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存在思政育人体系不健全,思政内容挖掘不够,任课教师育人能力不足,思政融入方式尚不成熟等问题。要充分挖掘“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把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进“现代汉语”专业教育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和同频共振,形成与原有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基金项目】
:
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2020JDKT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存在思政育人体系不健全,思政内容挖掘不够,任课教师育人能力不足,思政融入方式尚不成熟等问题。要充分挖掘“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把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进“现代汉语”专业教育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和同频共振,形成与原有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其他文献
贫困偏远地区公务员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如何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公务员群体结构测评工具,实现公务员队伍结构合理、职责匹配、高效优质的建设目标,是县级公务员队伍管理的重要问题。基于模糊熵理论建构公务员群体结构合理度和关联度测评模型,并以陕西省S县数据验证分析,检验了这一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这一模型对我国偏远贫困地区县级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职责匹配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全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系统总结了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起思想、态度与方法上的理论自觉,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展现了对中国化马
系列爱国主义题材“快闪”活动已日渐成为“空间融合”进程中大众文艺实践的一种新范式。其有着鲜明的主题性和明确的宣传目的、注重集体性感性经验的有序分配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表达从形式到内涵上不断转型,以“感性共通”的方式打破群体区隔,“国家”话语“陌生化”地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经验,从而在“民族共同体”的审美想象中生成了日常生活的“新感性”,增强了群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新大众文艺实践形式与主流意识形态以“泄导人情”的方式实现了大众趣味建构与新时代宏大叙事的“知识合流”。随着范式定型和“仪式化语境”的变化,主流意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和370多所学校,影响深远,南通因此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美誉。身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张謇能够开风气之先,下海经商,紧密筹划,勤奋坚韧,勇于创新,诚信经营,终成实业大家,反哺滨江临海南通大地,成为南通对外响亮之名片。其“实业救国”思想与实践为21世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存在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生产经营负担重和抗风险能力弱等困难。数字金融具有“无接触式”服务和便利高效等优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助推其快速复工复产,而且能倒逼中小微企业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因此,数字金融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
在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新形势下,需要研究如何稳定农业土地流转价格问题。对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体而言,农业土地流转价格要回归农业土地粮食核算价格。所谓农业土地粮食核算价格,是指单纯由粮食生产纯收益、土地还原率和流转期限所决定的农业土地流转价格。以我国东北三省为例,通过收益还原法研究发现:20082016年,我国农业土地实际成交价格与土地粮食核算价格差距幅度越来越大,九年间始终处于上涨态势。为此,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角度考虑,要建立农业土地粮食核算价格评估体系,搭建流转平台,探索建立补贴制度等,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稳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茶文化产生于中国,而后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行主要经历了唐宋地缘政治时代、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代这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侧重的物质文化面相。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是经由茶叶的药食属性以及由此作为一种可交换商品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来实现的。茶文化从东方向西方的交融传播是被认知熟悉、接纳认同、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作为一种异文化实现由“一”到“多”的全球在地化过程。
依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精神”展开的三个阶段的分析理路,中华茶道形成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主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中华茶道佛门茶礼;“客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唐代陆羽开创的茶道;“绝对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宋明时期的茶道。经过正—反—合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中华茶道在得到精致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向大众世界、民间生活的推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青年,与卓有成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武装青年,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引领青年,用“两个结合”教育青年,用整风学习改造青年,用宣传文艺动员青年,用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感召青年,进而帮助青年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青年的政治信仰。
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治理与应急能力。对中国而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为西方社会误读、曲解、丑化中国形象带来了可乘之机。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常态化趋势,中国应着力加强应急国际话语能力建构与提升。当前,中国应急国际话语能力的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与实际需求对比存在滞后性、国际舆论环境塑造的被动性、对外发声能力及作用的欠佳性三个方面。中国应从建构多样的国际话语内容、创新应急国际话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提升国际话语的应急准备能力水平等方面,不断提高其应急国际话语能力,为世界更地好了解中国、体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