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古藏真兰桂齐芳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nlong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族背景
  广州由于地理上的优势,自古便为对外贸易的港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下令只留四海关中的粤海关,这样“广州成为清代唯一合法对外开放的海洋贸易口岸,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贸易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华洋贸易的中心。”
  来自福建龙溪的潘启(1714-1788)把握住这个机会,开设同文行,凭借过人的手腕和财富居行商首领地位三十年,子潘有度(1755-1820)、孙潘正炜(1791-1850)亦相继为行商,开设同孚行,在十三行亦居重要地位。虽然潘家在商界地位显赫,但《番禺龙溪潘氏族谱》除记录潘启发迹经过外,无其他族人行商的信息,却详载了他们被册封的官衔。可见,“士、农、工、商”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职业排序,让商人饱受歧视,族人亦耻言为商。因此,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保护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与利益,他们纷纷考取或捐纳为官,跻身士绅阶层。尽管如此,潘启及其子孙在担任行商期间,不免受到各种剥削,即使不再具有洋商身份,地方官员还不断骚扰。潘家第三代行商潘正炜虽使同孚行的经济实力稳定在商行前列,并以其财力、诚信赢得官府及中、外商人的信任和尊重,但他在鸦片战争中明显的抗英行动,令他难以继续与英商进行贸易。于是潘正炜决定让同孚行歇业,使经营外贸长达一个世纪的潘氏家族退出了此行业。
  二、雅好文艺
  投资学术文化事业、支持地方公益,亦能提升家族的地位与声望,博得儒雅慈善的美名。潘启在乾嘉年问,为首带动商贾们集资兴建文澜书院;潘有度热心济贫,获道光帝奖以“乐善好施”横匾……
  其时,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南方相继涌现,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家族成为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艺术家。考据学鼎盛,兼及金石,好古而后藏者不可胜计。收藏家群体中的儒商,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雅好文化艺术,在艺文圈中深具影响。
  潘氏家族从潘启开始,直到潘仕成这一代,可谓是岭南儒商藏家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广州的居宅、园林,不仅供生活起居、娱乐消遣,还成为收藏鉴赏、文人雅集的佳所。当时“外国朋友们认为,得到许可前往潘启官在泮塘的美丽住宅区游玩和野餐是一种宠遇”。宅中收藏的珍玩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书房里边有布面装订的书籍,放在一些像z字形装饰的书架上。房中各处还点缀着一些古代的青铜器、香炉、昂贵稀有的瓷花瓶。收藏有极珍贵的古今中国铜钱,有圆形、方形和刀形的。有丝织的画,也有画在纸上的画和刺绣人像。还有古代兵器和其他引人注目的古物。”由此可见潘氏族人生活中的文人气息,及其如恒河沙数般的家藏。
  三、潘氏藏印
  《广东藏书纪事诗》对潘仕成海山仙馆的描述有“岭南人物聚潘园,看篆楼头古印存”一句,指出了印章为潘氏藏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冼玉清女史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的《粤东印谱考》(下称《冼考》),把潘氏族人编集的《看篆楼古铜印谱》《听帆楼古铜印谱》《宝琴斋古铜印汇》排在前三位,可见潘家的集古印谱在清代广东实属领先之列。多位族人喜藏印,论印,甚至亲手刻印,影响了不少学者、印人,并相互臻善,使篆刻艺术在岭南得以兴盛发展。
  在此就笔者亲见香港大学所藏的《看篆楼古铜印谱》《秋晓庵古铜印》及《名印集观》进行简述。
  (一)《看篆楼古铜印谱》
