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未来火星拓荒者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体生物与空间科学研究》近日发表了一篇论文:《火星生命:鹰坑里的“蘑菇”在进行光合作用》,公布了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鹰坑”地区执行任务时拍摄的一组照片。
  照片显示,一片岩层处长着数千个蘑菇状物体,它们不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长大,还有集体趋光性。排除特殊地质构造的可能性,文章认为,这一“生物”很可能是一种石生地衣——羊角淡盘衣。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将为火星生命的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之间互惠共生的特殊低等生物,由真菌和藻细胞构成。藻细胞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养分,而菌丝又为藻细胞提供水分、无机盐及保护措施,这样“互惠共生”的特性,使得地衣不需要从基物获取营养,就能够在裸露的岩石表面自由生长。
  地衣的出现,仅晚于最早出现在海洋里的藻类。地衣在6亿年前最早登上陆地,并对陆生环境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改造,之后陆地上才出现了苔藓、蕨类、孢子植物等。因此,地衣又被称为“先锋生物”和地球陆地“拓荒者”。
  欧洲航天局曾多次将不同品种的地衣带上太空,发现它们能在外太空环境下存活一定时间。如果未来想将火星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地衣可能是最理想的拓荒者。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从两极到赤道,从高山到沙漠中心,地球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地衣的身影,它们可以在岩石、土壤、树皮甚至玻璃等人造基质上生长。
  比起常见的真菌和植物,大多数地衣很小,通常不高于1厘米。不过,地衣的寿命很长,通常能存活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万年。大部分地衣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如热带雨林的林冠层和南北极的岩石表面,这意味着地衣对陆地环境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
  事实上,地衣通体都是对抗恶劣环境的“武装”。地衣的上皮层往往含有蒽醌类和地衣酸类化合物,可以抵抗高辐射。地衣的下皮层可分泌地衣酸类的化合物,对岩石等基物进行风化,创造适合自己生活的“土壤”。此外,地衣还能产生大量的抗冻蛋白来抵御低温和寒冷。由于地衣的皮层是由排列紧密或疏松的菌丝形成的,不像种子植物那样具有表皮和角质层,所以即使是在干旱的荒漠,地衣也能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总之,地衣具有耐寒、耐旱、耐辐射、耐贫瘠的特性,可以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尽管少为人知,但地衣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很长时间。2005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和美国古植物学家在分布于贵州省瓮安地区的瓮安生物群发现了一块6亿年前的地衣化石,这说明至少在6亿年前,真菌和藻类就形成了共生关系,并从海洋登上了陆地,对地表岩石圈进行改造。这比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维管植物早了整整两亿年。
  目前,全球约有2万种地衣,其中中国分布有约3000种。然而,科学家估计,中国至少有92%的地衣物种还没有被发现。考虑到中国的地衣研究起步较晚,加上中国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预见,还有数量庞大的地衣物种有待发现。
  “地球太危险”,我要去火星
  在电影《少林足球》中,周星驰有一句经典台词:“地球太危险了,你还是回火星去吧。”这在当年听来,只是无厘头的笑话。但随着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思考移居火星的可能性。
  尽管科学家已经确定了火星上有液态水存在,但火星的环境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十分恶劣的。火星的昼夜温差极大,氧气稀薄,辐射环境恶劣,人类要实现火星移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地衣或许比人类更能适应火星的环境。2005年,欧洲航天局联合俄罗斯航天局,将两种来自南极的地衣——地图衣和丽石黄衣送上太空,把它们完全暴露在开放的宇宙空间中,半个月后由卫星送返地球。这两种地衣在适宜的环境中待了24小时,就重新恢复了代谢活性。
  2007年,科学家又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将三种地衣和蓝藻、细菌一同送上太空,暴露在宇宙空间中。10天后返回,仅有地衣存活,它们的子囊孢子还能像种子一样正常萌发。
  由此看来,地衣在火星上正常存活并非天方夜谭。
  有人不禁设想,如果将地球上的地衣移植到火星,或许能帮助我们改造火星的环境,制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新的“蓝色星球”。比起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将地衣作为移植火星的生物材料确实有许多优势。
  首先,与维管植物相比,地衣主要由真菌和藻类构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可以在岩石等多种无机的基物上生长。而且,地衣的寿命比绝大多数植物都长,在适宜环境中可存活上万年。
  其次,与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相比,地衣肉眼可见,便于运输和观察。
  最后,一系列实验表明,地衣是地球上最顽强的生物,它不仅能在宇宙环境中存活,还能承受-60℃~70℃的极端温度。还有实验表明,在干燥条件下,地衣可以承受-196℃~100℃的液氮,耐受范围已经超出了火星表面的温度范围(-80℃~30℃)。尽管存在生长缓慢、无法人工培养、对空气污染和重金属较敏感等弱点,但地衣仍然是比较理想的火星“拓荒者”。
  生在青藏高原
  “机遇号”探测到的“疑似”羊角淡盘衣,隶属地衣中的霜降衣科,淡盘衣属,主要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常见物种,在欧洲亦有广泛分布。
  不过,青藏高原的地衣却因其独特的“高冷”气质,令人望而却步。
  青藏高原很“高”,作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中国境内部分平均海拔为4385.51米,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占青藏高原面积的73.11%,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很强,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100%。
  青藏高原很“冷”,位于高原西北部的羌塘高原为极寒区,平均气温-20℃~-15℃,部分地区低于-25℃。
  另外,青藏高原降水不均,有的地方降水丰沛,有的地方非常干旱,其中阿里地区降水量最少,年降水量低于50毫米。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生物定居和科考工作都是嚴峻的考验。
  尽管条件如此恶劣,地衣学家还是决定“盘它”。地衣学家用了近40年,在青藏高原采集了多达7万份地衣标本。初步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是中国地衣资源的重要储存基地。无论是横断山脉的原始森林、珠穆朗玛峰的峭壁悬崖,还是高原北部的广袤荒漠,都存在着多样而独特的地衣物种。
