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干戈 为社稷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兵器是我国战争史、兵器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发现使用戈、镞、戚等青铜兵器,到后来各时代的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品种逐步增多,反映不同时期的战争状态。兵器的演变与战争的组织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备宗教暴力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和戎。”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青铜兵器与祭祀用礼器的地位同等重要。
  滕州市博物馆藏有大量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不仅铸造精美,形制多样,而且多数带有表示族氏名称的铭文。对这些商周青铜兵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当时军事制度和氏族情况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一、戈
  戈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用于勾杀的兵器,又称作“勾兵”。戈通常由铜戈头、木柲、柲冒和鐏四部分组成。据《考工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且在援与内之间设“阑”,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与柲的结合更加牢固。另外还在胡上设“穿”,以增加缚的牢度。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柲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柲的夹角更大。
  商铜戈 援内通长20.6厘米,铜宽5.8厘米。无胡,无阑,窄长援,长直内,上刃直,下刃近内部弧弯明显。援中脊銎突出。内为长方形,后端稍宽,銎平面呈橄榄形(见图1)。
  商铜戈 援内通长27.6厘米,通宽7.2厘米。无穿,无胡,有阑,窄弯援,援体前窄后宽,上下刃弯曲,尖峰,援中部起脊,横截面呈菱形。上下阑较长,呈单刃刀型。长内,内中部有一圆孔,内后端装饰一块镂空的长方形卷云纹,其纹饰精美、造型独特(见图2)。
  西周史戈 援内通长26厘米,通宽14厘米。戈援平直,中起脊,脊略呈弧线形,断面呈棱形。前锋为三角形,胡窄长,援胡均开刃,长方形内中一穿,阑边两穿,内部铸一字“史”字(见图3、图4)。
  春秋王子反铸寝戈 援内通长22.6厘米,通宽12厘米。戈援平直,中起脊,脊略呈弧线形,断面呈棱形,前锋为三角形,胡窄长,援胡均开刃,长方形内中一穿,栏边三穿。胡上铸铭文一行六字“王子反铸寝戈”(见图5、图6)。
  战国虖台戈 援内通长27.3厘米,通宽13厘米。其援窄平,中起脊,前锋呈三角形。斜角长方形内,内有一穿。长胡,三穿。胡上铸铭文一行“虖台丘子休之俈(造)”,形制为典型的战国早期器(见图7、图8)。
  二、戟
  《说文解字》:“戟,有枝兵也。”是一种戈的柲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兵器,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功能。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相连的青铜戟。
  战国薛师戟 通长24.2厘米,通高19.5厘米。前援狭长平直,中脊,双刃锋利,前锋尖锐,胡有二穿,有阑,刺的顶端矛体部断失,内上开两个燕尾槽,呈现三锯状,在内上的近燕尾槽处,上下阴刻铭文二字“薛师”(见图9、图10)。
  三、钺
  从商周时期,钺作为兵器的同时亦作为仪仗礼器使用,钺为王者专用,王者用钺,以征王权。《书经》云:“钺以金饰,王无自由之理,左杖以为仪耳。”史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着赋予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而绝非一般氏族贵族所能享有,当是高于一般氏族贵族的王者所有。
  商青铜钺 通长15.5厘米,刃宽10.8厘。钺体稍扁短,刃口延展,基本上为平刃,素面无纹。钺体中部有一大孔,两肩有穿,内较狭而长,中部一小孔(见图11)。
  战国青铜钺 通长25.5厘米,刃宽34.9厘米。半圆形,刃尖外侈两面呈弧形,底部一方形柄孔,素面无纹,酷似板斧(见图12)。
  春秋凤头斤 斤刃至尾部长17.6厘米,冠顶至銎底长8.8厘米。浮雕凤鸟首,镂空鼠形冠,凤鸟颈部为椭圆形銎,内有残存木柄,鸟尾,斤衔于凤鸟嘴中,刃部圆饨(见图13)。斤是一种古代兵器,也用作象征军事权力的礼器或戚类道具。该斤造型奇特,制作精致。依其形制,并非实用兵器,当是墓主人生前当作权杖或仪仗用。凤头斤是周文化与东夷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既反映了周人的礼乐文明,也充分体现了东夷人崇拜凤鸟的图腾信仰。
  四、弩机
  弩是中国古代军队中流行的远射兵器。弩机是弩的核心部件。从春秋开始,弩上安装了青铜铸制的弩机,使它正式成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兵器。据《事物纪原》记载,弩机是由战国时期楚琴氏发明的。弩是用机括发箭的弓,是在弓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汉代的弩机,主要用青铜铸制,但都在机括外加装铜廓,然后再装嵌入木弩臂中,以增强弩力。