  潘家首开集古印风气者,当属潘有为,他久宦京城的经历,是其将搜集古印的风尚引入岭南的重要原因。潘有为出于翁方纲门下,与张锦芳、冯敏昌、赵希璜齐名。《翁方纲年谱》(下称《翁谱》)多处提及潘有为,如“五月(乾隆四十三年[1778]),桂馥以颜氏所摹金农双钩藏《延熹华岳碑》见示于先生(翁方纲)……旁观者,馥及太学生乌程陈焯、海盐张燕昌、安邑宋葆淳、内阁中书舍人番禺潘有为。”可见其进入了京城的金石书画圈,身边有众多良师益友,深受濡染。
  至于其藏印,《看篆楼古铜印谱》百龄序提到:“方其官京邸,搜罗历代印章积之有年,盈千累百,古藻缤纷,谓非物聚于所好耶?”《秋晓庵印存》潘仪增序曰:“先高伯祖中翰公旧藏古铜印千有余,事拓为看篆楼古铜印谱,翁覃溪学士采入《两汉金石记》,海内盛称之。”《翁谱》述及:“(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夏日)桂馥、张燕昌、陈焯、宋葆淳及先生(翁方纲)同集潘有为寓斋,观所藏古印。”可见其藏印搜集不易,并经过多位金石学专家的法眼,其中不少曾为程瑶田收藏的精品,相信此谱多为真品,甚为难得。
  香港大学图书馆藏《看篆楼古铜印谱》,潘有为辑,钤印本,一函六册。每册高19.6厘米,宽13厘米,书根上皆录有书名及册数。
  册一收录了杨振麟、百龄及吴兰修的序,其中杨、吴二序是为潘正炜的《听帆楼古铜印谱》所写,版框及序言文字均以墨笔手书,杨振麟的序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刚好是《冼考》所记《听帆楼古铜印谱》的成谱时间,那时潘有为已离世11年,因而此无封面题签亦无书名页的《看篆楼古铜印谱》,应是后出的版本。印蜕页版框黑线墨刷,高12.5厘米,宽8.7厘米,书口有“看篆楼古铜印谱”楷书字样。
  六册共存印1092方,册一为先秦至南北朝的官印,册二至四为汉到晋的私印,册五多为双面印,册六收录印蜕较杂,有先秦私玺,秦到南北朝的多面印、套印、吉语印、肖形印,元代押印,还有“真卿”等“名人印”。
  此谱无罗振玉在《印谱考》中提及的程瑶田序,序中谈及与潘有为、张古余、宋芝山共观此谱,其识出“私玺”等字,并述缘由,此对古玺的精研实属难能可贵。而册六各类印蜕的杂汇,应是编者将未识之印附于谱后的惯常做法,表明了当时印学的局限。
  (二)《秋晓庵古铜印》
  藏于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秋晓庵古铜印》,潘仪增辑,钤印本,一函11册(原共12册,现缺第十册)。每册高22.4厘米,宽13.5厘米,以万年红纸为护页,书根上皆书有册數。
  册一封皮题有隶楷“秋晓厂古铜印”,书名页表页有篆题“秋晓盒古铜印”,里页款署“光绪甲午夏日,黟黄土陵署首”。后为程瑶田《看篆楼印谱序》、百龄序(为《看篆楼印谱》所写,时1808年),及潘仪增白序(书于1900年)。印蜕页的版框高16.4厘米,宽10厘米,书口上署“秋晓盒古铜印谱”篆字。   11册共存印448方,册一大多为先秦官玺、私玺,如“闻司马玺”;册二以先秦到汉初的私印为主,例如“私公之玺”朱文印:册三前11方为私印,像“王甸”,后为官印,如“关中侯印”“巨野亭侯”印:册四至六全为官印;册七、八所集多为汉私印,若“赵侗教印”。册九出现多字印、套印、双面印等。
  册十一与十二为居巢的《今夕盒古印藏真》,多为私印,如平整方正的“杨偃私印”。册十一的书名页与册一相同,其后为居巢的《古印藏真序》,述篆学之史及成谱缘由。
  关于此谱的真伪,罗福颐《印谱考》的论断是:“翻沙伪印居十之八九。官印计共一百四十余方,真者不过廿余,惟末二册居氏谱真印稍多。”笔者见此谱册一的首枚印蜕“阳都邑圣盟之玺”,即感印文肥软无力,精神不足,对比《中国历代篆刻集粹①》所录此印更觉其伪。不过,此谱亦有一些质量佳的印蜕,像“潘氏玄医”,随后谈及的《名印集观》也收入此印。另外,是谱对印蜕的编排比《看篆楼古铜印谱》更为进步:先官印、后私印,时间从先秦开始直到南北朝。对比仪清室曾藏《秋晓盒古铜印》,所缺的册十应含隋唐官印,如“颍州之印”。
  潘仪增为潘仕成兄潘仕光之孙,生平鲜有记载。《冼考》有:“同治壬申(1872)曾辑潘氏制义为《河阳集》。光绪十九年(1893)又辑其先人之诗为《番禺潘氏诗略》。”
  (三)《潘蘭史手拓名印集观》
  潘飞声,为潘正炜弟潘正衡的曾孙,“南社四剑”之一,曾远渡柏林讲授汉语言文学,归国后居广州,不久赴香港,为《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后长居上海。他交游广泛,多为诗书画印之交,也有论政议事之友,如陈澧、杨永衍、冒广生、邱炜萲、郑观应等。
  他“常与黄土陵、柯云虚父子等盘桓,讨论印艺。每得佳印,辄喜操刀如镌、跋语”。可知其不仅论印、藏印、跋印,还能亲自刻印,如“闽粤世家”白文方印。