  地衣学家还筛选出一些可能适于移植火星的地衣物种。比如分布于海拔4000~4500米的卵石衣,可以抵御辐射和低温的伤害;又如中国特有的包氏微孢衣,分布于海拔2500~3200米的高山和干旱荒漠,具有耐干旱的特性;还有一种美丽的大型石生地衣红脐鳞,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处广泛分布,对高海拔生物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
  要想把这些地衣带到火星,首先需要进行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但我们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一定会看到像电影《火星救援》中描绘的那样,在人类建造的火星基地上,“火星拓荒者”地衣恣意生长,注视着浩瀚星空中另一个遥远而祥和的蓝色星球。
  (作者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环球》2020年 第20期)
其他文献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还是 CCF 会士、2014 CCF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已至耄耋之年的张钹院士,拥有至高荣誉无数。  而在中国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大背景中,张钹院士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见证并经历了中国人工智能从一清二白到日益繁荣的历史,因而也更能看清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从而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更科学的建议,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
期刊
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强劲上涨,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今年的累计涨幅达到近35%,一度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的大关,虽然在8月11日出现回调,但截至10月23日,仍维持在每盎司1900美元以上。分析认为,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动荡局势,黄金因其避险属性受到投资者的热捧。  黄金不仅能避险,还能成为一些国家的“救命钱”。据报道,饱受美国制裁之苦的委内瑞拉之前想从英
期刊
我的经历,或者说我的学历,讲起来也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就是三个字:靠自学。说不简单,就是一生中,遭受过许多次“劫难”。  1980年,外国又来邀请我去讲学。有的老朋友很关心,也有点担忧,他们说,这次华罗庚出国,可能要露底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十几年不上图书馆了,还能不落后吗?不但如此,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各处跑,搞统筹优选,是很忙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个上算的地方,就是“里通外国”
期刊
一天,一名模仿演员来到动物园,打算来一个即兴表演赚一些钱。  然而,他刚招来观众,动物管理员就出现在他面前,把他拉到了办公室。  动物管理员向模仿演员解释,动物园最受欢迎的一头大猩猩昨天突然死了,园长担心动物园的游客会因此而减少。他希望模仿演员能穿上伪装,假扮大猩猩,直到动物园找到新的大猩猩。当然,报酬很丰厚。模仿演员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在游客入园之前,模仿演员穿上大猩猩的伪装,进入笼子里。他
期刊
①  这是一个女司机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机,她开的车也不是一辆普通的车。能开着车把自己开进历史的人不多,她算其中一个。  1888年8月5日,在德国西南部曼海姆到普福茨海姆的乡间小路上,人们目睹了令人惊恐的一幕:一辆马车样式的车,没有马拉着,却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飞驰,扬起一阵阵尘土。而在车斗里坐着且驾着这辆怪车的,不是车夫,而是一位穿着体面的贵妇,她还带着两个半大的小孩儿。  这位镇定自若的
期刊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把过去的事情拿出来,好好整理整理。把自己分身出来,坐到对面,好好看看自己。  正如需要勇气面对未来一样,我们也需要勇气来面对经历过的事,直面、反省和思考。  你的经历,早已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在那些时候,你可能不会知道,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会为此感叹。  你所经历的骄傲,快乐,伤心,叹息,振奋,失落,怀疑。  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历经沧桑。你想微笑
期刊
美国日前宣布将逐步打开封存的月球样品,利用新技术手段展开研究。自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并带回约382公斤月球样品。借助这些样品,人类对月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认识。那么,几十年来,我们从月球的样品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日月安属?月球起源大撞击假说的提出  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向天发问日月从哪里来、日月星辰为什么这样排布?月球的
期刊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地球上哪种动物最像恐龙,那么这个人的回答里很可能会有蜥蜴。尽管蜥蜴长着一副“凶恶”或者不太好看的外表,但它们一点也不凶猛,相反,它们甚至更怕人类。  蜥蜴除了在漫画或电影里充当大反派之外(如地底蜥蜴人或外星蜥蜴人等等),它们其实还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且,蜥蜴也早已跟人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将简单地了解一下蜥蜴一些不同寻常的能力,以及见识一下它们与人类的羁绊。  壁虎的爬
期刊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  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  ①  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
期刊
终于成行  艾琳·佩登终于赶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但直到飞机降落前,她仍不确定自己能否继续前往南极,她的研究计划是否还未开始就要结束?  那是1970年,45岁的佩登参加了美国南极考察队。她踌躇满志,准备深入地球最南端,对南极冰的性质进行研究。如果成行,佩登将成为首位在南极内陆开展实地研究的女性。  但是,当时负责美国南极考察后勤工作的美国海军做了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另外有位女士专门负责在现场陪同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