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董必武、黄克诚家训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b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训。
  陈毅、董必武、黄克诚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们的家训又是什么?
  陈毅家训:腹有诗书气自华
  平头、黑框眼镜、黑色西装上别一枚国旗徽章,年过7旬的陈昊苏是陈毅元帅的长子。
  陈昊苏1942年出生在苏北阜宁。41岁才当上父亲的陈毅,喜不自禁,饱读诗书的他对妻子张茜说:“太阳一定会驱散亡国的黑暗的,我们就叫昊苏吧!昊者大也,苏者春也。”
  陈昊苏小时候,见到父亲的机会很少,但在他的记忆里,他的童年却是非常快乐的,很多瞌睡或饥饿的夜晚,妈妈都会给他和弟弟读父亲的诗词,“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受父亲的影响,陈昊苏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1949年,陈毅出任上海市长,7岁的陈昊苏为他创作了一首诗:“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了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乐不快乐?”收到儿子寄来的这封特别的信,陈毅别提有多高兴了。他鼓励儿子要多读书、写诗,因为诗人会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日子再艰苦难熬都能昂首挺胸。
  1954年,离任上海市长,举家搬到北京后,陈毅在家里搞了两间书房。一间放成套的书,比如《二十四史》、《马恩列斯全集》,这间书房是他的个人空间,不允许孩子们进入;另一间书房放小说、诗歌,孩子们,甚至他们的小伙伴,都可以随时进去自由翻阅。陈毅对孩子们很宽松,从不要求他们要读多少书、读什么书,但每天都要读书、写作的他,却让几个孩子尤其是陈昊苏爱上了读书、写作。
  陈毅夫妇都很节俭,4个孩子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轮流着穿,但给孩子们买书他们却很大方。陈昊苏说:“从小我们写作文就比其他同学要好一点,包括立意呀、结构呀都很独特。‘毛选’第四卷一出来,父亲就给我们四兄妹每人送了一套。”
  陈昊苏说,父亲在世时,和孩子们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并常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教育他们。
  陈昊苏还记得,1972年1月,父亲去世后,已被查出患有肺癌的母亲开始整理陈毅的诗词,他才发现父亲的诗词手稿竟有几大箱!正如郭洙若所言:“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一直在用一个诗人的情怀,爱着这个国家和他的亲人。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子孙后代都有怎样的期望和爱,在他的诗词里都能找到答案。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在北京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有一座建于清末的幽静四合院。穿过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初春的新绿正从地上冒出来。竹林深处,有一位高大魁梧的老人笑着走出来迎接我们。“你好!我是董良翮。”
  董良翮是董必武最小的孩子,他出生的时候,董必武已经59岁了。老来得子的喜悦可想而知,比起哥哥董良羽、姐姐董良翠,他和父亲生活的时间最长,也最为亲近。仗着父亲疼爱自己,儿时的董良翮也特别调皮。哥哥、姐姐都不敢去父亲的办公室,他却能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把他的书、钢笔和眼镜摔在地上。看到他如此不珍惜书和笔,母亲担心他日后不爱学习。父亲却说:“读书未必是唯一出路,良翮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替人跑龙套也没关系,只要他高兴就好!”
  “在我和哥哥、姐姐眼中,父亲从不因为自己是党的‘一大’代表而居功自傲。相反,无论是对谁,他都自喻为‘布头“龙套’和‘老牛’。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优先,他总说‘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就干好什么。”’董良翮说,父亲从不要求子女必须出人头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了,但前提是必须听党的话。
  让董良翮没想到的是,作为父亲最疼爱又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小儿子,却因为成长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而命运坎坷。1966年12月中旬的一个夜晚,19岁的董良翮接到姐姐电话,说父亲让他去公安部门“交代问题”。父亲转告给他的话是:“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即便是蹲监狱,也要安分守己,坚持做人的本分。”当时,董良翮正在北京六中读书,也是学校红卫兵的头儿,所以他对当时的形势也很懂。于是就老老实实按家人要求,去公安部门“自首”了。
  在历经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后,本应该好好休养,继续读书的他却向父亲提出要去当兵。董必武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儿子从小就梦想着当兵。“好好在部队里锻炼,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从头做起。记住:跑龙套也要努力地跑好,当一块抹布也要把负责的区域擦得干干净净!”董必武对小儿子说。
  然而,当董良翮正兴冲冲地准备去广州军区报到时,却在北京火车站被捕。这一次入狱毫无征兆,连送他的哥哥姐姐都惊呆了。“你弟弟这是代我去坐牢呀!”辗转从姐姐那里听到父亲这句话的董良翮不再委屈了,因为他知道,没有谁比父亲更疼爱自己。再次走进监狱的他,依然牢记着父亲的教诲: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要守规矩,做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次出狱后不久,董良翮就被安排去农村锻炼,当时24岁的他谈了个女朋友。让董良翮无比惊讶的是,为了让儿子和女朋友相互有个照应,董必武主动提出两人结婚后再一起去农村。但董良翮当时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中学生结婚没有先例,学校不给开结婚证明。董必武说:“不开证明也结婚!影响前途也结婚!”在父亲的鼓励和坚持下,董良翮在离开北京前和女友领了结婚证。这也让他深切地领会到,在父亲心目中,子女的幸福远比职位和前途重要得多。
  之后,董良翮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从普通社员到大队书记,再从公社书记到县委副书记,每隔3年,他就上一个台阶。做了公社书记以后,董良翮每年有200多天都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逢年过节回家时,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种的梨。董必武總是把他带回来的梨拿给邻居吃,还说:“这是我儿子种的,特别甜!”