  汉代弩机 通长15.2厘米,宽7.7厘米。弩机上悬刀、望山、牙、牛等部件俱全。郭呈长方形,上有三道凹槽,为箭道。中间主箭道较深,两边副箭道较浅。郭体上有两栓塞,将望山、牙、牛固定在郭体上。郭及望山两侧有镶嵌金丝的凤纹。整机铸造精细,外观平整光洁,铜质优良,保存完整(见图14)。
  五、刀
  刀是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状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
  西周夔龙柄铜刀 长11.5厘米,宽1.8厘米。柄呈夔龙形,直刃,前锋呈斜弧状与背相连,锋尖上翘明显。背稍厚,由背到刃逐渐减薄。截面呈楔形,柄与身由夔龙嘴相连接。柄部为一夔龙,夔龙的嘴前伸大张,头顶羽冠,方形大眼,细长身,尾向上翻卷,身下爪呈勾状(见图15)。   西周铃首铜刀 长15.5厘米,宽1.9厘米。直背直刃,刀身较宽,柄头是镂空銮铃。背和柄在一线,直刃,锋尖上翘。前锋端宽于后端,背较厚,由背到刃逐渐减薄。柄部饰直线纹(见图16)。
  六、矛
  矛是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紧。西周以后,矛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到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
  商铜矛 通长21.7厘米,通宽4.3厘米。骹与脊连为一体,骹较长,脊中部呈菱形,叶身较宽,尖锋,刃微弧(见图17)。
  西周铜矛 通长26.4厘米,通宽5.7厘米,重395克。叶身较长,脊呈三角形,脊末与锋尖连为一体,锋尖锐利,缝刃扁薄,骹口呈橄榄型,叶身中部较宽(见图18)。
  春秋铜矛 通长22.7厘米,通宽5厘米。叶身较长,前窄后宽,如剑体形状,尖锋,锋与刃相交处圆钝,叶侧边刃斜直,中部起脊,脊与骹分界明显。中脊两旁叶面微下凹,脊末与锋尖连为一体。骹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环,骹与脊相连处有一圆形穿孔(见图19)。
  战国铜矛 通长13.4厘米,通宽3厘米。骹宽,前锋锐厚,刃两侧有血槽,狭长条刃近本的部位稍稍扩大成锐角型。为战国时期北方地区矛所常见的形式(见图20)。
  七、剑
  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
  商铃首剑 长31厘米,宽6厘米,铃径4.3厘米。剑作曲茎斜从有格式,剑体中部起凸脊,锋尖锐,刃薄而宽,斜从,曲柄。剑首作扁圆球形镂孔铃,铃内置活动小球。柄饰两长方形孔,柄身雕刻几何纹,背微弓(见图21)。
  春秋铜剑 长42.7厘米,通宽4.8厘米。剑身瘦长,脊呈直线,腊长而两从保持平行,至剑锋处尖削。剑首圆箍形,剑茎圆柱形,有两箍。剑格较薄呈菱形(见图22)。
  战国铜剑 长41.5厘米,通宽4.9厘米。剑身瘦长,脊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颚收狭。锋部尖锐。剑首圆箍形,剑茎圆柱形,有两箍。镡作倒凹字形(见图23)。
  八、弓形器
  弓形器盛行于商代后期及西周早期。至于“弓形器”的用途,专家学者根据其出土的情况,看法不同,说法不一。或认为是弓弣和弓柲,或认为是挂缰钩,或认为是旂铃。
  西周弓形器 长36.3厘米,宽4厘米。弧形弓背,背的两端有半圆形弯梁。梁端有一圆铃,铃内装有圆球,晃动尚能发出声响。背饰两简化的蝉纹,头呈桃形,尖嘴,一对圆眼,窄三角形身体,背饰鳞纹,两爪前伸,爪前端有弯勾。两蝉纹间饰一圆涡纹,圆涡高出器表(见图24)。
  九、胄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
  西周兽面纹青铜胄 该胄面通高23.8厘米,面阔17.2厘米,厚0.2厘米,护耳直径11.2厘米。正面为兽面,顶部起脊并与面、顶、颈连铸成一体,从铜胄上没有接缝来看,应为内外合范一次铸造完成。胄面为高浮雕简化的兽面纹,兽面呈长角、大眼、小耳,正视似牛面。宽大的牛角一直向后弯曲延伸至耳部以上。角的下方为两只“臣”字形大眼,大而圆的眼球突出于器表。两眼的中间为菱形的鼻子,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桃形小耳。在相当于嘴的部位,则露出带胄者的面孔。在胄体周围分别留有14个穿。胄的左右两侧有护耳。护耳呈圆形,中间有一穿孔,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环,应为缀合之用(见图25)。
  古代兵器作为当年的智慧结晶,在今天已进入文物的学术领域。它所折射的文化视角及蕴藏的内涵,都是我们对军械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其他文献
石大法,1946年12月生于江西万安县,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井冈山市文联主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政协书画社画家、吉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长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专业性展览并多次获奖。  为中央军委大楼、江西省委省政府会议厅、北京京西宾馆、江西宾馆等单位创作多幅大型山水画。作
期刊
陈联合,字子恒,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机关等多家书法客座教授,国家开放大学书法教育艺术顾问,全军书法展诗文监审,海军电视中心原主任,北京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2012年被评为首届“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法家”。2015年被评为中国大书法年度影响力人
