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安镇:安镇闽疆的璀璨明珠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仅有千户的闽江边村落,却有10处文保单位(其中国保、省保单位4处)、72处军事与戍台遗址、40座明清卫国将军墓与戍台将士墓,还被列入中国世界“海丝”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文物传承唐代以来村庄的历史文化,讲述明清反侵略战争史,记载福州对外贸易的轨迹,叙说福建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见证马江上的变幻风云。厚重历史文化的承载,使村庄处处散发着古香古韵。这个村子就是蕴含“安镇闽疆”之意的闽安镇。
  闽安镇位于闽江入海口的咽喉,从福州城奔流而下的江水来到这里时,被突然收紧的江面所挤压,随即急流狂奔,径入台湾海峡。闽江水流的急骤发力,使岸边被撕开了一条口子,越冲越大,渐渐地形成了一条河道,于是这条闽江下游最大内河的邢港,横穿闽安镇,使村庄成了前江后港阻隔的半岛地貌。闽安镇“枕居海门”,成了进入闽江“舟船往来冲要之地”,也是闽东北一带前往省城的必经渡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形胜之地早在唐代就被重视,朝廷在此设镇。唐景福二年(893)王潮攻占福州,在闽安镇设立税课司衙门,负责来往福州港对外贸易船只的课税。王潮的继任者王审知计划在闽江建港,遂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在闽安镇邢港上建起了一座石桥。因邢港上游弯来绕去如同一条来自深山的长龙,故曰迥龙桥。这座长66米、用宽厚石板条铺设的石桥牵起了两岸,连接着闽东北到福州的陆路,半壁江山一线通,闽安镇从此兴旺起来。古桥经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致仕福州的前同知枢密院事(丞相)郑性之捐资重修,改为“飞盖桥”,又经清康熙十六年(1677)闽安协镇化守登重修,再改“沈公桥”。如今这座历经1000多年风雨、三易其名的古桥,依然英姿勃发,雄镇邢港。那船形的桥墩、形态别致的桥栏造型,很好地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大桥两岸沿桥中轴线各耸立一座古庙,一是圣王庙,供奉齐王大圣;一是玄帝亭,供奉玄天上帝。“神莅沈桥千古迹,庙临邢港万里川。”古人设两庙意在镇河妖,保护桥梁安全。千年来,护桥用的不是刀光剑影的硬手段,而是劝人向善的“软办法”。圣王庙有联曰:“作恶辈如磨刀石未见其损时有时挫;行善者如春园草未见其增日有所长。”看见这副楹联,想干坏事的人或许就收手了。
  如果说邢港石桥连接的是闽东北陆地的话,那么闽安镇面前的闽江连接的就是五洲四海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从宋代开始,闽安镇就成为闽江一带的行政中心,来往闽江商船必须到闽安镇纳税后方准开往各地。元代闽安镇设巡检司,管理海上和江面上缉私、巡捕、课税等。闽安江段低潮时江面仅330米,为防来敌,人们就在江边与对岸石龙山麓拉一条横江铁链,无警时铁链沉江底,有警时由驻军士兵用磨轴车推拉卷紧,铁链即横在江面挡住船舰。这种如今看来的笨办法,当年却是御敌于外的有效措施。明洪武二年(1369),闽安镇设福建盐馆卡,收取盐税。前往福州的外贸商船,均须在闽安镇停泊候检,查讫无误后方可抵榕。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曾选择闽安港门得天独厚的天然内港及长乐太平港为基地,装备船队,筹集物资,候风出海。
  明代倭寇来犯,闽安镇作为福州港口海关,为阻止倭寇侵犯福州,成为延续近200年的抗倭主战场。当年闽安镇军事设施重重,烟墩林立,倭寇四次攻打福州,均被歼于闽安门。1562年至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在闽安重筑高山寨、松门水寨、鸟猪寨、东高寨,这些土石结构的寨堡,墙高25米,墙厚11米多。戚家军在营寨驻扎重兵,历时5年,抗击倭寇,连战皆捷。如今饱经沧桑的寨堡残垣断壁,还在为人们讲述那一段远去的历史。
  闽安镇为福州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闽安镇沿闽江南北岸构建炮台。郑成功率40万大军,14年间数度攻守闽安镇,把闽安作为抗清斗争和收复台灣的根据地,他的军事指挥部就设在闽安巡检司内。他操练水师的闽安镇江边突出部山冈,被人称之“郑爷鼻”,一直沿用至今。当年这片港湾,是郑成功水军5路大军、3万水师和500艘战船集泊的军港。郑成功部队就是从这里启航,乘风破浪,奔向海峡彼岸,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收复台湾。郑成功水师驻扎的遗址和构筑的炮台如今犹在。
  清朝政府为加强闽安镇防卫能力,于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闽安城,用石头砌起了周长1850米的城墙,把闽安城铁桶般围了起来,闽安镇故又有石头城之称。并在闽安设总兵府,设水师9个营,辖24个塘,分五营四哨。还在闽安邢港建校场演武厅,训练部队。大批旗人官兵进驻闽安,闽安城内外港,战舰集泊,军旗猎猎,清军跃马演练,操场号角长鸣,古镇成了一座清军大本营。清康熙元年(1662),闽安水师官兵达5000多人。闽安总兵府辖本标左营、右营、烽火营(烽火营驻闽东秦屿)。现在我们走进闽安镇,左营、右营,都成了响亮的地名。品味这些地名,再看看残留的兵营旧址,亦能想象当年军事布防之严密和驻军密集之盛况。
