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受苦,罪者受罚,人饮血而为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恩兄弟的电影是苦涩里带着欢笑,科恩电影的人物都很笨拙,这样的笨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科恩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还接着一个绝境,点燃人物的犯罪动机,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B级片暴力、血腥、性等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能成功刺激到观众的眼球。但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与好莱坞传统B级片大不相同,科恩电影看似是类型片,却又反传统反类型,充满了对类型片的嘲讽。
  [关键词] 科恩兄弟电影;人物困境;好莱坞;B级片元素;黑色幽默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02
  在陆陆续续看过一些科恩兄弟的电影之后,从一开始找不到电影的点,慢慢开始觉得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很好看,他们的电影就像一口井,天才和闪光点都藏在里面,往深里挖同样也很深刻。
  “科恩兄弟档”的背景
  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得去了解他的经历。同样,想要了解科恩兄弟的电影,就必须先弄清兄弟俩的背景。我查了一下资料,好玩的是,兄弟俩一起当导演共同拍片的还真有不少,比如拍《黑客帝国》的沃卓斯基兄弟和擅长拍美国商业喜剧的法雷利兄弟等等,最有名的“兄弟档”当然就属科恩兄弟。出生于1954年的乔尔?科恩和小他三岁的弟弟伊桑?科恩,兄弟俩少年时已对电影产生兴趣,用超8毫米胶片制成简陋的电影,乔尔?科恩后来在纽约大学读电影专业,弟弟学哲学,他们作品的编剧、制片及导演都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据说童年时科恩兄弟因为当地天气严寒只能待在家看了大量的电视,气候和电视在科恩兄弟以后的作品中给了他们很大的影响。
  影片风格——葬礼上的笑声
  科恩兄弟的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那就是——黑色幽默,似乎“黑色幽默”变成了他们特有的标签。看过一个影评用“葬礼上的笑声”来形容科恩兄弟的电影,我觉得这个比喻真的再贴切不过。如果要举例子来形容喜剧电影和黑色喜剧电影的不同,我想喜剧电影是卓别林那样的“欢笑里带着泪水”,而黑色喜剧电影则是科恩兄弟这样的“苦涩里带着欢笑”。黑色电影起源于美国,由黑色幽默文学发展而来,反映了战时与战后人们普遍心理上的幻灭感。但我觉得科恩兄弟的风格其实和传统的黑色幽默电影并不相同,科恩兄弟的电影里虽然带有明显的黑色幽默,但他们也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比如他们的电影里会用很多奇幻镜头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些奇幻镜头带有很强烈的象征性。比如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谋杀绿脚趾》里Dude飞翔在城市上空的幻想镜头,还有他后来吃了迷幻药,又进入了另一个奇幻世界。这两个幻想镜头都拍得很好玩,黑色幽默在这部闹腾的电影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巴顿?芬克》里的各种诡异的幻想镜头,结尾的大火和旅馆里的鲜血,让人分不清楚到底是现实还是仅仅是巴顿?芬克的幻想世界。
  科恩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有时是通过刻意做出来的慢速镜头再配上人物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出来,有时则仅仅是人物不动声色的几句台词就体现了出来。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不会叫你夸张的捧腹大笑,也不同于一些法国喜剧电影的冷幽默。而是在某些细节和场景里,刚才还在提着一颗心紧张的猜测后面的剧情,突然就叫你会心一笑。不光是黑色幽默,科恩兄弟的灵光和玩心也处处在电影里闪现。最近我把《谋杀绿脚趾》又看了第二遍的时候,突然发现落魄的Dude在照富翁家镜子的时候,那面镜子做的像是《时代》的杂志封面。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所谓的黑色幽默,不是让你笑的那个过程,而是你笑完之后突然出现的那点不是滋味。比如《谋杀绿脚趾》结尾Dude的哥们死了,Dude和沃尔特一起撒骨灰,沃尔特连骨灰也没撒好,最后和Dude拥抱时的落寞。还有《金钱帝国》里公司业绩飙升,总裁却跳楼,整个跳楼的过程像喜剧一样被慢速放大在观众眼前,好笑却又有种悲凉的感觉。
  科恩兄弟电影中人物的困境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人物都是些普普通通带些滑稽的小人物,没有高明的计谋,仅仅因为自己一时的贪婪最后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失控。比如《冰血暴》里的两个笨贼,本来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可以收回来的,可最后他们却因为自己想占些小便宜的贪念,导致了悲惨的结局。最典型的还有《阅后即焚》里的那一堆倒霉蛋。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为什么科恩兄弟电影里的人物都显得这么笨拙,每次都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但转念想想,这样的笨拙其实是“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人生,也不能预测以后的生活能变成怎么样,往往就是一个不经意的念头,导致了人生的不同。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对着科恩电影里那些笨拙的人物捧腹大笑的时候,我们笑的,其实也是在人生里挣扎的笨拙的自己。