期刊
【摘 要】青铜器鉴定要有丰富的知识、正确的思路,从器物的整体全面来看,不能只看一部分就下结论。本文让大家建立起一个正确的鉴定思路,那就是给被鉴定器物找茬。  【关键词】青铜器 鉴定 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许多人喜欢上了收藏,而青铜器自古以来都是好古之人的最爱,现代的收藏者不例外。  這种情况下,青铜器鉴定愈发重要了。其实青铜器鉴定对私人收藏和国有博物馆都是至关重要的。国有
期刊
商文化边缘地区发现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群,如晋陕高原铜器群、汉中地区城洋铜器群、三星堆铜器群与宁乡铜器群等。郑州、安阳作为商文化的核心区,与边缘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始终是构建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边缘地区出土的中原式青铜礼器则是此项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铜瓿是流行于商代二里岗上层到殷墟早期的一种酒器或盛水器。2000年宁乡县黄材镇划船塘村沩水河床中出土一件大型铜瓿,出土地
期刊
[摘要]汉字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汉字又是记录并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从古文繁体到简化汉字,中国文字历经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道路,无不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精髓。为简化汉字的普及做出巨大贡献的邓散木先生和白蕉合著出版了《钢笔字范》。这本书也是邓散木众多著述之一。此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钢笔的执笔方法,楷书的基本运笔和钢笔书写的笔法,用简体精写了楷、行、草三类书体字范,楷书隽永端正,行书洒脱飘逸,草书
期刊
[摘要]引进临时展览是丰富博物馆陈展、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从临时展览的引进、布置、宣传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引进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展览方式展出的展品质量高、数量大、投入资金少、收到的社会效益大。各具特色的展品丰富了展览内容,独特新颖的展览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交流展览改变了博物馆展览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现状,激
期刊
王仲,1944年生于重庆,画家兼艺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编审,中国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国西湖国际艺术家联谊会副主席,俄罗斯华人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当代名家画院顾问。
期刊
“端豁石砚天下奇,紫光夜半吐虹霓。不同凡石追时好,要与日月争光辉。”这是出自张九成《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中的诗句,诗人以极具浪漫的手法描绘出端砚的独特美感和艺术魅力。端砚,我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其石质细腻、娇嫩、坚实,研磨不滞,具有“即坚而贞,亦润而泽,涩不拒笔,滑而留墨”等品质。又因其开采历史悠久,石材枯竭,供不应求,唐刘禹锡在《赠秀才紫石砚》中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吟唱。
期刊
【摘要】清晚期,一批刻瓷者以刀代笔,在光洁的白瓷器物上镌刻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刻瓷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再现了书画艺术的精髓和神采,极具文人气息和艺术价值,从而雅俗共赏、风靡一时。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刻瓷名家。  【主题词】刻瓷 瓷刻 朱友麟 江雨三 朱少甫  一、刻瓷的定义及源流  刻瓷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画、凿镌各种纹饰图案。因为瓷器表面光洁素白,图案刻好后填上墨色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玉器不仅承载着装饰、佩戴的审美功能,还融合了文化气息、社会信息所赋予的文化功能。本文拟以杭州博物馆馆藏玉器为对象,通过对宋、元、明、清各时期玉器的爬梳,探讨玉器所表现出的自然物候,分析玉器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馆藏玉器春季文化信息  《尚书大传》曰:“何以谓之春?春,出也,物之出,故谓东方春也。”《礼记》描述春天:“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春季,气候宜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