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党员收藏86种版本《共产党宣言》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共收藏86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其中中文版61种、外文版25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86岁老党员王德新把自己的这些收藏视如珍宝,每个版本的出版故事他都能脱口而出。王德新收藏的《共产党宣言》版本涉及18个国家,包含漫画版、袖珍版、百周年纪念版、首版中译本等,每一本都有一段故事。
  在这些藏品中,王德新最为珍视的是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版中译本。“1920年,陈望道先生在义乌做了全文翻译。译本首次在上海印刷,第一版就是1920年8月这版。它是一本错版。1920年9月,又重新出版了纠正版。这两个版本都很珍贵。”
  还有一版是白底、红字、绿框的小册子,上面有“百周年”字样。王德新说,这是194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莫斯科的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用中文出版的百周年纪念版,内容包括《共产党宣言》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为此书写的7篇序言,还包括编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修改和补充《共产党宣言》观点的说明。可以说,该译本是当时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的一个版本,也是少数在国外印刷的中文版译本。
  退休后,王德新依然热心于《共产党宣言》等党史资料研究。“不同汉译版有差异。为什么同一个词用了不同的翻译,这里面的学问蛮深的。”
  好的思想理論光自己吸收是不够的,还要分享给他人,特别是年轻人。2011年3月,王德新在横河社区试讲党课,反响热烈,老中青三代党员都评价他讲得激昂、生动、有趣。渐渐地,听众从几十人发展到近百人。后来,企业、部队、机关单位等都请他去讲课。截至目前,已有逾万人听过他的课。
  虽然年事已高,但王德新的记忆力很好,近万字的故事抄一遍就能复述得八九不离十。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规定自己讲课时眼睛不能看稿子,要和听众多交流,及时解答听众的疑问。
  “年轻人觉得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我就讲他们没听过的故事,大家的兴趣就来了。”王德新说,只要身体允许,他还会继续为大家讲党课。
其他文献
“好漂亮的星空啊!这是哪位摄影大神拍的?角度抓得非常好,太美,太让人惊艳了!”  这是评论区的一条留言。  有人回复:“确实美,但这不是照片,是刺绣!”  虽然很难让人信服,但这真的是苏州繡娘陈英华的刺绣作品。前段时间,她因为“星空·宇宙”系列刺绣冲上了热搜。  多年前的一天,陈英华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梅苞老师那里看到了几张星空图,当时她就被星空的深邃广袤、繁复多变给震撼了,心想:能不能用针线来表现星
期刊
西雅图地处美国西北,地势较高。太空针塔位于西雅图市中心,为当地地标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要举办世界博览会,所以1961年特意修筑此塔。此塔塔高184米,建成時是美国西部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塔最宽处有42米,总重9550吨,能抵御9.1级地震和时速10千米的大风。在世博会期间,先后有230万客人登塔观光。  太空针塔高耸入云。站在塔顶极目纵览,远近的旖旎风光拥入眼帘。华盛顿湖、奥林匹克山脉、卡斯卡德
期刊
在和顺古镇,冲洗条石街的水车刚刚走过,被岁月与人流磨光踏平的条石还在水的滋润下熠熠生辉,老罗家通往街巷的门就敞开了。  与古镇八九成的人家搞旅游纪念品小店、咖啡馆和民宿不同,老罗的院落里,展现的一直是数十年前和顺人家慢节奏的生活,兼有一个工匠作坊的模样。烤茶罐、茶杯和一把把雪亮的剖篾刀早早放在一块儿,有长尾雀鸟在一旁的西梅树上跳来跳去,啄食老罗留在枝头给它们当零嘴儿的西梅。鸟唱飞溅,像水珠一样清亮
期刊
从宴席上捡回个酒瓶子,小口、短颈、丰肩、瘦底,简约而美,有明清古意。插花一枝,清水养之。我在书房,它在书桌上。酒放开了它,我放开了自己。  书影动,花香散,灯火寂,最好的心自在清幽。最好的世间,不在别人那里,心在最好处,你就在最好处。  不沉陷于过去,不耽于幻想未来。往前一步是纠缠,往后一步是自扰。当下,即是欢喜。欢喜,未必是过上了最好的生活,而是活出了最好的自己。别人多一点不见,自己少一点不觉。
期刊
我读过一本书,叫《优雅变老的艺术》,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奥特弗里德·赫费。作者说,人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学习,并且能够学习。作者提供了“4个‘L’”的生活建议,即Lauf(运动)、Lernen(学习)、Liebe(爱)、Lache(笑),以它们形成可观的身体及精神、社会及情感的资本。作者还认为,现代医疗科技延长了人类的生命,保障了人类的健康,这意味着我们的“健康期限”大大延长了,因此我们并不是面临老龄化
期刊
看师傅拉面,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将面目模糊的面团扎扎实实地拿在手里,以灵巧的双手左拉右扯,原本那臃肿不堪的面团像上了减肥课程般,变得苗条修长;接着,师傅双手合拢,又拉又扯,面团越变越瘦,瘦到极致,忽然起了变化—一条变两条,两条变四条,四条变八条;师傅的动作愈来愈快,愈快愈利索,只看到一团模糊的光影被他不停地拉拉扯扯、分分合合,面条越变越细,越细越多;最后,大功告成,娉娉婷婷、秀里秀气、纤纤细
期刊
人總会生病。有时病愈之后刚庆幸自己闯过了一关,不料病痛又再次袭来。想来,完全没有病痛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静卧病床的体验,只是病痛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要不断跨越病痛的关卡。然而,对人来说,死亡终究只有一次。就算一个人生再多的病,也只有一次会被疾病夺去生命。那么,之前的病痛,是否可以看成人生中的一种历练呢?  把一场疾病看作人生的一次历练,这样一来,心胸自然会
期刊
李雪彪今年已80岁高龄,但说话仍铿锵有力。从20岁开始接触剪纸,他用了近60年时间钻研这项民间技艺。  在李雪彪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大到一艘船,小到一张桌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据李雪彪介绍,这件作品是由包括他在内的四位师傅花了9个月时间完成的。  “制作这幅作品的经历太难忘了。由于作品太长,我们把它分成了15段来剪刻。”李雪彪告诉记者。分段制作好后,难点在于如何将15段作品拼接在一起。由于
期刊
要出書,第一道工序就得算编辑了。编辑有专门的校对符号,比如删除,得把需要删掉的字句圈上,再标个删除符。为啥不直接涂掉呢?  这就得说到古人校书的历史了。古人校书有个名目,叫“涂注乙”。“涂”,就是直接涂掉,表示删除;“注”,就是加文字注解;乙,就是标个“乙”字,表示颠倒顺序(古文是竖排的)。关于这些,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里说,有个神仙看见某人寿数只有十九岁,就拿了他的生死文书,“
期刊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有个反派人物,名叫栾平,人称“小炉匠”。小炉匠并不是他的外号,而是他作为土匪联络员的掩护职业。那么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呢?  小炉匠从事的工作是锢漏锅。锢漏锅就是补锅。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做饭的锅是必不可少的。过去老百姓用的锅都是铸铁的。铸锅匠人用高温把铁矿石或碎铁片熔化成铁水,浇铸成锅。铸铁锅,难免有个砂眼什么的,使用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出个小洞。买新锅要花不少钱,少花些钱补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