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因此,幼儿园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摆在我们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曾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蕴含在各科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因素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7岁幼儿,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不但要教他们学习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习做人。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是众多家庭成员中关怀、照顾的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爱只是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形成、任性、专横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各种表现,利用各科教学内容,随机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开学时,我班的幼儿在看图书、玩玩具时互相抢夺;上下楼梯时不顾小班幼儿,来回横冲直撞,甚至把小弟弟、小妹妹撞倒了也不知扶起;更严重的是个别幼儿打骂自己的父母……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他人”,渗透、体验他人的概念。在各科教学、游戏中,安排《我长大了》《小娃娃跌倒了》《学会谦让和等待》《不再麻烦好妈妈》《爷爷、奶奶的节日》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通过阶段性的培养教育,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据多数家长反映,幼儿在家表现也很好,不但收拾自己的东西,吃饭前还主动摆放碗筷,自己洗脚、洗脸、洗手帕、洗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将爱家爱父母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慢慢地将自己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
二、充分利用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人们接人待物的态度,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如在一次“娃娃家”活动中,“爸爸”和“妈妈”都抢着抱娃娃,一时之间两人纠缠地打了起来,游戏中断了。这时,我立刻和小朋友们讨论:“爸爸”“妈妈”应不应该打架,应怎样解决?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爸爸”“妈妈”不应该打架,应轮流抱娃娃,互相谦让。从中使幼儿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的利他行为经验。又如在三个“娃娃家”中,只有两张床,我让幼儿想办法:应怎样玩。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积木再搭一张床。”有的说:“让迪迪先用,我一会再用。”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发扬了自己的良好品质。
三、善于引导,以个别带动全面
孩子们从各自的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在一个新环境里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重大的生活转变。在这个集体中,他们失去了以往在家里的中心地位,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个人的行动也要服从集体的要求,如此一系列的变化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极大的不平衡与不适应。在孩子间容易出现独占玩具、同伴间关系紧张、个别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多……因此,我们要教给幼儿正确地交往和协调关系的方法,规范幼儿的行为。如:我班上有个幼儿叫寒冬,他在同伴中的威信很高,大家都爱和他玩,弱小的幼儿更是崇拜他。有一回,白雪的气球被王磊抢去了,白雪请寒冬帮忙要回来。寒冬二话没说,从王磊的手中抢过气球就给了白雪,结果王磊气得哇哇大哭。对于这样一个有正义感而又显得有些鲁莽的孩子,我几次给他讲:“帮助别人是对的,但不能生抢硬夺”,并告诉他该如何帮助小朋友。针对寒冬的种种表现在班级进行讲评,并鼓励小朋友向他好的方面学习,使幼儿以寒冬小朋友为例,知道如何做事,分清对错,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它作为反映 班级工作的窗口,可促进家园双方教育目标上的统一性,教育步调上的一致性。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进度,我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将其粘贴在家园联系栏的“教育教学”栏目中。这样,家长对幼儿每天在园内的活动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为家长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园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情况提供了依据。另外,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幼儿的各种行为变化,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有的放矢。对于个别幼儿,除了与家长直接交谈外,还可以建立“家园联系卡”,由教师将幼儿的在园表现及时性的反应在卡上,请家长了解,并配合书写“教育对策”,统一老师与家长教育的角度,寻找教育的共同切入点,尽快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从中推进家与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总之,幼教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抓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配合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多渠道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一、充分挖掘蕴含在各科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因素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7岁幼儿,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不但要教他们学习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习做人。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是众多家庭成员中关怀、照顾的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爱只是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形成、任性、专横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各种表现,利用各科教学内容,随机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开学时,我班的幼儿在看图书、玩玩具时互相抢夺;上下楼梯时不顾小班幼儿,来回横冲直撞,甚至把小弟弟、小妹妹撞倒了也不知扶起;更严重的是个别幼儿打骂自己的父母……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他人”,渗透、体验他人的概念。在各科教学、游戏中,安排《我长大了》《小娃娃跌倒了》《学会谦让和等待》《不再麻烦好妈妈》《爷爷、奶奶的节日》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通过阶段性的培养教育,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据多数家长反映,幼儿在家表现也很好,不但收拾自己的东西,吃饭前还主动摆放碗筷,自己洗脚、洗脸、洗手帕、洗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将爱家爱父母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慢慢地将自己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
二、充分利用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人们接人待物的态度,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如在一次“娃娃家”活动中,“爸爸”和“妈妈”都抢着抱娃娃,一时之间两人纠缠地打了起来,游戏中断了。这时,我立刻和小朋友们讨论:“爸爸”“妈妈”应不应该打架,应怎样解决?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爸爸”“妈妈”不应该打架,应轮流抱娃娃,互相谦让。从中使幼儿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幼儿的利他行为经验。又如在三个“娃娃家”中,只有两张床,我让幼儿想办法:应怎样玩。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积木再搭一张床。”有的说:“让迪迪先用,我一会再用。”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发扬了自己的良好品质。
三、善于引导,以个别带动全面
孩子们从各自的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在一个新环境里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重大的生活转变。在这个集体中,他们失去了以往在家里的中心地位,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个人的行动也要服从集体的要求,如此一系列的变化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极大的不平衡与不适应。在孩子间容易出现独占玩具、同伴间关系紧张、个别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多……因此,我们要教给幼儿正确地交往和协调关系的方法,规范幼儿的行为。如:我班上有个幼儿叫寒冬,他在同伴中的威信很高,大家都爱和他玩,弱小的幼儿更是崇拜他。有一回,白雪的气球被王磊抢去了,白雪请寒冬帮忙要回来。寒冬二话没说,从王磊的手中抢过气球就给了白雪,结果王磊气得哇哇大哭。对于这样一个有正义感而又显得有些鲁莽的孩子,我几次给他讲:“帮助别人是对的,但不能生抢硬夺”,并告诉他该如何帮助小朋友。针对寒冬的种种表现在班级进行讲评,并鼓励小朋友向他好的方面学习,使幼儿以寒冬小朋友为例,知道如何做事,分清对错,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它作为反映 班级工作的窗口,可促进家园双方教育目标上的统一性,教育步调上的一致性。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进度,我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将其粘贴在家园联系栏的“教育教学”栏目中。这样,家长对幼儿每天在园内的活动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为家长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园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情况提供了依据。另外,重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幼儿的各种行为变化,可以使教师的工作有的放矢。对于个别幼儿,除了与家长直接交谈外,还可以建立“家园联系卡”,由教师将幼儿的在园表现及时性的反应在卡上,请家长了解,并配合书写“教育对策”,统一老师与家长教育的角度,寻找教育的共同切入点,尽快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从中推进家与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总之,幼教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抓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配合课堂教学及各种活动,多渠道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