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础方法。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对平常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饮食、睡眠等方面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各地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有关部门曾对吉林市115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78%的老人生活有规律,有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一日之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在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拒。”说明阳气以日中为最盛之时,到傍晚则阳气已弱。人的起居和活动安排都要顺应这种变化,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安卧休息,不然就会使身体受损,“形乃困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还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天地平量,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更具体地说明了昼夜之间阴阳之强弱及其消长情况。人类应该按照这种变化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这样才会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四时之阴阳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的起居只有顺应四时之阴阳变化,才能身体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强调阴阳四时的变化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起居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就健康,若违反这种变化规律,就会疾病丛生。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后,还进一步主张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正如孙思邈所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所在。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年气之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意为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可测知每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可据此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和养生措施。每年的岁运、岁气均不相同,气运合化导致的复杂气象因素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也会逐年不同。养生也应顺应各年气运之变化,以不同的饮食、药物来适应脏腑功能,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比如,当降水偏多之年,水湿流行,空气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起居等各方面都必须注意防湿,甚至可用饮食(如多食辛、温之类食物)和药物(相对多用一些芳香走窜之品)来加以对抗湿邪之侵扰。
起居有常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是起居生活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劳即劳动,逸即安逸,两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起居养生要求劳逸有常有节,主张中和适度,劳逸结合。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但劳累过度,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同样,适当休息也是生命活動的需求。适度安逸,能消除疲劳,调节心身,恢复体力和精力;若过于安逸,同样可以致病。贪逸无度,气机郁滞,人体功能活动就会衰退。故起居养生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的形式多样,而且劳与逸又具有相对性,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娱乐是逸,过度则转为劳,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相互协调,劳与逸可穿插交替进行,如劳动强度轻重要适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等。
起居有常要求动静相宜中医学认为,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养生主张形神共养。起居养生要求动静相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宜,则形神共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都很重视起居养生的动静相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养生名著《老老恒言》提到“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即以动求静,有助于快速入睡。晨起站桩静养,睡前摩腹擦足,一静一动,调气敛神。
总之,起居有常的要义,在于保持起居生活的和谐适度、整体协调。要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平常事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做好养生保健活动,防微杜渐。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要注意调其平衡,守其中正,如有规律的作息、劳逸的结合、服饰的顺时合体、房事不纵也不禁、睡眠的适度等等。
有必要提醒的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与生活起居不良相关的疾病多发,严重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如随着文明的发达,电器照明加上音响娱乐的生活使一些人日夜不分,夜间需要睡眠时彻夜不眠,早晨该觉醒时却赖床不起,如此日夜颠倒,生理时钟被搅乱,人体器官、细胞难以按照原有的节律活动,生理功能当然逐步下降,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做好起居养生,未病先防以治未病,显得尤为迫切,更加重要。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对平常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饮食、睡眠等方面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各地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有关部门曾对吉林市115位9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78%的老人生活有规律,有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一日之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在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拒。”说明阳气以日中为最盛之时,到傍晚则阳气已弱。人的起居和活动安排都要顺应这种变化,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安卧休息,不然就会使身体受损,“形乃困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还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天地平量,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更具体地说明了昼夜之间阴阳之强弱及其消长情况。人类应该按照这种变化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这样才会健康长寿。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四时之阴阳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的起居只有顺应四时之阴阳变化,才能身体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强调阴阳四时的变化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起居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就健康,若违反这种变化规律,就会疾病丛生。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后,还进一步主张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正如孙思邈所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制。”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所在。
起居有常要求顺应年气之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意为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可测知每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可据此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和养生措施。每年的岁运、岁气均不相同,气运合化导致的复杂气象因素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也会逐年不同。养生也应顺应各年气运之变化,以不同的饮食、药物来适应脏腑功能,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比如,当降水偏多之年,水湿流行,空气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起居等各方面都必须注意防湿,甚至可用饮食(如多食辛、温之类食物)和药物(相对多用一些芳香走窜之品)来加以对抗湿邪之侵扰。
起居有常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是起居生活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劳即劳动,逸即安逸,两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起居养生要求劳逸有常有节,主张中和适度,劳逸结合。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但劳累过度,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同样,适当休息也是生命活動的需求。适度安逸,能消除疲劳,调节心身,恢复体力和精力;若过于安逸,同样可以致病。贪逸无度,气机郁滞,人体功能活动就会衰退。故起居养生要求劳逸结合。劳与逸的形式多样,而且劳与逸又具有相对性,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娱乐是逸,过度则转为劳,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相互协调,劳与逸可穿插交替进行,如劳动强度轻重要适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等。
起居有常要求动静相宜中医学认为,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养生主张形神共养。起居养生要求动静相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宜,则形神共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都很重视起居养生的动静相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养生名著《老老恒言》提到“闲暇散步所以养神”,睡前“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即以动求静,有助于快速入睡。晨起站桩静养,睡前摩腹擦足,一静一动,调气敛神。
总之,起居有常的要义,在于保持起居生活的和谐适度、整体协调。要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平常事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做好养生保健活动,防微杜渐。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要注意调其平衡,守其中正,如有规律的作息、劳逸的结合、服饰的顺时合体、房事不纵也不禁、睡眠的适度等等。
有必要提醒的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与生活起居不良相关的疾病多发,严重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如随着文明的发达,电器照明加上音响娱乐的生活使一些人日夜不分,夜间需要睡眠时彻夜不眠,早晨该觉醒时却赖床不起,如此日夜颠倒,生理时钟被搅乱,人体器官、细胞难以按照原有的节律活动,生理功能当然逐步下降,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做好起居养生,未病先防以治未病,显得尤为迫切,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