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佛教教义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87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社会的建设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从佛教教义出发,阐述其中蕴含的社会和谐思想。
  关键词:佛教教义;和谐思想
  
  一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佛教尊他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佛陀。早期佛教是作为一个反对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出现的,佛教不承认种姓间的区别,提倡“众生平等”。
  与以往历史相比,当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诸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大变化,还由于以资讯科技和生命为核心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现代化建设的空前发展,越来越突现出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新特征:
  1.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贫富加剧
  由于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经济发展促进全球一体化。这样,就出现了国别观念的淡化而国家间竟争加剧的新形势,也带来了贫富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导致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愈来愈严重。一方面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方面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费用不足一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这种状况是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
  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科学的宏观方面已推进到18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在科学的微观方面已初步揭示出基因的秘密。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巨大。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环境污染、气温升高、能源危机、食品短缺,加之毒品、难民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困扰着人类,人类实际上面临着生存危机。
  3.物质富足与精神的匮乏
  由于物质条件不断完善和生活方面的更加现代化,丰富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精神境界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文化精神危机,价值危机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未来社会可能逐渐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新契机、新机遇。
  上述特征表明,人类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矛盾,有的是改变了形式,有的是更尖锐了。这些矛盾是产生人类痛苦的根源。中国佛教应当在缓解这些矛盾方面发挥作用,以满足人们的新需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通缓解这些矛盾消除人类的痛苦,提升人类的素质,塑造人类理想人格。
  二
  人类构建和谐社会要从三方面入手,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要求人们更好地解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类矛盾。
  1.人与人的和谐
  佛教主张善恶、因果报应和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来世)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谓善?主要有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发生不正当的两性关系)、不妄语(不说谎话)、不饮酒、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贪欲、不嗔恚(不发怒)、不邪见(不产生违背佛教的见解)。同时,用因果报应理论教化人们,使之深入人心,以助人们确立道德警戒。这些道德规范影响人们,开导人们,逐渐使更多的人们奉行,以提高道德水准。
  八正道中的“正思维,智慧功德”,还要人应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远见的卓识,宽宏大量的胸怀。“正定,禅定功德”要求人们对人、对事要平心静气谦虚和蔼。“正念,不妄念功德”要求人们不可保留邪念,使狭隘、虚荣、嫉妒和野心不能滋生膨胀等。只要能够契理契机弘法得当,佛教必将在净化人心、净化人性、完善人格、提高道德、提高觉悟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人们正确对待自已,塑造理想人格,正确处理物质生活知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关系包含人与他人、民族、国家等多重关系,范围甚广。
   “八正道”中的“正命、知足功德”要求人们要以善为本,慈悲为怀;“正业、无求功德”提倡人们应无私奉献,对贪欲、邪念要展开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将恶性清洗干净。这些佛教观念逐渐普及于民众之中,逐步成为人们处理各类关系的规则,以缓解人与人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此外,佛教还要求人们竭尽全力扶贫济困,施医送药,赞助“希望工程”,教化失足者和罪犯等。这就使处在痛苦中的众生,既得到物质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
  佛教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人类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八苦”中的“怨憎念苦”说相互之间存在怨恨和仇恨的冤家对头狭路相逢,或者还要在一起共事,令人很不开心。民族矛盾与地区冲突大量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全世界存在大量核武器威胁人类生存,这就是因为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造成相互之间的成见,这些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佛教是和平的宗教,应当一如既往的弘扬佛陀无我、慈悲、平等、尊重的和平教义,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人类世界的永久和平。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是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宣传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缓解生态危机,净化环境,为实现其和谐关系创造客观条件。
  “八正道”中的“正见、远离功德”,讲的是大自然规律和命运的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惩恶扬善),自然以宇宙为本,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的缘起论,强调一切事物是由不同原因,条件和合而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华严宗提出法界缘起论及“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论,按照四法界的理论,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矛盾和斗争,到处充满和谐的气氛,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佛教的依正不二思想认为,依据和正报都是果报。由过去的宿业所感召而得的众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是正报;生命存在的生活环境,包括山河大地整个世界,都是依据。人生存于自然之中,生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意味着人类将不复存在。佛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佛教中有关极乐世界的描述,体现了佛教对理想生态的设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者是辨证统一的。人与自我和谐了,才能使人与社会的其他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了,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佛教教义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和谐思想,并不仅仅如上所述的表现在某一方面,而是有多重体现、多重观点。如按照四法界的理论,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矛盾和斗争,到处充满和谐的气氛,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这不仅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思想。
  佛教历史源远流长,佛家经典数不胜数,佛家思想浩瀚无边。以上观点还不能很好阐明佛家的社会和谐思想,这就有待更深、更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3-9-7.
  [2]杨曾文.佛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采用具有良好抗湿热稳定性的磷硅铝分子筛SAPD-34作载体,制成用于NOx由低碳烃还原的Cu基催化剂,在模拟贫燃汽车尾气条件下,考察了其催化性能,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在哲学、文学、数学、医学、物理学、音韵、训诂、天文、历法、地理诸方面,都深有造诣,是这一时期罕见的通才。方氏的学术成就,与其
一、曾国藩接触《船山遗书》的师友渊源 1839年,船山七世孙王世全,请邓显鹤、邹汉勋、欧阳兆熊等人帮助,首次搜集刊刻了《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多卷。这就使当时的一代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压制式的作文教学,抑制了学生写作的主观创造性,让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无从发挥,因而学生十分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视其为沉重包袱,提起作文即头痛,写作时马虎应付,或者索性抄一篇蒙混过关。针对这一症结,作文教学该怎样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角度出发,做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一、心中有素材,言之有物  1.带领
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
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关于怎样才能运用好评价性语言,笔者认为,伴随教学过程的评价性语言,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应用耐酚能力达1760mg/L的优势菌种1'M2作W2进行了细菌固定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包埋剂中机械强度和稳定性能均以海藻酸钠较好。菌种W1的适宜包埋条件为3%浓度的海
王先谦,字益吾,晚名遁,其居称“葵园”,因而人称葵园先生。王先谦曾说:“余平生以书为性命。”藏书是他的嗜好,刻书是他对保存文化遗产的贡献,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著书是他能
如果教师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常常会发现,即使教师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1.创设问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