  1975年3月5日,董必武90岁生日时,再次给子女讲了那个讲过很多遍的故事:京剧里主帅出来前,都有一些跑龙套的人登场,跑龙套的人很不简单,不要忽视,他们缺一不可。“我就是跑了一辈子龙套,人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当主帅。”27天后,这位自称跑了一辈子龙套的老人走完他90岁的人生。父亲去世后不久,董良翮放弃公职下海经商,他相信父亲会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因为职业不分高低,做人才最重要。和他一样,哥哥、姐姐也都传承了董家的家训:为人真诚、勤俭、忠厚,即使只是跑龙套,也努力把各自的龙套人生经营得无怨无悔!   黄克诚家训:当好萝卜占好坑
  指着用粗布包起来的老式沙发,黄楠说:“已经用了30多年了,父亲生前特别喜欢我们家的沙发。”老旧的沙发,稍显拥挤的房间,身为开国大将女儿的黄楠家,简朴素雅得有些“过分”。但她说:“这个家的一针一线,包括刚从湖南老家寄来的冰糖橙,都是靠我们自己挣钱换来的。所以,我觉得很骄傲很幸福。”
  身材娇小但精神奕奕,满头乌黑的头发,很难相信黄楠已经71岁了。问她有什么保养的秘籍?她说:“我的保养秘籍啊,就是一直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工作,而且问心无愧。就像我爸爸告诉我们的,‘每个坑儿都得有萝卜,做好你的萝卜’。我们姐弟四个‘萝卜’都很幸福,幸福的人就不显老!”
  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育有两儿两女,黄楠是老大。“我很小时,就明白自己的‘坑儿’在哪儿。”黄楠说,因为是家里的老大,她小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弟弟、妹妹。那时孩子们都穿线袜,两个弟弟三天就能穿破一双袜子。“一星期要补两三双袜子,用破布再缝一个袜底,几乎天天都要缝,很辛苦,但我从不向父母抱怨。”黄楠说,父母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补袜子。黄楠知道,帮弟弟妹妹补袜子,就是她的责任。
  黄楠上小学四年级时,父亲的一位老战友逗她:“你是老百姓吗?”她想都没想就说:“我爸爸是黄克诚,妈妈是唐棣华,我怎么可能是老百姓呢?”一旁的父亲立马责问她:“你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不能靠父母的能力闯荡社会的孩子,为什么不是老百姓?”父亲的话让10岁的黄楠明白:自己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得像老百姓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父亲的“萝卜坑”教育理念,让黄楠和弟弟妹妹从小就明白,要努力读书,凭自己的本事闯世界。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国家做贡献。”这是父亲黄克诚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黄楠说,父母特别忙,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让孩子们自己来,大的帶小的,小的学大的。但对于学习上的事儿,父亲却特别上心。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一一检查他们的作业。检查完,再吩咐高年级的辅导低年级的。唐棣华是大学生,特别爱看书,虽然她不像丈夫黄克诚一样天天检查作业,但手不释卷的她,对孩子们的影响同样很大,黄家四兄妹,个个比赛着学习。但和其他军人家庭不一样的是,黄克诚从未要求子女们必须进部队、考军校,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将来的职业。
  黄楠喜欢自然科学,热衷环保,父亲就建议她学自然科学,最终她考取了北大自然科学系;老二黄煦喜欢无线电,“收音机在当时还是非常宝贵的,他动不动就拆了,父亲也从不批评他,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自控系”;从小作文就写得很棒的老三黄晴,是北京大学新闻系的高才生;喜欢读名著,热爱西方文学的小女儿黄梅,从中科院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中西方文学的研究工作……
  黄克诚家的四个孩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在各自领域里做出了一定成绩。黄楠说,他们的成长是父亲的骄傲,尽管各自从事的职业和做出的成绩,在有些人看来不够“显赫”和富贵,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在各自的“坑”里,做着最好的“萝卜”。因为父亲经常告诫他们,干什么都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责任,不要朝三暮四总想要跳到别的“萝卜坑”里去,所以黄家四孩子都是从上大学选定了专业后,就一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有没有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占好自己的坑儿,努力当好萝卜。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生活才最有意义。”黄楠说。
  张宁据《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整理
其他文献
4月26日上午,在顺德某中学,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与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进行了一场以“文学里的精神秘密”为主题的文学对谈。在对谈上,贾平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心得。  写作的快乐  十年前的贾平凹,用《秦腔》发出了高亢激越的吼唱。十年后,他换了另一种行腔,借唱丧歌的《老生》,穿行百年的中国,讲述国族和个人的命运。对于再次获得“年度杰出作家”的大奖,已经自称“老汉”的贾平凹觉得“既高兴,
