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与《平凡的世界》主人公比较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他因为自己的跛脚和身世而自卑,最终他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回归自我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因家庭贫寒而自卑,在同学田少霞的鼓励下突破自我,最终因为现实的残酷又回归自我,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菲利普和孙少平都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力求实现超我,但最终又回归自我。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比研究菲利普和孙少平自我的突破、超我的追求和自我的回归。
   关键词:《人性的枷锁》 《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 弗洛伊德理论
  《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他因为自己的跛脚和身世而自卑,当他生活和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不断地突破自我、追求超我,在现实环境下,他妥协于自我,放弃超我并回归自我;而《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因家庭贫寒而自卑,并和自己家境相同的郝红梅惺惺相惜,在本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在同学田少霞的鼓励下突破自我,构建超我,最终因为现实的残酷又回归自我,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菲利普和孙少平都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力求实现超我,但最终又回归自我。本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比研究菲利普和孙少平自我的突破、超我的追求和自我的回归。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本我从出生起就已经存在,由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构成,像饥、渴,性等,当人们有本我需求时,个体需要立即满足,人们才能感觉快乐,所以本我有支配人性的原则。自我是个体在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当现实中无法立即满足本我的各种需求时,个体只能迁就服从于现实,并努力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另外,因为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因此可以缓冲和调节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管制。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人们在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下在个体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受自我理想和良心的支配。前者是个体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后者是规定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由此可见,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完美原则支配着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交织,各司其职。按快乐原则行事,即按生物本能行事的是本我;按现实原则行事,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本能得到满足是自我;追求完美崇尚道德的是超我,这三者相互协调,才造就了人格正常发展的人。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下《人性的枷锁》与《平凡的世界》主人公比较研究
  《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他因为自己的跛脚和身世而自卑,对宗教深信不疑,深陷情感泥沼差点自杀,最终他突破自我、摆脱自身缺陷枷锁、宗教枷锁、情感枷锁超越自我并回归自我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因家庭贫寒而自卑,在同学田少霞的鼓励下突破自我,最终因为现实的残酷又回归自我,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菲利普和孙少平都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力求实现超我,但最终又回归自我。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结构理论通过精神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结合来对比研究菲利普和孙少平自我的突破、超我的追求和自我的回归。
  (一)本我的压抑和宣泄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本我,本我从出生起就已经存在,由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构成,像饥、渴,性等,当人们有本我需求时,个体需要立即满足,人们才能感觉快乐,所以本我有支配人性的原则。《人性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原本有幸福的家庭,有爱他的父母和保姆,但是当他的父母去世后,他的生存得不到保障,所以当伯伯要辞退从小抚养自己长大爱自己的保姆时,菲利普为了生存需要,他听从了伯伯的安排,压抑了本我的需求,但是当伯母和新的保姆对他很好时,他甚至敢于对伯母说出很难听的话,也因为想去德国求学而和伯伯对抗。另外,菲利普在求学期间,因为自己的跛脚和身世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和折磨,他压抑着本我的需求,专注于读书,并寄希望于宗教,渴望宗教能治好他的跛脚,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痛恨,当他因学业优秀而受到校长的认可时,他开始嘲笑他身边的人,总能轻而易举找到其他同学的痛点。《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出生于陕北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当地县城读高中,他由于贫苦的家庭和缺衣少食的生活状况而自卑的压抑自己,随后因为和同班郝红梅的相似经历而惺惺相惜,释放了本我,当初恋失败后,孙少平又压抑了本我。高中毕业后因为生存需要,他原准备回家当教师,但因为名额有限,他压抑了自己当上了农民,后来他的好友把名额让给了他,他虽然渴望外面的世界,但因为现实原因依旧留在家乡当初中班老师。
  (二)自我的妥协与选择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从本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当现实中无法立即满足本我的各种需求时,个体只能迁就服从于现实,并努力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另外,因为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因此可以缓冲和调节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管制。《人性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在牧师伯伯的影响下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当自己寄希望于上帝救助自己跛脚的希望破灭后,菲利普怀疑并压抑着自己的信仰,直到菲利普在海德堡学习期间听到了海沃德和维克斯对宗教的评论,菲利普才遵从自我内心的需要,摆脱了宗教的枷锁。他对母爱、友谊、爱情的渴望在最初受到了压抑,当遇到爱他的伯母、罗斯和威尔金森小姐时得到了释放,他对伯母说难听的话,他对罗斯铭刻于心的友情已经偏离同性伙伴之间单纯的友谊并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他对浪漫爱情的压抑使他在遇到威尔金森小姐后得到释放。后来他爱上了酒吧侍女米尔德里德,当米尔德里德抛弃他时,菲利普压抑了自己,选择了忠诚的爱人诺拉,但最终又因为自我的释放离开了诺拉。面对米德尔德里德的再次背叛,菲利普无法回归自己甚至一度想要自杀,他生活的经历终于让他慢慢放下了对她的爱,而爱上了萨利,并收获了爱情的幸福甜蜜。《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回到自己家乡人初中班老师时,他向往外面更广阔的地方,后因为初中班解散,并在出生于大县城、见识多广、敢爱敢恨的田晓霞的鼓励下,他才敢于超越自我,来黄原城当矿工,并敢于突破自我,和田晓霞确立恋爱关系。当恋人田晓霞意外死亡后,惠英贴心的关怀让孙少平在本我的需求和自我的选择中左右为难。孙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后,他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依然回到矿区,回到了惠英身边,完成了自我的选择与妥协。
