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一以贯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应删繁就简,单一集中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不是教一篇一篇的课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通过例子,学习蕴含其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所以,语文教学首要的工作是确定“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而确定了“教什么”之后,课堂教学就不要再摇摇曳曳,而应“直捣黄龙府”。
  马老师上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前大家讨论认为本课就学习写人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既然确定了“教什么”,导学案上的“学什么”就不宜再写什么“品人物”“品文章”等4条学习目标,应该删繁就简直接写:
  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2.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在接下来“怎么教”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必要的预习检测后,“互动探究交流点评”部分就直接设题:
  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相关文字,按照“运用什么描写,写出了梁任公的什么特点”的格式进行分析。
  2.勾画出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相关文字,说说这对表现梁任公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由此介绍侧面描写)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自学、讨论、展示、争辩,教师组织总结、评价的方式来进行。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知识网络,最后进行针对训练。
  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要紧凑连贯,一以贯之
  马老师上课后把学生在课间展示在黑板上的字词注音解释等一一交流订正后,就转入了对三个问题的依次探究讨论,快到下课,“自我织网”和“对点训练”两部分才仓促进行,显得前松后紧。问题症结就在于字词注音解释和作者等预习结果的“展示交流”用时太多,中间的“互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太过齐全,有蓄意表现的痕迹,内容上还穿插了品人物、本文是写人物还是写演讲问题的辨析,旁逸斜出,枝繁叶茂,结果冲淡了目标结果的达成。
  在教学进程中,为什么有些课枝枝蔓蔓,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还因为确定“教什么”之后,在“怎么教”的时候没有设计一个线索的东西把前后环节串联起来。比如,本课重点教写人的方法,“怎么教”可以设计为:辨识——分析——应用。先出示一些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辨识这是什么描写。(包含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估计高一学生大都能辨识,所以就直接改为上面谈到的探究1题:让学生直接勾画描写的相关文字了)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按照“运用什么描写,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的格式具体分析,这就体现了“导”学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运用相关描写手法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这就是运用。当然运用还得指导,比如描写要抓住人物特点、抓住细节、按照次序、运用修辞等等。如此,“教什么”就始终围绕知识和能力来进行,教学目标就落到了实处。又比如,有老师把本课的“教什么”确定为感情,他设计的“怎么教”就按照“韵文之情——讲者之情——听者之情——记者之情”来组织教学,也显得很紧凑。
  三、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激励促进,持续给力
  过去流行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现在是否可以改为“以知能为主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推”的新三主思想。因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为主导等于教师一直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落不实。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站在学生背后,指导、点拨、激励、促进,充当学生学习的主推手。那么教师在哪些方面主推学生发展呢?
  1.学习目标上定向。一篇课文具有不同的学习价值,到底该学什么,需要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就予以确定,课堂生成上也要随时指导或者引导,不必让学生在不必要的地方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的人就可能在作者引用的三首诗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虽无不可,但毕竟不是重点,即使搞清楚了,无非也是为了说明诗词内容引起了演讲者的情感共鸣而已,和既定的关于本课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相距较远,因此只需了解一下即可。
  2.学习方法上指导。比如,让学生分析人物描写,可能就有学生把文中的相关描写读一下,不指名是什么描写,也不具体分析,而是笼统概括一下人物形象。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运用什么描写,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进行具体分析。又比如学生课堂发言中一一指出了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分别表现了梁任公的某方面的性格特点,但没有学生把这些描写综合起来概括一下梁任公总体上是怎样一个人,这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梁任公先生来一个总的概括评价。还比如,凡提出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聚在一块合作讨论,这是一种虚假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先自主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后再和别人讨论交流。
  3.学习进程上激励。小学生之所以爱学数学,就是因为数学题反馈快,做对了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上课也一样,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表现,不管错对,只要敢于表现,教师就要鼓励,尽管有问题或者不完善,我们可以给予点拨指导,但必须及时进行点评,赋予分数,快速反馈,让他给小组挣分,让其他人认可自己、欢迎自己。只有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才能一直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就盼着你来上课了。
  4.学习结果上帮助。一堂课结束,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学生通过“自我织网”和“对点训练”来检测,可能构建的知识网络不科学、不全面,或者对知识和能力掌握的还不到位,这时候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比如,上完本课,学生概括的关于描写的知识可能是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出,细节描写是和概括描写相对而言的,这样的分类不够科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关于描写的科学的分类体系。
  5.学习情感上熏陶。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是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感情价值,也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师生融洽的关系。如果教师能结合《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讲解把其中蕴含的情感像梁任公先生演讲那样还原出来,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感情的一种熏陶感染,不需要说教,只要学生能感受到就行。学习进程中对学生的表现一直给予鼓励、欣赏,学生不断受到正能量的传递,越发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庆阳市正宁一中。
其他文献
近期,德国联邦职教所发布了2017 年“继续教育监测”问卷调查报告。“继续教育监测”问卷调查以“继续教育中的质量管理系统”为主题,对德国继续教育机构应用质量管理系统的情况、继续教育机构的经济状况、继续教育结构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显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并取得明显效果。2017 年,全德80%的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相关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获得外部认证的机构占比 52%;实施
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师主讲丰子恺的《渐》。他首先以丰子恺先生富有童趣的漫画入手,接着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文章每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等,二十分钟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是展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名言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举一些关于“渐”的其它例子;再下来就是拓展,分析《渐》与《匆匆》在写作目的、风格和切入角度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还在“匆匆”
上鲁迅的《祝福》一课时,有学生问到《祝福》中鲁四老爷书房那脱落的半幅对联是什么,这是一个读书非常细心的同学发现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对那半副对联隐去不写呢?  鲁迅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环境的描写,特别是对书房对联的描写是大有深意的。  众所周知,书房是读书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兼作待人接客之所。书房的布置集中体现了主人的兴趣、学识、素养,因此书房是了解主人的窗口。在书房中,主人往往挂上
花是天地之灵秀,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历代文人骚客大多爱花,咏花,借花抒情言志。宋代词人李清照爱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意象频频出现,她把感情完全地融在花的世界中,在这些花中,李清照尤其钟爱黄花,以黄花自喻。用菊花来抒发自己的相思情愁。表达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表达,国破、家亡、夫死的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花是天地之灵秀,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历代文人骚客大多爱花
据经合组织(OECD)网站2016年9月6日报道,OECD发布的新一期PISA专题报告——《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复杂的数学问题吗?》(Should all students be taught complex mathematics?),强调教师异质性教学技能的应用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OECD对PISA测试结果的分析显示:擅长处理复杂的数学概念、解决复杂数学难题的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
妖怪山上住着一个调皮的小妖怪。小妖怪常会给路過的人搞点恶作剧,或者偷听山上小动物的闲聊,又或者捣鼓研究各种古怪的魔法……渐渐地,小妖怪觉得太没意思了,有了一个愿望——换一个身份。变成什么好呢?做警察?不行,有点危险。做医生?不行,太辛苦。做厨师?不行,油烟味太重……  小妖怪想了又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身份——做一个国王,可以吃遍天下的美食,可以得到无数人的爱戴……  仅仅是施了一个小魔法,小妖
一、立足真实,呼唤理性——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不同的环境,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同。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环境下,学生会受到语文的熏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必要因素。只有具有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格自由才能发展出来,思维也才能更加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灵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爱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师生关系趋于
一、基于教学反思,确定研究视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它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独
【案例背景】  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按“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的思路分成三个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教学以文本体验为基础,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体味自然,热爱自然,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观照能力。板块一“谛听天籁”主要体现对自然美本身的注视,教学时要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板块二“感悟自然”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是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要让学生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