期刊
老张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计划内的,一个是计划外的。说老二是计划外的,是因为老张一直以来都觉得有一个孩子就够了,但老婆天知道是不是有意的,在又一次怀孕后,却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老张也以工作忙、高龄生产可能会出问题为由,劝过她很多次。但任老张嘴皮子磨破,她就是不肯去做掉这个孩子。  老婆说,这孩子她是要定了,谁都不能改变,况且以后孩子们大了,父母都不在了,一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个和自己有这么近血缘关系的人,
期刊
老戏骨雷恪生曾在《大宅门》、《雷雨》、《水浒》、《秋菊打官司》等一百多部影视剧、话剧中饰演各类角色,被人们誉为“影坛常青树”,而今虽已78岁高龄,但仍旧精力旺盛,每年要接拍四五部影视剧,主演多部话剧,有时还在央视春晚的小品中“客串”。老人之所以能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全靠他长期以来关注健康,重视养生。去看看演员雷恪生的养生之道吧。  演员雷恪生养生:戒烟天天吃萝卜  雷恪生以前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
期刊
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确实有一部分这样的男人:自己还没长大,就升级当了“爸爸”。与女性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生理过程相比,男人当上自然科学层面的“爸爸”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所以,像李光洁在剧中饰演的角色那般,从最初的不靠谱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酷爸”,对于一部分男人或者他们的妻子来说,也许能够找到共鸣。  从外形条件上讲,李光洁似乎饰演高冷型“高富帅”的角色更为轻车熟路,尝试《酷爸俏妈》这
期刊
张甲田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银幕硬汉,他1980年在电影《迟到的春天》中首次登上银幕,其后相继主演了电影《当代人》、《仇侣》、《风云初记》。同期,他还参演过中国第一部长篇连续剧《敌营十八年》。1982年他因成功地塑造了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一角,而成为八十年代广大影迷追捧的偶像。  1982年,根据著名作家蒋子龙同名小说改编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电影,同时
期刊
平仓巷内偶邂逅,白雪冰晶后湖游。  秋赏红叶漫栖霞,翠鸟惊艳荷枝头。  更喜人间四月天,粱园酒家结良缘。  放眼太湖碧波淼,一树樱花照清涟。  六十春秋恩爱笃,双双执手难关渡。  而今白发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4月1日,92岁的南京大学院士冯端牵着夫人陈廉方的手,出现在先锋书店,向后辈演绎“秀恩爱”的最高境界。  这一天是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60年里,文学造诣颇高的冯端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
期刊
他是警察,她也是警察。他们是夫妻,却不能常见面;他们有孩子,但不能常陪伴;他们没有钻戒,没有豪宅,至今还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他们没有山盟,没有海誓,却在“生命禁区”帕米尔高原上,用十余年坚守唱响了对工作执着,对爱情坚贞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他是警察,在一个偏远乡村的派出所担任所长;她也是警察,在一个边远县的公安局治安大队担任教导员。他们是夫妻,却不能常见面;他们有孩子,但不能常陪伴;他们没有钻
期刊
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黄继光当时挣扎着匍匐前进。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称英雄已经被子弹打烂了。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
期刊
她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却为他养大了前妻留下的6个子女。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国援助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一个多月后,他因胃溃疡穿孔住进了医院,想不到手术后引起并发症,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匆匆离去。  那一年,他刚刚50岁,她才45岁。  他去世后,她收拾起悲伤,带着他们的9个子女孤独地走过42年,把他们一一培养成人。42年后,她安详离世。  那一只小箱子,是他生前用过的。他走后,她一直小
期刊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于1937年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武装占领了北平、天津和华北平原,进而企图吞并全中国。面对穷凶恶极的日本鬼子,很多爱国青年纷纷告别亲人,奔向抗日战场,保家卫国!其中,有一位就是我的老首长甄树楠同志。他曾经是我党冀中军区高阳县大队长,也是一位著名的抗日英雄。他家住河北省保定地区白洋淀北安新县。这位身高一米八,浓眉大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