  (三)超我的追求与幻灭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人们在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下在个体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受自我理想和良心的支配。《人性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在父亲形象、宗教信仰和伯父对宗教的言传身教下建立了超我的形象。当菲利普寄希望于上帝救助自己跛脚的希望破灭后,他对宗教产生了怀疑,在目睹牧师们腐朽的生活后产生了动摇,并在听到海沃德和维克斯对宗教的评论后,菲利普内心的精神支柱倒塌了,此时的菲利普面临着重建信仰的艰巨任务。菲利普爱上了酒吧侍女米尔德里德,面对米尔德里德的一次次背叛,菲利普一次次在进行着超我的追求与幻灭,直到最后他选择了萨利,这其实是超我对本我的一次约束。《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一直在田晓霞的鼓励下,读书学习,从回家当老师,到当工人,敢于追求田晓霞,孙少平在不断地追求超我。但当田晓霞因为救助孩子去世,他也因為矿难而毁容后,孙少平的超我结构破灭,他选择回到矿区,回到惠英身边。
  《人性枷锁》主人公菲利普和《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都是在本我的需求中压抑本我,并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释放自我,在外界的影响下建立超我,并因为现实原因超我破灭而回归自我。正如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所言,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交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造就了人格正常发展的人。身处社会大环境的我们也是在本我的压抑和宣泄中,在自我的妥协与选择,在超我的追求与幻灭成为了人格正常发展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创伤理论视域下《人性的枷锁》与《平凡的世界》比较研究,陈竹泓,硕士学位论文.
  [2]《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诠解,李婧,山海经.2015,(23).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这一理论对教学法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输入理论为基础探讨提升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新时代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 观念不强、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行为滞后。辅导员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离不开各族人们的团结和努力
一   莫言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该作一发表,便好评如潮。评论界惊讶于莫言这篇小说“富有梦幻色彩的超常人的主观感觉”,1将其归入方兴未艾的“探索小说”之列。而莫言本人则如是说:他其实是想写出生活的五光十色,“生活本身就具有神秘美、哲理美和含蓄美”。“生活中原本就有的模糊、含蓄,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朦胧美。我觉得朦胧美在我们中国是有传统的,象李商隐的诗,这种朦胧美是不是中国的蓬松潇洒的哲学
期刊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 们的学习热情。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而言,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能加强师
内容摘要: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长篇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气味的奇幻小说,也是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之一。作品以嗅觉天才格雷诺耶为主角描述了一个个离奇恐怖的事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对《香水》主人公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理解主人公格雷诺耶对尊严的渴望及情感的期望,窥探小说背后折射出的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困境。  关键词:《香水》 需求层次理
内容摘要:同为清代乾隆时期的两部不朽杰作,《红楼梦》与《儒林外史》都是相对较早涉及到女性才学问题的作品,两书中的才女形象各异,承载着作者各自的创作目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文拟将两书作为比较对象,探讨书中才女形象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小说 才女 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作为古代讽刺小说的一座高峰,除却描摹了范进、严贡生等极具讽刺意味的男性形象外,还塑造了几位精彩的女性角色
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运行现状进行调查,梳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施在诊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 索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诊改实践中完善课程,以诊改带动数控技术应用课
内容摘要:《最后的使者》是冰心创作的一个关键节点。小说人物、情节、结局等方面的设定,隐性传达了作者内心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挣扎,而这种焦虑与冰心作为宗教式的“使者”的创作主体身份有关。一直以来,冰心的文本彰显一种传递爱与光明的使者的创作主体身份,但由于在五四落潮期“爱的药方”功效渐失,冰心最终放弃了这种写作身份。《最后的使者》以后,冰心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所调整,对“爱的哲学”的也开启了一个由外转内,由
内容摘要:初中、高中阶段有《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与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内容的赏析学习,学生通过对两篇文本细节描写的比较阅读与赏析,能对描写对象有更立体的观察及感受,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对作者精妙的构思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和学习,从而学会阅读这部小说的方法,更深刻的理解其思想内涵。   关键词:刘姥姥 林黛玉 细节描写 比较阅读  在初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本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学生的人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