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了转业?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到过一个数字:当今中国的“音乐学院”数目,是“文革”前的十倍!在今天高校改名热当中,还不知道是否出现了音乐研究生院、音乐科学院之类。音乐学院再加上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音乐系科的扩招,现在全国的在校专业音乐学生,大概有“文革”前的百倍吧?
  我还眼见过一个数字:中国的专业表演团体,比“文革”前,萎缩到了十分之一以下。以我的故乡华北地区一省为例,过去基本上是每个县有一个专业的剧团,有的县还有“乌兰牧骑”专业歌舞队。一些专区还有一个专业歌舞团。在部队,很多的师都有专业文艺宣传队。现在,谁听说还有哪个县有剧团哪个专区有歌舞团哪个师有文艺宣传队?
  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激增而社会需要的专业音乐人才骤减,进门专业出门业余,毕业即转业,这就是当今音乐教育的怪圈。
  何以如此?
  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了误区,即脱离了国情,脱离了现实。当今的专业音乐教育,显然,不是计划教育。计划教育,要有计划。计划从何而来?从人才需要、从编制框架而来。中国有多少单位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各单位需要多少专业的音乐人才和什么专业的音乐人才……这是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今的专业音乐教育,已经抛弃了这些。如今的专业音乐教育,又不是市场教育。市场教育,第一位的根据是市场需求。就像烤白薯烙烧饼一样,要以销定料定产。显然,如今的专业音乐教育,并不是根据音乐市场的需求来建校招生。非但如此,还和市场需求大相径庭,南辕北辙,来个你减我增。专业音乐教育,既不是计划教育,又不是市场教育,那么,它就只剩下了一种情况:无序教育。
  是什么原因把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拖进了无序的泥潭?
  在我看来,重要的有两个原因:
  一是教育官员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干面子活儿”。在教育官员看来,专业音乐教育规模越大、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数越多,他们的成绩就越大、贡献就越多。自然,他们飞黄腾达的系数就越保险。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支配下,自然,专业音乐教育就既不讲计划也不讲市场导致无序啦。
  二是利益驱动,创收作祟。收一个学生,收一份钱;多收一个学生,多收一份钱。专业音乐教育,成了开饭馆开旅馆,餐桌越多床位越多,赚钱就越多。除了教育官员热衷此道以外,教授讲师也乐此不疲:上一堂课,有一份津贴;多教一个学生,多一份收入。
  专业音乐教育大跃进,乐了先生,哭了学生。
  师资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恒定量。学生越多,那么,每个学生获得的教益越少。这是一道除法题:教师是被除数,学生是除数;被除数一定,除数越大,商越小。专业音乐教育不是电视台的讲坛,可以听众不限,它是特殊教育,是个别教授。招生多了,教师就会超负荷运转;教师超负荷运转,教学质量就会下降。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就成了有文凭无水平的空花瓶。久而久之,学校自己也会声誉扫地,最终是专业音乐教育大跃进害了自己。
  学子学无所用,专业为了转业,浪费了学子的青春时光。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命贻误。琴键代替不了算盘,琴弓代替不了瓦刀,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一改行几乎就成了废物。专业音乐教育大跃进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这样残酷!
