石楼墙体全部由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整座石楼设有南西两个大门,历经百年风雨,仍可想象昔日的厚重与庄严。据《漳州府志》记载,两个门均有明崇祯四年(1631)吏部主事陈天定题刻的石额匾,南门额书“溪山日丽”,西门额书额“井里春深”。 如今尚存镌刻“井里春深”四个大字的石额匾,落款为“陈天定”, 这几个字雄健遒劲,气宇轩昂,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另一个“溪山日丽”的石额匾已不见踪影。蓝田古石楼遗迹历经数百年沧桑,虽已残缺不全,但从题写这座石楼匾额名字的陈天定身上,剥开尘封的历史,可以窥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御寇史。
  陈天定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据当地史料记载,陈天定高中进士后,因不愿附和奸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回乡隐居山林,仍不忘怀国家,心系桑梓。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当时漳州有股海寇,自称“二十四将”,横行沿海,打家劫舍,有进犯郡城的迹象。郡守施邦曜得知陈天定有将略,邀请他共商防卫对策。陈天定决然允诺,亲自组织训练乡勇,扼守东城阵地,并筑土堡于镇门两岸,与万松关成犄角之势。有一夜,“二十四将”乘小船潜入浦头。陈天定闻报,急忙率兵堵截,拦住退路。“二十四将”仓皇应战,勉强摸黑逃出,从此不敢内犯。后漳郡曾发生饥荒,饿殍遍地。陈天定发动劝赈,竭尽自家赀财以拯救饥民,救活饥民无数。陈天定除恶安良,心系桑梓,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同年八月熹宗去世,信王朱由检即位。十一月,魏忠贤自缢。崇祯元年,尽除魏党。以前蒙冤受害者先后得到平反。陈天定受官行人,历迁吏部主事。 明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因反对杨嗣昌为兵部尚书被贬,江西巡抚解学龙荐道周获罪,黄、解二人被罢官下狱。思宗斥责为拉帮结派,扰乱朝政,遂追究党羽,株连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一起被捕入狱。至明崇祯十四年(1641)杨嗣昌兵败绝食死,道周召还,天定得释复职,后升至太常寺少卿。明崇祯十六年(1643),天定见朝廷政治日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作为,遂辞官回乡。次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北京,崇祯自杀,明亡。陈天定痛心疾首,遂遁迹龙溪花山(今华安县新圩镇),授徒讲学。
  明崇祯十七年(1644),陈天定隐居花山后,在山高林密处建起了花山书院,聚徒讲学,传授经典,开启文明之篇章。陈天定启迪后学,勤勤恳恳,善为人师,其名不彰,乡民称赞,周边百姓闻讯纷纷将子弟送至书院学习,一时文风鼎盛。曾有一科年,中举门生达18人,素有“十七考十八中”的传说,即17名考生加上挑行李的书童一同中举,可谓盛况空前,此美谈流传至今。花山书院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其门生中有官至都察巡按、兵部副尚书。其中有一门生叫方进,对其师十分崇拜,在花山书院南边一座小山的一处石壁上题刻:“入夜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雾作山留混沌,仙来俗启文明。”以此诗赞花山之美,颂先生之德,此故事一直流傳在华安百姓之中。
  后来陈天定在高天岩出家,往来花山良村间,仍不忘关心当地人的农事。晚年病重,被儿子接回家,葬鹤鸣铺(今龙文区蓝田镇境内)。陈天定著有《慧山诗文全集》《陈氏说书》《太极图说参证》《松石轩读史》《慧眼山房书抄》等17种,多数散失,现存诗若干首及《慧眼山房说书》一部。
  悠悠岁月如同沙漏般无声无息地流失,陈天定隐居读书之所慧眼山房及华山书院遗迹,常为后世文人墨士登临凭吊。陈天定仁义、无私,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的崇高形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发光。
其他文献
秋天所及之处  目光所及之处  你的城你的秋早已经不是你的  她属于一节干枯的河流  属于一段没有方向的风  或者是一片带电且萧飒的星空  我更喜欢抛媚眼的春天  她的新生 努力 执着  像一位饱满的姑娘  而秋的萧瑟必带着叶的昏黄  摘下的几片枫叶  失去了可人的童话色彩  在秋里  我要像一根没有人放牧的野草  伴随着野花的丛生  去喂食我枯瘦的理想  在秋里  我要像孤独的野狼一样地出没  
期刊
