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潜能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活动是幼儿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式探究、分组竞赛式探究、参与合作式探究,真正达到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合作能力 探究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潜能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是幼儿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最感兴趣的活动类型之一,其原因在于科学活动激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他们迫切希望用眼睛和双手破解未知的秘密,无拘无束的去发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了解周围世界中粗浅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虽然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难度并不大,但对于智力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单凭一个人的能力又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这个问题,尝试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一、小组合作式探究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活动时,首先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的人数控制在4~5人,并命名,如有的为“五星组”、有的为“红花组”等等,每组幼儿分别佩戴不同的标志。教师要根据个体的能力差异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员,每组由能力强、能力较强、能力较弱的3类幼儿组成,内容较难的工作由能力强的孩子担当,内容相对简单的工作可由能力较弱的孩子辅助完成。其次,活动前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幼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指挥,给其他幼儿分配任务,从而培养了幼儿的组织、分工能力。这样各显其能,能有效地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并且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避免了个别孩子包办,探究过程井然有序。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有多高》中,需要测量图片上动物的身高。教师将幼儿分组后先指定了几名幼儿分别担任各组组长,在教师引导下他们给其他孩子分了工:让能熟练使用尺子的孩子进行测量,会写数字的孩子在表格上进行记录,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讲述结果,其它孩子做辅助工作。整个活动井井有条,幼儿各司其职,兴趣浓厚。
二、分组竞赛式探究
分组后采用竞赛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教师在幼儿探究过程开始之前提了出明确的要求:比一比哪一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最快地找到答案,探究过程中提醒幼儿加快速度。
在科学活动《运水》中,教师提供了碎布、各种纸、海绵、棉花等许多材料,让幼儿用它们来运水。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能运水最多的材料。探究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时刻提醒幼儿,不仅要快,还要沉着、冷静,不能把操作材料弄坏等等。运水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同讲评探索结果,奖励速度最快、结果正确的一组。这样,就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三、参与合作式探究
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孩子的伙伴参与探究活动。教师不但是指导者,还是幼儿的合作者。教师可参与到活动中,作为小组成员接受组长分配的任务,与幼儿一同探究,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同伴。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给宝宝添新装”中,需要给布娃娃测量头围、腿长、腰围等数据,教师可主动要求参与到活动中,接受组长分配的测量任务,用尺子、用笔和孩子们一同工作,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同伴。但是,在分组竞赛活动时,由于教师能力与幼儿能力差距较大,为了遵守公平的原则,教师不应参与探究活动。
笔者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尝试了以上探究方法后,发现幼儿活动积极性高,都能主动参与、大胆建构,真正达到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
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潜能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活动是幼儿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式探究、分组竞赛式探究、参与合作式探究,真正达到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科学活动 合作能力 探究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潜能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是幼儿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最感兴趣的活动类型之一,其原因在于科学活动激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他们迫切希望用眼睛和双手破解未知的秘密,无拘无束的去发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了解周围世界中粗浅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虽然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难度并不大,但对于智力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单凭一个人的能力又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这个问题,尝试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一、小组合作式探究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活动时,首先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的人数控制在4~5人,并命名,如有的为“五星组”、有的为“红花组”等等,每组幼儿分别佩戴不同的标志。教师要根据个体的能力差异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员,每组由能力强、能力较强、能力较弱的3类幼儿组成,内容较难的工作由能力强的孩子担当,内容相对简单的工作可由能力较弱的孩子辅助完成。其次,活动前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幼儿担任组长,负责总体指挥,给其他幼儿分配任务,从而培养了幼儿的组织、分工能力。这样各显其能,能有效地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并且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避免了个别孩子包办,探究过程井然有序。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有多高》中,需要测量图片上动物的身高。教师将幼儿分组后先指定了几名幼儿分别担任各组组长,在教师引导下他们给其他孩子分了工:让能熟练使用尺子的孩子进行测量,会写数字的孩子在表格上进行记录,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讲述结果,其它孩子做辅助工作。整个活动井井有条,幼儿各司其职,兴趣浓厚。
二、分组竞赛式探究
分组后采用竞赛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教师在幼儿探究过程开始之前提了出明确的要求:比一比哪一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最快地找到答案,探究过程中提醒幼儿加快速度。
在科学活动《运水》中,教师提供了碎布、各种纸、海绵、棉花等许多材料,让幼儿用它们来运水。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能运水最多的材料。探究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时刻提醒幼儿,不仅要快,还要沉着、冷静,不能把操作材料弄坏等等。运水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同讲评探索结果,奖励速度最快、结果正确的一组。这样,就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三、参与合作式探究
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孩子的伙伴参与探究活动。教师不但是指导者,还是幼儿的合作者。教师可参与到活动中,作为小组成员接受组长分配的任务,与幼儿一同探究,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同伴。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给宝宝添新装”中,需要给布娃娃测量头围、腿长、腰围等数据,教师可主动要求参与到活动中,接受组长分配的测量任务,用尺子、用笔和孩子们一同工作,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同伴。但是,在分组竞赛活动时,由于教师能力与幼儿能力差距较大,为了遵守公平的原则,教师不应参与探究活动。
笔者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尝试了以上探究方法后,发现幼儿活动积极性高,都能主动参与、大胆建构,真正达到了科学活动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