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早、中、后期 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国佛像艺术的特点,烙印着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经济等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佛教;艺术;变化;概述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为当时统治者所接受。跟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当时的佛教艺术,主要是以佛教为主题的雕塑和壁画,但目前流传下来的基本上就是一些石窟艺术。而作为佛教艺术,它一传到中国就开始逐步被“汉化”。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隋唐以前为早期,隋唐为中期,晚唐之后为晩期。早期和中期的石窟基本上都在北方,比较典型的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几乎都是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到了晚期石窟分布就进一步扩大了,已经传到了南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像浙江、江苏、江西、重庆和四川等地方。
早期佛像艺术特点:佛像在刚刚流入中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所以人物形象跟古印度人很象,而造像艺术的手法也比较像古印度,人物呈现为大体面,风格粗旷奔放,以云冈石窟早期的石刻为例,佛像虽然融入了中国人的外形特征,但是基本还是可以看出以异域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建造形式居多。冰冷的面部表情,把神的地位摆的比较高,使人看到有种高高在上和至高无上的感觉。而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佛像出现了一些变化,既可以感受到原有的异域造型形式,又能感受到一点我国本土化的特征。典型的代表就是麦积山石窟,当时它受到早期佛教艺术的影响或者说是外来形式的影响,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周的时候这种粗旷奔放的风格,渐渐变得比较细致、华丽、多姿。到了这时,中国的佛教艺术已经渐渐的迈入了中期。
中期佛像艺术特点:到了隋唐的时候,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时候佛教发展也十分迅速,佛像的造型艺术已经逐渐的脱离了古印度模式,渐渐的迎合了本土的审美风格。最为代表的就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尽管还有一点印度石窟造像特点,但它更深受当时唐朝文化艺术的影响,在这两种艺术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佛教艺术与当时中国非宗教艺术相互融合变为一体。佛教的造像也就渐渐渐的汉化了,从褒衣博带到秀骨清像,使人们看起来亲切了许多,而佛像所表现的内容就更容易被人接受了。如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着当时的武则天形象建造的,符合唐朝丰韵的审美。随着佛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同时,为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在很多地方人物特征已逐渐趋向了中国人的轮廓特征为主,在雕刻佛像时渐渐将原来冷漠的面孔,慢慢的变为了慈祥、和蔼的“汉人”特点。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变化,即观音菩萨造像的变化。在古印度的佛像中,观世音形象是男的,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后,观世音的形象也是男像,在敦煌莫高窟唐代以前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观世音是有胡须的。但从唐代开始,佛教中的观世音形象就渐渐的女性化了,这种变化一是出于宣传教义、广收门徒的需要,二是受当时统治阶级的影响。
晩期佛像艺术特点:主要指的是晚唐至南宋末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经从中国的北方传入到了南方,从目前流传下来的佛像可以看出当时的佛像艺术题材更多样化,无论是艺术形式、造型技巧还是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比以前要丰富许多,这里最为代表的就是重庆的大足石窟,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反而更重视表现现实生活,民族化、生活化特征比较明显,是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而像大足石窟的养鸡女等作品,已经同早期佛像完全不同,严格上说已经不属于宗教艺术,也就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了。
总之,佛教传入我国,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左右,与佛教相关的佛教艺术也一样会受统治阶级的制约。北魏云冈石窟大佛,就是统治阶级的化身,受统治阶级思想所影响,到了唐代像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和其它地方的许多佛像,也都是以当地统治者或者贵族人物为原型的佛像。而这些统治者为了直观、明了的宣传佛教,就必须避开那些枯燥的佛教教义,于是变产生了佛教建筑、雕塑、壁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级对宗教以及宗教宣传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佛教艺术的控制也就不是一味地强劲与死板。同时,佛教传入我国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佛教艺术逐步的汉化也是必然的结果。况且这些佛教艺术是需要艺术家来完成的,随着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对造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他们的审美标准,而这个标准来源于生活,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佛像的本土化。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佛教艺术最终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中国化、地域化、现实化与世俗化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美术组 江苏省淮安市 223299
