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笋 直抵内核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异常繁荣。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版本各异的教材呈现、精彩纷呈的名师引领,真可谓是乱花迷眼。打开《数学》课本,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一线教师迫切需要一双慧眼,看透雾里的花,认清知识的内核。笔者在教学“生活中的比”一课时,从“比”这一数学知识的本原出发,层层剥茧,直抵知识内核,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学习“比”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与应用,这一切都为学习“比”的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在数学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和主干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显然这一内容本身就是数学的核心知识。因此 ,建构概念时应该围绕知识,精心组织大问题,层层剥笋般触摸至比的内核,方能凸显知识的核心价值。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素材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其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直抵知识核心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比较与分析中走进了比,认识了比,经历了“比”的意义的建构过程,知识的核心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课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几幅照片(图1),让学生寻找哪几幅照片比较像。引起笑场的照片,或高或扁,照片的规格不同,可是看起来有些相同,有些变形,这是为什么呢?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为什么这几幅照片比较像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教师利用课件将照片隐去,显示出如下长方形(图2),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生活中的照片逐渐集中到数学图形上。学生从比较像的照片中会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长方形C的长的■,宽也是C的■,所以比较像;同时学生也发现长方形A的长是宽的■,长方形C的长也是宽的■。也就是只有这两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长是宽的几分之几是一定的,它们才相似。这样教师通过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由生活进入“数学”,把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体现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
  ■
  二、逐层深入 化解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总结规律?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比”的意义的核心,将难点分解在三个问题中,逐层深入,扎扎实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初步感知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表象之后,教师出示了问题(1)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问学生这两个量能不能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类量可以比,当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接着出示问题(2)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小时,这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量是不相同的量,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比,因为量不同;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用路程÷时间=速度,因此路程与时间也可以比,只不过这样比时造出了一个新的量,比的结果表示的是速度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拉近了比与生活的联系,启发了学生关注“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这一知识本源,排除了外在的不必要的干扰,亲历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比的概念。不过此时概念的建立还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用反例来比较,触动比这一概念的核心。因此此时教师并没有罢手,而是出示了问题(3)小明买了4支钢笔,每支6元钱。这里的两个量也是不相同的量,可是为什么不能用“比”表示呢?帮助学生辨析,因为这里的两个量是具有相乘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比来表示。只有两个量是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用比来表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核心问题的价值得到彰显。
  上述三个问题的深入对话,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触摸了数学知识的核心,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这是人类所能具有的最积极的体验之一。这种逐层深入主动建构的积极体验对其后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节教学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层层剥笋,直抵“核心知识”教学的信心。其实着力于教材中处于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交汇处的核心知识是数学教学的应然选择,是教师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一节平实的数学课,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层层深入抓住知识的核心关键处,将难点分解成几个关键,逐个突破,在知识与儿童之间找寻一个中间地带,让知识像呼吸一样自然,在学生的体验中自然生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去实践。然而,我们发现,有的课堂上“学与练”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结果是否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本刊邀请了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罗继远、南丰县教研室主任过福堂、江西省特级教师王文
期刊
近期,笔者参加了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任卫兵老师执教的“一道习题的探究与拓展”一节课,这节课不仅在学生思维的训练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教师的教学机智、专业水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从中撷取几个精彩片段赏析并与同行们一道分享。  ■用好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高考复习的应然选择  师:围绕着课本上的习题和例题进行变式、拓展是高考和模拟考试命题的
期刊
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记时法”一课,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经历思考、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体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快乐。黄老师这种以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独特教学风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尤其他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更让我触动不已。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共赏。  ■问题情境 引发思维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期刊
九江市鹤湖学校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坚定了“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研讨和确立了适生教育的理念内涵。据了解,该校于2008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并推行适生教育。近五年来,在适生教育的阳光照耀下,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人人发展,个性张扬。  一是立足课堂,变革教学形式。优质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是学生感受着学习快乐、学有所得的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学校运用教
期刊
近日,宁都县第六小学“和美讲坛”在该校四楼多媒体教室进行。讲座者理论结合实例,听者感同身受现学现用。  “和美讲坛”源于学校"和相应,美相随"文化理念的引领。主讲者可以是学校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特长生,涵盖师生安全、行政管理、教学技能、优质课堂、教师成长等特色教育教学内容。  当日的《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讲座,是网络与教学有效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也是该县教学中的一个创举。“讲坛”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师
期刊
柴可夫斯基一曲《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此曲也成为了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源于课堂生命的律动——节奏,本是循着节奏之美自然韵律,我试图去追寻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之魅力与创作秘笈之所在。  一、诗意语文课堂节奏的审美功能  1.彰显文本节奏的魅力。草木循序生长,候鸟飞回故乡……席慕容说,这是大自然抒写的节奏行板。朱光潜先生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期刊
听王崧舟老师的《望月》,沉浸其中,享受着“诗意的存在”。在感动、激动之余,我以为,王老师的《望月》对当前语文教改最大的启迪在于:用心、用情地帮助学生过一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生活。  一、营造诗意氛围,过一种“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教学,需要趣味,需要气氛,需要熏陶。无论你教什么,也不管你怎么教,都需要不断地吸引,不停地激发学生去读、去想,去交流与表达,让学生有兴趣,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好。从这样
期刊
我有幸与师傅王崧舟老师促膝晤对因而受益匪浅,大约是在2004年的暑假。在我赴重庆参加全国赛课之前,他由沈大安、滕春友两位专家陪同,冒酷暑赶到安吉,为我的赛前备战提供一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与师傅面对面的切磋,那是头一回,我不免怀有些许的紧张和惶恐。但师傅却少有作声,总是干净地笑着听我讲述、听我解释。听到动情处,师傅会突然发动兴致,于是,那个纵横捭阖、挥洒天地的形象就在我的面前不停地生动起来。在师
期刊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德兴市泗洲小学采访。挂在学校宣传橱窗突出位置的校标图案特别吸引记者的眼球。校标以泗洲小学的“泗”字为主要元素,远看像一个印章形状的“泗”字,而“泗”字中的一个笔画由一支毛笔的形状代替。整个“泗”字就像是从那支毛笔的笔端挥洒洋溢出来的。创意独特的校标,也诠释着泗洲小学的办学特色。从2010年开始,泗洲小学启动了打造墨香校园的重点工程,倾情打造书法教育特色。至今,这项工程已初见成效,
期刊
何谓意义?“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包括内容、价值等方面的含义。在哲学中,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什么是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理念的世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询和追问一直是哲学的核心话题。正如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意义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