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多媒体教学概念。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
一创设生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与问题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变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教学中只能听取信息演变成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它集声光形色动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听觉感官产生冲击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和强度要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学时,我首先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圓明园毁灭前的美景及园中藏有的稀世珍宝,让学生感受祖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并为之自豪;接着,播放影片《圆明园》中八国联军闯入圆明园烧杀抢掠这一片段,激发起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同时,为祖国失去这些稀世珍宝而感到惋惜;最后,趁热打铁,设计疑问:“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放肆地闯入圆明园实施这些强盗行径?”让学生结合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讨论这一问题,很快就有了结果。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有的学生说:“因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承担着这样一个自导自演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讲授抽象单调的课文;学生也总是被动地听,很少参与其中,更别说融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去了。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多媒体的引入,使这一理想逐渐转变成为现实。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它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萌发参与学习与讨论的愿望,通过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充分实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在教学中就可以先提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并主动参与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的观后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多样的任人选择的功能,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随时的学习成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的学习路径,而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充当一个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也得以发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计算机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彩生动的画面。学生乐意去思考、去研究、去征服,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课文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时可以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形态展示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与象共舞》一文涉及异域风情。我让学生观看有关泰国节庆仪式的视频。通过观看短片,熟悉大象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象的保护意识,由此对泰国的风土人情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印象中的其他各国风土人情,这样既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课文,又开阔了视野。
总之,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纠正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问题。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乐学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江子头小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
一创设生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与问题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变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教学中只能听取信息演变成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它集声光形色动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听觉感官产生冲击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和强度要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学时,我首先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圓明园毁灭前的美景及园中藏有的稀世珍宝,让学生感受祖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并为之自豪;接着,播放影片《圆明园》中八国联军闯入圆明园烧杀抢掠这一片段,激发起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同时,为祖国失去这些稀世珍宝而感到惋惜;最后,趁热打铁,设计疑问:“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放肆地闯入圆明园实施这些强盗行径?”让学生结合预习时收集到的资料讨论这一问题,很快就有了结果。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有的学生说:“因为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历史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承担着这样一个自导自演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讲授抽象单调的课文;学生也总是被动地听,很少参与其中,更别说融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去了。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应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多媒体的引入,使这一理想逐渐转变成为现实。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它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萌发参与学习与讨论的愿望,通过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充分实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例子,在教学中就可以先提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并主动参与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的观后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多样的任人选择的功能,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随时的学习成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的学习路径,而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充当一个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也得以发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计算机可以提供给学生多彩生动的画面。学生乐意去思考、去研究、去征服,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课文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时可以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形态展示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与象共舞》一文涉及异域风情。我让学生观看有关泰国节庆仪式的视频。通过观看短片,熟悉大象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象的保护意识,由此对泰国的风土人情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讨论他们自己印象中的其他各国风土人情,这样既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课文,又开阔了视野。
总之,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可以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纠正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问题。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乐学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白塘江子头小学)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