【关键词】中国佛教;艺术;变化;概述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为当时统治者所接受。跟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还有当时的佛教艺术,主要是以佛教为主题的雕塑和壁画,但目前流传下来的基本上就是一些石窟艺术。而作为佛教艺术,它一传到中国就开始逐步被“汉化”。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隋唐以前为早期,隋唐为中期,晚唐之后为晩期。早期和中期的石窟基本上都在北方,比较典型的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几乎都是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到了晚期石窟分布就进一步扩大了,已经传到了南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像浙江、江苏、江西、重庆和四川等地方。
早期佛像艺术特点:佛像在刚刚流入中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所以人物形象跟古印度人很象,而造像艺术的手法也比较像古印度,人物呈现为大体面,风格粗旷奔放,以云冈石窟早期的石刻为例,佛像虽然融入了中国人的外形特征,但是基本还是可以看出以异域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建造形式居多。冰冷的面部表情,把神的地位摆的比较高,使人看到有种高高在上和至高无上的感觉。而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佛像出现了一些变化,既可以感受到原有的异域造型形式,又能感受到一点我国本土化的特征。典型的代表就是麦积山石窟,当时它受到早期佛教艺术的影响或者说是外来形式的影响,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周的时候这种粗旷奔放的风格,渐渐变得比较细致、华丽、多姿。到了这时,中国的佛教艺术已经渐渐的迈入了中期。
中期佛像艺术特点:到了隋唐的时候,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时候佛教发展也十分迅速,佛像的造型艺术已经逐渐的脱离了古印度模式,渐渐的迎合了本土的审美风格。最为代表的就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尽管还有一点印度石窟造像特点,但它更深受当时唐朝文化艺术的影响,在这两种艺术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佛教艺术与当时中国非宗教艺术相互融合变为一体。佛教的造像也就渐渐渐的汉化了,从褒衣博带到秀骨清像,使人们看起来亲切了许多,而佛像所表现的内容就更容易被人接受了。如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着当时的武则天形象建造的,符合唐朝丰韵的审美。随着佛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同时,为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在很多地方人物特征已逐渐趋向了中国人的轮廓特征为主,在雕刻佛像时渐渐将原来冷漠的面孔,慢慢的变为了慈祥、和蔼的“汉人”特点。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变化,即观音菩萨造像的变化。在古印度的佛像中,观世音形象是男的,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后,观世音的形象也是男像,在敦煌莫高窟唐代以前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观世音是有胡须的。但从唐代开始,佛教中的观世音形象就渐渐的女性化了,这种变化一是出于宣传教义、广收门徒的需要,二是受当时统治阶级的影响。
晩期佛像艺术特点:主要指的是晚唐至南宋末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经从中国的北方传入到了南方,从目前流传下来的佛像可以看出当时的佛像艺术题材更多样化,无论是艺术形式、造型技巧还是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比以前要丰富许多,这里最为代表的就是重庆的大足石窟,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反而更重视表现现实生活,民族化、生活化特征比较明显,是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而像大足石窟的养鸡女等作品,已经同早期佛像完全不同,严格上说已经不属于宗教艺术,也就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了。
总之,佛教传入我国,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左右,与佛教相关的佛教艺术也一样会受统治阶级的制约。北魏云冈石窟大佛,就是统治阶级的化身,受统治阶级思想所影响,到了唐代像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和其它地方的许多佛像,也都是以当地统治者或者贵族人物为原型的佛像。而这些统治者为了直观、明了的宣传佛教,就必须避开那些枯燥的佛教教义,于是变产生了佛教建筑、雕塑、壁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级对宗教以及宗教宣传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佛教艺术的控制也就不是一味地强劲与死板。同时,佛教传入我国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佛教艺术逐步的汉化也是必然的结果。况且这些佛教艺术是需要艺术家来完成的,随着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对造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他们的审美标准,而这个标准来源于生活,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佛像的本土化。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佛教艺术最终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中国化、地域化、现实化与世俗化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美术组 江苏省淮安市 22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