  专业音乐教育大跃进,不仅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还是财力资源的浪费。国家和家长花了那么多的钱财供孩子专业学习音乐,结果是毕业即转业,这笔浪费帐,谁能算得清?■
其他文献
开卷有益    唐朴林教授的民族音乐论文集《民·音乐之本》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册,是唐朴林教授多年来从事音乐研究、论述和评论的成果。他以广博的研究范围、多方位的研究视野、多样创新的研究方法都贯穿在他独特的作曲家的视角。    首先本书之《民·音乐之本》的书名就不凡响,这个“民”可以做多种顾名思义的理解,如“民族”、“民众”、“民族音乐”(民乐)、“民风”、“人民”等。音乐是人民创
期刊
音乐时评    歌曲节目历来是春晚的一个主要节目形式,今年也不例外。从现场效果看,今年春晚歌曲节目是成功的,不仅演员阵容强大,而且各种风格曲目都有,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背后却隐藏着难以言状的缺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独唱太少。不知到底是因为场面或气氛需要,还是为了搞平衡,有意让那些单曲遭淘汰的歌手、演员轮番露个面。细数一下,仅有宋祖英的《田野的
期刊
英国的一家DVD制作公司OpusArt相信,DVD将会改变歌剧的未来。持有这种看法的不止一人。不久前,伦敦考文特花园歌剧院宣布将自己制作歌剧DVD。这么一来,是否可以说DVD作为新的表演载体,有望改变歌剧的未来?  由于有了歌剧院数字直播歌剧的先例,以往由电视台到歌剧院录制歌剧的情形将发生质的转变。另一方面,古典音乐的DVD品牌也跟着数字的发展红火起来。DVD与电视台的关系,类似于当年CD与电台的
期刊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将推出日语版,中国台湾歌手张惠妹将在其中担任主演。  据日方媒体报道,尽管张惠妹在日本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主办方仍然看好她的亮丽音色以及不俗的演唱功力。张惠妹也表示,希望以《图兰朵》为契机,正式进军日本演艺圈。   日语版《图兰朵》将于3月起在日本东京、大阪及名古屋等地上演。该剧剧本由活跃在百老汇的宫本亚门改编,曾为众多电影担纲配乐的久石让出任音乐监制,服装则由
期刊
表演杂谈    艺术上有句行话说得好:即“火候”未到不叫艺术,“火候”过了也不叫艺术。应该说,把握好表演艺术的“火候”是至关重要的。    去年,我连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乐演奏大赛的现场直播,参加比赛的选手不论是拉弦乐组、吹管乐组、弹拔乐组,还是打击乐组;不论是单人还是组合;不论是七岁的儿童还是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表现力。相比之下,在比赛中发现有一些选手虽然技巧很
期刊
现场播报    由唐山市文化局主办的新年民族音乐会催人振奋、给人欢乐、给人享受。  民族管弦乐团与健康之声合唱团亲密合作,民族器乐与民族声乐交相辉映,映出了靓丽,映出了恢弘,映出了国乐新风。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奏得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是庆丰收,是迎新春,也像是过大年。《江南好》奏得低旋回转。这一北一南的两首乐曲,风格变幻令人心旷神怡。琵琶与乐队的《春江花月夜》,专业乐手沈欧的琵琶奏得出
期刊
上海的冬季一如既往地寒冷,生活的步伐依旧繁忙进行着。然而这个冬天却因为音乐剧《墙》的精彩献演而绚丽多姿。  音乐剧《墙》是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毕业生朱耶轩创作的,全剧从剧本的创编到演员台词的设计以及背景音乐及歌词的制作均由朱耶轩独自完成,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部由学生创编的音乐剧,对于中国现今的音乐剧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音乐剧《墙》讲述了一个自由艺术家和一个失业者合租在一间公寓里,他们
期刊
创作杂谈  2007年10月初,国际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Sokorski出版发行了秦文琛的作品《地平线上的五首歌》,这是该公司计划出版秦文琛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这部为独奏大提琴、手风琴,以及15个弦乐演奏家而作的大型室内乐题献给作曲家古柏杜丽娜和手风琴演奏家曹晓青,2005年10月12日首演于北京。作品大胆的构思、生动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作曲家心中对生命独有的认知和向往。      音乐总长约21分钟
期刊
环球博览    在电影院里看歌剧,是去年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皮特·格尔布为了普及歌剧而做出的一个惊人举措。通过屏幕观看歌剧演出,让人体验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今,在这个措施实施的第二个年头,所达到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格尔伯的预期。    本演出季的第2次高清实况转播是在新年进行的。由理查德·琼斯担任导演的新排版洪佩尔丁克的歌剧《汉泽尔和格蕾太尔》,在大都会歌剧院举行首轮演出。该演出同时向世界各地超过600
期刊
先声夺人    本报讯(记者 刁艳)怀着对歌剧艺术的痴迷和执著,经过近十年的耕耘,以培养歌剧人才为使命的北京奥贝拉歌剧中心渐成品牌。3月7日在北京音乐厅,由该中心选送的国内外获奖歌手将聚首“普契尼诞辰150周年音乐会”,歌唱经典,展示才艺。么红、吴艳彧、孙砾等歌剧明星也将加盟音乐会。  与往年奥贝拉举行的专场音乐会一样,3月7日当晚同样是经典歌剧曲目的荟萃,罗西尼、威尔第、贝利尼、普契尼的代表曲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