  闽东镇文物甚多,保护最好的是协台衙门。闽安协台衙门位于闽安镇城里街,是一座清代的木构衙署建筑,为清朝闽安协台署治所,即祖国保卫台湾的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该衙门前身是唐代巡检司,宋元明三朝监镇卫驻所。清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后改称协署。现存建筑物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闽安水师都督统领钟紫云依旧式重建,民国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多次维修,格局不变,厅堂敞亮。
  协台衙门坐南朝北,占地1789平方米,红漆的门柱,高高的仪门。为硬山顶、五落进、厚瓦结构。门前立双狮,雄视前方小广场照壁上吞日造型的石刻壁雕。未进门就给人一种肃穆、威严之感。进得门来,依次是前庭、小天井、门楼、回廊、大天井、甬道、大厅、大堂、画有红日海潮的大屏、科书房舍、后堂、后院。军械藏储、材官武勇居所、库厩匠作储舍等一应俱全。衙署共有10扇大门,四通八达,大堂宽敞明亮。地面用石板铺设,石阶、廊石均用数丈长的白梨花岗石铺砌。天花板漆以朱红色。厅堂上合抱的朱红色木柱,擎起巨大的横梁。正中设有将令台,虎虎生威,气象森严。衙门大天井种有四棵300多年的龙眼树,依然苍翠挺拔。环绕衙门的是一段古城墙和三株数百年的大榕树,可见当年的衙门是置于城墙的护卫和绿树的掩映中,安全且阴凉。
其他文献
2020年9月22日,浙江杭州富阳,“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开幕.展出的299幅画中,有一幅来自福建省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随下村村民油画队一起来观展的林珠凤,站
期刊
1.阳光照不到的地方rn屏南双溪古镇位于鹫峰山脉中段,县城北部.1000多年前,当地陆氏先祖与中原南下移民一道,共同拓殖这块两条溪合流环围的小盆地,糅合了闽越土著与中原传统
期刊
  目的:介绍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创面的即刻修复经验方法 2006年 4月~2012年8月,在遵循肿瘤切除的原则和面部分区修复的基础上,根据创面大小、形状、部位及创面周围皮肤情况,选择
一  2015年3月,我第一次走进东坂村。临行前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条件比较艰苦。心中虽然有些担忧,但还是充满期待。  汽车从桃源下了高速,开几百米就到了集镇,在镇上没开多远,前边带路的车子右转,拐进了集镇街道旁边的一条小巷,这就是进村的道路了。  去东坂村的道路蜿蜒曲折,路宽只有三四米,时不时地,会遇上对向的车辆交会,我们的车子经常要停靠在很边缘的路边给对向的车子让行,有时
期刊
一  “闽东不富,天地难容”  这是一位改革家的浩叹  有谁品出其中沉重的悲愤  这是一个地方干部的断言  又有谁听懂言中深藏的自责与愧疚  闽东能富,闽东必富  不容置疑的天理与人道  殷殷拳拳的热望与期许  二  太姥山灵秀,白云山神奇  翠屏湖恬静,霍童溪清丽  无不是上天的最好赐予  虽多丘陵,甚或崎岖  如车岭九岭在民谣中令人却步  但可平原种稻梯田种果山地种茶  哪怕小瓜大白菜,也成长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  关键词:语感;积累;深化;拓展训练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
  目的:介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修复头面部缺损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2009年 1月~2011年8月,在遵循头面部分区修复的基础上,根据皮损性质、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正常皮肤情况,设计
众所周知,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且文笔流畅的文章,是我们肩上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所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在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摆在了首要位置,并致力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来。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按文体循环的
  目的:对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研究AK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和误诊病例相鉴别,以提高该病的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
会议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对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MC)及皮损周边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CTL)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CTL,从白癜风患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