  香港大学图书馆所藏《潘兰史手拓名印集观》(钤印本一册,共集105印),少见于著录,四眼线装,高22厘米,宽15.2厘米,封面上有楷书题名“潘兰史手拓名印集观”。书名页版框黑线墨刷,高15.4厘米,宽8.3厘米(全谱版框与此相同),上有隶书“名印集观”。序言为潘飞声亲笔:“余性嗜印,见有佳刻,辄为一编,拓之。有诮其杂以今人者,则余必庋高阁,不与之跋。丙戌(1886)春万松山人潘飞声志。”从此印谱可见潘飞声如族中长辈一样雅好印艺,不同的是,他亦关注并收集同代人所刻之印。谱中所拓古印,多为冯遂知(兆年)与何蘧庵(瑷玉)的藏印,亦有谢凤岐、王秋斋(秋湄)之藏及潘飞声所购,几乎每页都有潘氏亲手所写的注,或说明印蜕的来历,或对印进行考证。古印之后为清代印,计有丁敬、陈鸿寿、赵次闲、董洵、钱松、张燕昌、黄牧甫各家,其中接近半数为胡汉秋所藏,以黄牧甫的印蜕最多。有趣的是第二十页,乍看两枚白文“潘郎”长方形印拓几乎一样,细察才发现区别,印下有题字:“此柯管生仿曼生印以赠余者,形神并肖,阅者不能率辨,真绝技也。光绪癸巳(1893)三月二十一夜,遇汉秋桥西草堂看所藏印,重睹曼生此刻,因与管生印同拓在一篇。回忆汉秋招余与管生同宿堂中,一灯论印,恍如梦寐,而管生殁已亦载矣,题此深为怃然。飞声记,口三鼓。”这不仅表现了柯管生(兆良)的高超印艺,而且反映了南粤印学嗜好者共聚一堂赏印、论印的情景,铭记了深厚的情谊。再者,谱内收入潘飞声从肆中拓出或购得的印共八枚,可见他经常出入古玩市场搜印、赏印。
  小结
  潘家印谱的汇编从潘有为的《看篆楼古铜印谱》始,其不遗余力所藏之印,传至从子潘正炜处,由正炜集成《听帆楼古铜印谱》,可惜正炜去世后,古印被盗,因此潘仕成集《宝琴斋古铜印汇》时,要“借钤或辗转收得潘有为藏品”,但由于“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民房近万家被毁,海山仙馆也被抢掠和破坏,连堆了几个房子的《海山仙馆丛书》木刻版片也被掠去”。古印亦遭散失,潘仪增《秋晓庵古铜印》自序曰:“自遭兵燹,诸印散佚,佘生也晚,不获摩挲。”到潘飞声拓《名印集观》,更多的是借钤。家传的古铜印,历经种种,辗转散去,即便如此,潘氏族人对印章的热爱,并没有消退,而是多方收集,钤拓成谱,承传家国文化。
  潘家开广东集古印谱之先河,推动了清代广东印章的收藏热潮,其后陆续有叶梦龙《风满楼古铜印谱》、何昆玉《吉金斋古铜印谱》等,使篆刻艺术在岭南得到进一步传扬与发展。潘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同文行、同孚行一一清代广州两个著名的对外贸易商号,于对外贸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为推进广东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系列图书畅销全球,长居《商业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畅销书排行榜,截至目前,已发行109个国家和地区,总销量突破2,900万册。从1999年4月起,《富爸爸穷爸爸》在美国出版,仅仅半年时间就创下销售100万册的佳绩。2000年3月,韩语版面市;2000年6月,登陆澳大利亚……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大小书店为紫色所覆盖。简体中文版于2000年9月面市后
期刊
谢其章是京城藏书发烧友中的佼佼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他的藏书史已有20多个年头。谢其章笑称自己不过是以微薄工资满足自己淘书乐趣的穷书生,仅有过偶尔两三回“掷千金求爱书”的豪举。在他所藏万多本图书中,出手最狠的是1944年出版的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以3000元人民币自旧书网竞价购得。没有惯常以为的藏书家家藏中让人乍舌的天价书籍,谢其章自有他的一套购书理念——“必须是自己寻觅很久的,品相又不能
期刊
牛年二月初九惊蛰日再贻黑芽    周梦蝶  1920年生。自军中退伍后,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起开始靠摆书摊维生,直至1980年才因胃病而结束营业。创作以诗为主,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擅于运用传统禅思融合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精神。着有诗集《孤独国》、《十三朵白菊花》等。    ★之一  每一滴雨,都滴在它  本来想要滴的所在;  而每一朵花都开在  它本来想要开的枝头上。  谁说偶然与必然,突
期刊