  科恩讲犯罪题材的电影会让人想起萨特说的那句话:“他人即地狱,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人性本恶,这恶并不是道德上所谓的“恶”,而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本能。所以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是潜藏着犯罪动机,无论这种动机是不是值得旁人同情。
  在科恩的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面还接着一个绝境,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写编剧圣典《故事》的麦基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负加负理论:“把你的人物逼向绝境,当观众以为要柳暗花明的时候,其实却面临更大绝境。”科恩兄弟每部电影都可以说实践了这个理论:当电影里的人物变成倒霉蛋怎么办?不要怕,再用力推他一把,直到把他推进悬崖。有时候我们看完科恩兄弟的电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大家会觉得科恩兄弟并没有深层次的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比如《阅后即焚》,但我觉《冰血暴》里的怀孕女警官和《老无所依》里无能为力的老警察都能够体现出科恩兄弟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更不要提可怜兮兮敏感又神经质的巴顿?芬克了。
  科恩兄弟电影与好莱坞B级片元素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其实有很多好莱坞B级片的影子。据说对着电视机长大的两兄弟童年时期就看了不少肥皂剧和经典好莱坞时期的B级片。我在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时,的确也能感受到一些B级片的影子在里面。比如经常在科恩的各种电影里出现的暴力、血腥、性等等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能够成功刺激到观众的眼球。尽管有好莱坞B级片的元素,我觉得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与好莱坞传统B级片是大不相同的。传统B级片的宗旨不过是为了娱乐观众,而科恩兄弟的电影看似往类型片上靠,却是反传统反类型的,充满了对类型片的嘲讽,最典型的就是《巴顿?芬克》。《巴顿?芬克》并没有像好莱坞类型片一样非要完整的讲一个合乎观众逻辑的故事,反而有些刻意为之的反情节和反叙述,不断扰乱在观众心里刚刚建立起来的常规逻辑。科恩兄弟其实是借助神经质的巴顿?芬克批判了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和好莱坞电影泛滥的类型模式。   谈到好莱坞类型电影模式这个问题,我觉得真的要改变很难。好的作品是不该一味墨守成规,完全照观众口味写,可如果一部电影完全不迎合市场需求,那必然是死路一条。我是漫画看多了,有时候觉得漫画家和编剧也差不多。漫画家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天才型的,只要有笔和纸凭着他们的直觉就能画出最卖座的漫画,另一种是商人型,需要通过大量数据精准的分析市场行情,漫画中一切元素的设计都是为了迎合读者口味。还有一种就是平庸型,按传统模式辛勤耕耘却成绩平平。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三种。我想这三种类型也同样适用于编剧,而科恩兄弟显然是第一种。
  一边嘲讽,一边又融合了类型片的商业元素,再用荒诞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批判,我觉得这就是科恩兄弟最吸引我的地方。
  科恩兄弟电影里的音乐、气候和镜头运用
  科恩兄弟电影里的音乐有很多的确很有感觉,和画面配合得恰到好处。第一次让我注意到科恩兄弟电影里音乐的就是《谋杀绿脚趾》里当那个衣服上写“耶稣”的同性恋打保龄球打了满分之后,慢速镜头放大了每个人的反应,尤其是“耶稣”得意洋洋甩甩头,还抛了个飞吻,这时配乐居然是耳熟能详的《加州旅馆》,当时看这个画面时我就觉得特别搞笑,差点笑喷。我查到的资料里说卡特?伯威尔是科恩好多电影里的专属配乐师,科恩兄弟电影里的音乐很多都完美的配合了黑色幽默风格。
  除去音乐,还不得不提到科恩兄弟电影的地域性。《冰雪暴》的故事背景就是明尼苏达州的严寒气候和漫天白雪,《谋杀绿脚趾》是洛杉矶,《巴顿?芬克》是纽约,《老无所依》是空旷的西部的沙漠。地域气候的不同特征造就了科恩兄弟每一部电影之间的不同,但科恩兄弟电影里的演员有好多在每一部片子里都出现的。再说说科恩兄弟电影里的镜头运用,其实我对镜头运用并不十分了解,我只能很粗浅的谈谈我看了电影后对镜头的感想:我觉得科恩兄弟电影里的镜头运用都很舒服,没有什么故弄玄虚。我在书里看到,《巴顿?芬克》和《血迷宫》里常常有“镜渊”镜头,明明镜头聚焦在巴顿?芬克身上,却又常常把他推向画面之外。
  科恩兄弟在1985年纽约电影节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无辜者应受苦,罪者应受惩罚,人饮血而为人。”他们的电影也正贯穿了这句话,所以我拿来当做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对科恩兄弟的电影,我只是按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了一下,我想以后再看的时候,在我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参考资料
  《科恩兄弟的电影》 作者: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
  《编剧:步步为营》 作者:温迪?简?汉森
  《故事》作者:罗伯特?麦基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
  作者简介
  樊妍秋,女,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达多以意象来体现。影片《可爱的骨头》中大量的意象构成该部影片独特的视角。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运用体现了生命与死亡的二元对立。每个意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叠加,互为表里,体现了一个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一个家庭因为失去爱的人而解体,又通过对生命的珍视而重新融合。罪恶的建构和解构皆在于生命和死亡。  [关键词] 意象;建构;象征  doi:
在价值多元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一些小投资、小制作的国产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异军突起,并创造了极佳的票房成绩,这类电影被称为“轻电影”。顾名思义,“轻电影”可以有多种解释——年轻、投资小、收益大、青年导演执导、主题轻松、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影类型。如:《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等影片,近两年来不断有“轻电影”登上电影院线的大舞台,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  电影《座头市》剧照一、传统的叙事机制  《座头市》是日本银幕史上特别经典的盲侠形象,“座头”位属盲人组织“当道座”四大头衔最末一级,是弹奏琵琶、筝、三弦琴,或以说唱、按摩、针灸为业的落发盲人的职称,而“市”为主人公的名字。(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22092.htm)早期,许多日本导演都曾以《座头市》为表现内容,拍摄了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
《老无所依》是一部狂野和充满血腥暴力的影片,具有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导演冷静沉稳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使整部影片呈现出荒谬与逻辑并存的特质。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戏剧,怪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富有舞台般超现实的场景设置,不讲复杂的大道理,却揭露了欲望背后的种种暴力和罪行,这就是科恩兄弟充满黑色幽默的影像世界。  一、赋予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本片
[摘要] 生态建设,关乎人类的物质生存与精神审美,关乎世界上的一切有机体的和谐相处,生态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当前重点关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新世纪国家的建设目标,温州商业文明与温州生态建设的冲突和重构、温州城市人居环境与温州生态文化的营构与建设及以温州女人的视角解读温州生态文化等方面,作为国家集体中的一员——地方政府温州负有不可推卸的生态建设责任。  [关键词] 温州 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doi:
[摘要] 苏珊?桑塔格关于影像伦理与意识形态的评论,具体体现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苦难影像的创作与观看、影像消费主义与受众独立意识、影像传播与西方文化霸权等几组关系的剖析上。其独到之处,在于将影像放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视域里抽丝剥茧,挖掘影像的深层内涵,同时给无数影像研究者提供了新方向。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影像伦理 消费主义 文化霸权  doi:10.3969/j.issn.100
[摘要]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指涉现实,反映了印度当代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如教育制度、嫁妆制、贫富差距等。影片着力打造美好却也揭露黑暗,喜剧和悲剧互相交织,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现实的真实立马呈现出来,让人不禁对影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三个傻瓜》 教育制度 嫁妆制 贫富差距 反思  前言  由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自2009年上映
[摘要] 随着电视的专业化,受众需求的多样化,社会以及媒介市场向主持人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节目需要,个性化成为主持人必然选择。主持人的个性化不能脱离节目而存在,它不是主持人的个人化,而应是主持人自身特质和节目特色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 个性化 电视谈话型节目    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主持人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主持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和节目的客观特征相统一
[摘要]电影《达芬奇密码》尾声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形而广袤的反思空间和关于和谐的开放式课题,让每一位观众在耳边的余音中去感悟作品商业外表下深深的召唤,去反思我们的社会。全球的危机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寻求重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们让人们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这或许是应对危机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 《达芬奇密码》 和谐 尾声编剧  doi:10.3969/j.
[摘要]《斗牛》是以一张字据为线,三个“人物”为珠儿,串起了整部影片的骨架。而黑色幽默和几近戏谑的风格特质又为这些珠子涂抹上了一层光鲜的色彩,使整个珠串瞬间丰富了起来,灵动了起来,《斗牛》也因此平添了几分平民史诗的意味。  [关键词]《斗牛》 黑色幽默 戏谑风格 平民史诗    一个人,一头牛,成就了一部抗战电影的全部。  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也没有上纲上线的杀敌精神,《斗牛