其实在我早期的小说写作中,就颇为动情地描写了老街区的风情,在这片纵横交错的老街区里编排、演绎了许多寻常百姓悲欢离合的故事。圩尾街、娘妈宫、大庙口等等地域色彩鲜明的词汇,成为我许多小说的标签。我所在的这个小城位于闽西南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地带,历史上一直称作“山城”,工商业一向较为发达,市井气息浓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县城搬迁至此,虽然从此贵为县城所在地,但从建设上看,似乎没有太大的改观,依古制,县城
期刊
我静静地欣赏着摆在书桌上的这盆水培番薯盆景:细细的根须在水中悄悄地滋长,嫩绿的叶子追随着斜射进窗户的阳光而快意舒展。在我微笑着的眼眸里,它如同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绰约多姿,楚楚动人。  这一抹绿意,生动了我的书房,也愉悦了我的心情。  当番薯,有一天,就这样被改变了吃的功能,成了一个供人欣赏的艺术品,从此上了档次,登上了大堂。但我却从未忘记,它依然是那个土生土长出来的,留给我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的番
期刊
本文题目中的“卯田”指留氏;“卯金”指刘(劉)氏;“大地”二字,并非泛称,而是特定的地名,指今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古代,此地原是畲民活动区域,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是历史上河洛民系大批迁徙江南的一次移民潮。大地村是中原汉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传说许火炉率族群来此,火烧尾埔岩,劈濠建寨。经过屡次的天灾人祸,许多族群聚散离合,自然村落几度兴废沉浮。到元末明初,分别有刘
期刊
“小暑”节气当天,小弟来电:“家里的桂味荔枝丰收了,要不要快递一些去福州?要不要快递给朋友?”我说:“好啊,好啊,多多益善!”家里荔枝丰收季节,最开心的是小弟或妹夫打电话这样问我。因为,我自己家里就有十几棵“桂味”荔枝树。丰收时节,常常给一些好朋友寄荔枝,分享丰收喜悦。  时代在进步,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当荔枝成熟季节,农村电商繁忙。一到傍晚,乡村
期刊
己亥年大寒,鐘南山说了句人传人,  举国震惊。  除夕夜,一级响应,如临大敌。  没有什么不可改变。  庚子年正月初三,  开工推迟,开学推迟,  高速公路免费、再免费。  不敢相信,  春节假期竟有了十天。  十天,火神山安置了1000张病床。  十天,从雷神山1600张病床看到希望。  不敢相信,  为了控制人群流动,  村庄、社区、城市,乃至一个省份,  统统可以暂行封闭。  不敢相信,  
期刊
鸡母窝山在我老家村子的西边,它并不出名,也不出色。村子依山傍海,东边港西湾,西边是绵延着的许多山丘。鸡母窝山也非最高的一座,叫这名,也不知是因形致名还是故事传说的缘故。当然这山除本村人外,恐怕他人难晓其名。  中秋后的一个假日,我回老家。乡人有节而无假的概念,各自忙碌奔波。我到乡村,反成了个闲人,挺是孤单。于是我想到山野走走,这秋节登高寻芳也是件雅事。  出了村向西,有座小山丘,叫庙山。这庙山,半
期刊
犹如一根刺,扎在心中,久久无法释怀,任时光冲刷仍隐隐作痛,那样沉静的美,令人恻然,教人无法忘怀,这是初见赵家堡时弥漫在心中的感觉。昔日的王者风范何在呢,先祖的万丈光芒去哪了,难道仅仅只是眼前“寂寞无主”的清冷和“花落去”的无可奈何吗?  时隔六年,再次造访赵家堡,是在一个夏末时节,那时,天地一片蓊郁通透,赵家堡遗世独立于这片天地之间,如一曲婉约清丽、回肠荡气的宋词,静静地低语吟唱。我在反复的审阅、
期刊
1  恶魔突袭  疫情响起  我着上防护衣  悄悄离开你  亲爱的你  请替我照顾父母和孩子  国家有难,我等义不容辞  救死扶伤,趁我还有这份能力  我应当奋勇前行,与恶魔抗战到底  感谢你的默默支持  隔着口罩,我无法吻你  摘下口罩,我怕失去你  待疫情过去  我再好好抱抱你  2  病魔缠上身子  我不得不被隔离  生命危在旦夕  我多次想要放弃  感谢你的不离不弃  给我科学的救治  以
期刊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2019年是祖国母亲70华诞。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砥砺奋进,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国弱贫穷,受尽屈辱的旧中国,发展成为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的家乡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农村巨变这一宏伟蓝图,在我的家乡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家乡在漳州北部,华安县的南大门丰山镇。川流不息的九龙江北溪从村前蜿蜒而过,举目远望,犹如巨幅白绢延绵飘逸。家乡地势平坦开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