我新居在台南运河边,凤凰木在冬天叶子落尽  只剩结疤的种子,在风中摇曳着静默的枝桠    对岸的公园有三棵大榕树,工程车正在整地  疏浚运河,所以人影幌动,树影不离    晨雾迷离,在河上漾起一层水烟,恰似童年梦境  旭日初露一道道的光束,从对岸高楼升起像黄金微温    黎明前与黎明后在河畔有不同的景色,我细细观察  首先麻雀吱吱喳喳来叫醒,接着白头翁踮在枝头探春    白鹭鸶贴着水面飞翔倒影成双
期刊
政治融冰,春暖书市      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自1989年10月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开始,出版交流就以各种形式陆续开展。每年在两岸举办的各种书展,就成了两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盛会。  台湾出版交流人士最常参与的大陆地区书展是每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图书订货会、4月中举行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8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及在厦门和台北轮值举行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台湾地区则以
期刊
人总爱说晚境是夕阳无限好,若果那老人的生活温饱,又无忧患,虽有些恭维或是自慰, 但惋惜若悲之情,呼之欲出。华灯初上,更是天已全黑,连黄昏的微弱金光也掉到地平线下去了。但因时间的分段和背景的不同,“华灯初上”似又托出了另一舞台,意即你仍有发挥的余地,这给了老人一种鼓励,忘记了皱纹和白发。  小学三年级,写了一篇以今日之语可名为极短篇小说的《两个车夫的谈话》,被国文老师惊为杰作,兴奋万分的为我张罗登上
期刊
2009年1月,评论家王干(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拿到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李某在“干老”手下当差,于是,有幸得到填写发稿单的机会,忝为《河岸》在《中华文学选刊》2009年3月发表的责编。一读,二读,三读……从第一回阅读到今天,李某不知不觉已经读了五回,而《河岸》的味道没有浓转淡,反而像火锅,越熬越出滋味。所以,李某心中独自欢喜,俺得着件宝贝。  这宝贝乃文学艺术品,非李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书”不同。今年,作为求职者中比重最大的大学生就业人数骤增,又遭逢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求职之难,难于上青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编辑说,毕业即失业,这在西方很正常,中国大学生也要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更何况于一般的求职者呢?每天,报纸、电视、网络等铺天盖地的招聘会,就业人潮涌动。从3月份开始,许多出版社开始相继推出求职就业类图书,市面上的求职就业类图书日益增多,
期刊
编者按:今年秋拍,北京保利古画夜场中的夜场“百代标程”要上拍一件重量级拍品,元代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  此画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以4600多万港币成交曾吸引圈内很多注意力。元代著名画家任仁发的手卷,在全世界也不过十数卷,而在佳士得以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落槌,实在不能不让人产生很多遐想:到底是“漏”,还是“雷”?  把事情说清楚,需要专业的书画鉴定过程。7年过去,多方查阅资料,小心求证,谜团
期刊
你说,你常常听着或读着一个故事两分钟后就忍不住想问:“这个故事在说什么?”你期待说故事的人用最快速的方式把故事说出来,甚至帮你指出故事里的道理。   我想告诉你:很多故事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说出来的。有几个情节很关键,有几段对话很精彩,主角的某个遭遇是转折点,有一些段落会勾出想象或回忆,或者引出了心得——可是,这些都只是这个故事可以告诉你的东西,并不是那个故事本身。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有一本新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